走进杭州市上城区凯旋街道南肖埠社区的“慧龄空间”,银发老人们或挥毫泼墨,或切磋球技,或围坐共读,欢声笑语中洋溢着“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幸福氛围。这一占地12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综合体,正是凯旋街道社区学校联动多方资源、创新文化养老模式的生动缩影。通过精准链接教育资源、搭建多元服务平台、构建长效运营机制,这里不仅成为老年居民的“精神乐园”,更探索出一条“教育赋能社区治理”的实践路径。
资源嫁接
让专业教育“沉”到社区
面对社区老龄化程度高、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现状,凯旋街道社区学校充分发挥教育枢纽功能,以“慧龄空间”项目为纽带,成功对接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基金会优质资源,并与南肖埠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度融合。通过系统整合77套跨代互动游戏、16项非遗手工艺课程、45类适老化阅读资源,学院打造出“银龄阅读+健康课程+智慧游戏+非遗工坊”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全年输送12场定制化活动,形成“需求调研—资源匹配—服务落地”的闭环机制。
“我们不仅‘送资源’,更注重‘种资源’。”凯旋街道社区学校负责人倪艾彤介绍,上城区社区学院联合文体专家对空间功能进行专业化改造:在适老化图书馆配置智能听书设备和2000册定制藏书;设计“健身区+康复区”双模运动空间;使用“时段分流管理法”,让仅容纳20人的舞蹈室承载起时装、瑜伽、舞蹈等5个精品班级。此外,嫁接区级书画协会资源举办上城区第三届居民书画大赛,更让草根艺术家登上专业展台。
多元服务
从“基础普惠”到“品质跃升”
漫步“慧龄空间”,细节处尽显适老化巧思:视力障碍老人可通过听书系统“阅读”四大名著;康复器械上的防滑扶手保障运动安全;非遗课堂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生动讲解传统文化精髓,杭绣非遗传承人现场手授刺绣技法……凯旋街道社区学校通过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将"文化养老"理念转化为具象化服务场景。通过链接高校名师、非遗匠人等专业力量,让老年学员在理论研习与技艺实践中切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构建起"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文化养老新模式。
“以前觉得退休生活单调,现在家门口就能学书画、练瑜伽,还能和年轻人一起玩益智游戏!”67岁的居民李阿姨笑着展示自己制作的手工。依托社区学院培育的“乐乒俱乐部”、“巧手布艺坊”等自组织,骨干成员更成为社区文化传播的“银龄导师”。
长效赋能
构建可持续养老生态圈
如何让文化服务“活水长流”?凯旋街道社区学校构建起“三级资源网络”:向上联动国家开放大学导入“学分银行”体系,探索文化课程认证机制;横向对接区文化馆、非遗中心输送专业师资;向下培育社区自组织激发内生动力。目前,空间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日日有服务”的运营节奏,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活动预约、反馈评估的全流程管理。
展望未来,凯旋街道社区学校计划进一步扩容资源版图:年内开发“养老非遗工坊”线上课程库,培育8-10名社区文化带头人,试点“15分钟银龄学习圈”,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养老”红利。“我们不仅要打造一个空间,更要构建一种可持续的养老生态。”南肖埠社区党委书记梁旭珍表示。如今,这座充满活力的“慧龄空间”,正以教育之力重新定义老龄化社区的美好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