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杭州市上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上城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    

                        2022年3月2日       

(此件可公开发布)    

      


杭州市上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第一章开创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十三五”总结回顾    

第二节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第三节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四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第五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章优化城区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一轴引领    

第二节双核驱动    

第三节五星辉映    

第三章打造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第一节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第二节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    

第三节推动更高水平开放    

第四章激发高端产业的强劲动能    

第一节打造全国一流的新金融创新中心    

第二节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    

第三节打造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区    

第四节打造专业服务业汇集地    

第五节打造大健康产业新引擎    

第五章彰显宋韵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一节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节打造高辨识度的文化品牌    

第三节完善现代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第六章塑造精致优雅的城市形态    

第一节提升全域城区品质    

第二节深化城区有机更新    

第三节加强城区管理精细化    

第七章营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第一节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第二节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第三节全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第八章创造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    

第一节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    

第二节构建更高水平的健康上城    

第三节促进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第九章夯实城市发展的安全底板    

第一节全面统筹发展安全    

第二节维护人民生命安全    

第三节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第十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节明确分工落实    

第三节加强要素支撑    

第四节强化监测评估    


   

     

上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省、市总体部署和中共杭州市上城区委《关于制定上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神制定,是指导上城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全区人民共建共享一流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区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开创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十三五”总结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全区上下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面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跑出上城速度,展现硬核力量,城区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18.6亿元,跨入全省前三;财政总收入357.3亿元,位居全省第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433亿元,21个“152”项目落地推进。数字经济赋能更加强劲,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商贸旅游、健康服务等产业蓬勃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加速显现、后劲持续增强。钱塘江金融港湾核心区地位凸显,连续举办六届全球私募基金西湖峰会,世界银行全球数字金融中心、国改双百基金、江河汇综合体、杭州新世界、一汽奥迪全国销售总部等成功落地,截至2020年底,上市公司27家,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达7家。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成为全省首批命名的特色小镇,总资产管理规模破万亿。湖滨步行街荣获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称号,湖滨商圈入选省级智慧商圈试点。获批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上城园区。入选第一批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城市和省级数字生活新服务样板区。    

创新驱动引领新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累计投入67亿元,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30家,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142家,浙宝科技孵化器、全要素等12家双创平台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成功创建3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完成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电子机械功能区获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标准化战略深入推进,发布中药炮制信息模型、高铁站枢纽区域综合管理规范等省级以上标准30项。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和人才生态示范区加快建设,推出全省首个商务人才新政,引育国家、省、市高层次人才2315人。    

深化改革释放新活力。代表杭州市参加首次全国营商环境测评并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市率先启动“常态化企业开办”专窗和全流程网上办理,成为全国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工作推进会唯一现场观摩点。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十佳公共交易机构。作为全省政务服务2.0首个区级试点,打造全省领先的“网厅融合”新模式。“火车东站服务大提升”“浙一浙二周边交通治堵”等基层智治场景成为全省样板。百余项改革创新举措深入推进,城管驿站、股社分离、名誉村长等打响全国品牌。创新打造全国首个数字统战体验馆。成功列入中国(浙江)自贸区杭州联动创新区,B20杭州峰会、2019年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第三次会议等重量级会议顺利召开。钱江新城参与制订ISO37101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城市联盟常设秘书处(ISSCC)永久落户。    

城区建设彰显新风貌。坚持全域联动、全域美丽,推动城区面貌蝶变跃升。钱江新城从中央商务区(CBD)加快迈向中央活动区(CAZ),钱江新城二期精彩亮相,望江地区实现从城中村向杭港高端服务业示范区的华丽转变。始版桥、荷花塘社区入选全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路网体系、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等基础配套不断健全,竣工道路90千米,区域联动更加紧密,开通3条地铁线,即将竣工4条,站点800米覆盖率居全市第一,地下空间开发479万平方米,成功创建省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城改攻坚圆满收官,累计征迁住户2.4万户,企业1200余家,基本实现全域城市化。城市更新有力推进,老旧小区累计改造竣工287万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完成量居全市前列,新工社区入选住建部试点案例。安置房开工550万方,竣工344万方,回迁安置超万户。    

美好生活迈向新阶段。全力打造生活品质标杆区,2020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79.4%。高质量推进就业创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归零。持续深化农民工工作,获评全市唯一“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数排名全省第一,率先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浙江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区,“星级家长执照”工程被认定为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智慧医疗、医养护一体化等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全国首家爱国卫生纪念馆、军地联合康养试点落地,在全市率先建立区域安宁疗养中心。首创“5+2”特色河长制、垃圾分类“桶长制”、“清道夫”回收体系等品牌,IV类以上河道水质占比提升80%,三次荣获五水共治大禹鼎。    

文化软实力得到新提升。持续擦亮“南宋文化”“钱塘江文化”金名片,成功举办南宋文化节、钱塘江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活动。德寿宫遗址保护和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全国首个海塘遗址博物馆建成投用,文保场所和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均位居全市主城区第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之江文化带两大发展极建设加快推进,凌迪数字、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电视剧《鸡毛飞上天》《麦香》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积极推动全域景区化,清河坊景区成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试点创建单位。    

社会治理取得新突破。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创新,城市大脑上城平台建设亮点突出,“基层治理四平台”成为全省示范试点。建成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并规范化运行,“律师调解攻坚社会治理”获评省级最佳实践项目,连续三年成功创建全省无信访积案区。成功通过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终期评估。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区法院连续两年荣获“全国优秀法院”称号,区检察院获评“全国检察文化示范院”,被最高检授予集体一等功。“在线警务”品牌全国打响,连续16年成功创建省级平安区,荣获全省首批“一星平安金鼎”。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竞争优势重塑、国际经贸规则重建、全球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期,特别是受全球疫情冲击,国际经贸投资萎缩,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但是,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从省市来看,浙江正“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肩负着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使命。杭州也处于“亚运会、大都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期,正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城市范例,不断开创“大杭州、高质量、共富裕”的发展新局,努力展现“重要窗口”头雁风采。    

上城作为杭州古老又现代的中心城区,有着千年文脉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被称作杭州的“城市客厅”,是展示杭州历史与现实交汇独特韵味的核心载体。行政区划调整,是一次“西湖时代”与“钱塘江时代”的新融合,集聚了杭州城市精华和底蕴,是城市发展新中心、国际交流新窗口、文化传承新前沿。目前,上城经济总量排在杭州第二全省第三,处于中央和省市重大战略多维叠加、承载空间大幅扩容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期,全面把握“双强联合”互补优势,最大限度发挥亚运综合效应,充分发挥“金靴子”的奔跑带动作用,以更大气魄、更高质量加快建设独具韵味的国际化现代化共同富裕典范城区,奋力展现上城排头兵风采、领头雁担当,成为全省全市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重要载体。    

在全区发展能级、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生态仍需完善,经济发展传统路径依赖还未完全破除,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不够壮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平台规模能级不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城区治理水平更需精细高效,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民生短板依然存在,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需不断加强。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是我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现代化征程的起步阶段,也是推动动能转换、促进改革创新、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时期。对于上城而言,既要抓好机遇、把握大势、发挥优势,又要妥善应对挑战,合理管控风险,持之以恒抓好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高水平打造“五个新高地”,率先实现高水平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率先实现发展能级再提升,成为展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窗口。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总量持续跃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数字经济、高端产业发展水平达到全省领先。创新能力和人才集聚程度不断提升,高水平建成创新型城区。率先实现城区面貌精致美丽,成为展示历史与现实交汇独特韵味的窗口。城市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城市有机更新成效显著,城区面貌整洁精致,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实现传统与现代对话、传统与现代交融。率先实现绿色和谐共生,成为展示美丽杭州绿色发展的窗口。生态环境质量、美丽城区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绿色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及。率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展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窗口。居民人均收入保持省市前列,优质、均衡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高水平建成,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教育现代化、卫生现代化等公共服务水平省市领先,现代城市文明达到新高度。    

第四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杭州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融合、创新”发展着力点,构建“一轴引领、双核驱动、五星辉映空间新格局,全力打造“五个新高地”,持续提升区域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独具韵味的国际化现代化共同富裕典范城区,奋力展现上城排头兵风采、领头雁担当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全区发展改革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健全科学决策、高效执行体系,为建设独具韵味的国际化现代化共同富裕典范城区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全区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创新以加强基层建设为重点的社会治理,更好地实现共建共享、共同富裕。    

——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数字赋能。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机遇,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五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争先创优有机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转型进一步加快,产业能级跃上新台阶,碳达峰迈出坚实步伐,城区综合承载力、集聚引领力、辐射带动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到2025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2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2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40亿元。具体来看:    

——奋力打造改革引领新高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扎实突破重点领域改革,行政效能显著提高,创新活力持续迸发,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成为全省精准服务、整体智治的改革引领先行示范区。    

——奋力打造高端产业新高地。坚持数字赋能、文化浸润,打造金融服务、消费服务、智能制造为支撑,专业服务、大健康为特色“3+2”高端产业体系。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做大做强,到2025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500亿元、税收超亿元楼宇达80幢,经济总量稳居全省前列,经济密度达到全国领先,成为省会城市都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示范。    

——奋力打造宋韵文化新高地。宋韵文化、钱塘江文化、红色文化相互交融赋能,南宋皇城大遗址、钱塘江古海塘遗址综合保护和展示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6.5%。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城区精神品格不断彰显,人民群众认同感自豪感不断增强,成为文化浙江的战略节点、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奋力打造品质生活新高地。人的全生命周期多元化需求充分满足,老旧小区改造全域完成,始版桥、荷花塘、杨柳郡、景芳等未来社区建设全省领先。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全域美丽大花园”特色品牌持续擦亮。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到2025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5%,人均期望寿命超过86.55岁,成为人民的幸福城区、幸福的人民城区    

——奋力打造精细治理新高地。平安上城”建设纵深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安全稳定底线织密织牢,防灾减灾救灾和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显著增强,全民安全素养有效提升。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深化,现代化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湖滨晴雨”“凯益荟”等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成为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精管善治的新样本。    


1“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5年                        

目标                        

年均/累计                        

属性                        

改革                        

引领                        

1                        

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                        

%                        

80                        

95                        

                       

约束性                        

2                        

民生事项在街道可办率                        

%                        

70                        

85                        

                       

约束性                        

3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474]                        

[800]                        

                       

预期性                        

4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3315]                        

[4945]                        

                       

预期性                        

5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35.96]                        

[42]                        

                       

预期性                        

6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10.6                        

12                        

                       

预期性                        

7                        

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                        

亿元                        

552.88                        

640                        

                       

预期性                        

8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                        

亿元                        

130.15                        

166                        

                       

预期性                        

9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                        

亿元                        

15.97                        

25                        

                       

预期性                        

高端                        

产业                        

10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2218.6                        

3250                        

                       

预期性                        

11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1666.9                        

2500                        

                       

预期性                        

12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                        

%                        

                       

                       

8                        

预期性                        

1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87.1                        

                       

5                        

预期性                        

14                        

持牌金融机构省级以上总部                        

                       

[110]                        

[130]                        

                       

预期性                        

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877                        

                       

7.5                        

预期性                        

16                        

网络零售额增速                        

%                        

                       

                       

9.5                        

预期性                        

17                        

税收超亿元楼宇                        

                       

[37]                        

[80]                        

                       

预期性                        

宋韵                        

文化                        

18                        

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                        

%                        

                       

                       

6.5                        

预期性                        

19                        

宋韵文化理论研究转化、理论传播                        

                       

                       

[25]                        

                       

预期性                        

20                        

宋韵文化节                        

                       

                       

[5]                        

                       

预期性                        

21                        

区级及以上非遗代表项目;重点文化元素基因解码和转化                        

                       

[163]/0                        

[190]/[35]                        

                       

预期性                        

22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及社区文化家园覆盖率(含宋韵文化体验点)                        

%                        

                       

100                        

                       

预期性                        

品质                        

生活                        

                         

                         

23                        

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2.5                        

4.6                        

                       

预期性                        

24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                        

%                        

                       

                       

高于经济增长                        

预期性                        

25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常住人口)                        

                       

5.58                        

5.98                        

                       

预期性                        

26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m2                        

1.5                        

2.6                        

                       

预期性                        

27                        

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                        

%                        

99                        

99                        

                       

预期性                        

28                        

人均期望寿命                        

                       

86.00                        

86.55                        

                       

预期性                        

29                        

康养联合体数                        

                       

0                        

[10]                        

                       

预期性                        

30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降低                        

百分点                        

                       

                       

[6]                        

约束性                        

精细                        

治理                        

31                        

单位GDP能耗(电耗)降低率                        

%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32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原上城:86.6                        

原江干:87.4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33                        

PM2.5平均浓度                        

微克/立方米                        

原上城:31.1                        

原江干:27.1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34                        

市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三类水体比率                        

%                        

100                        

100                        

                       

约束性                        

35                        

城区绿化覆盖率                        

%                        

39.2                        

40.5                        

                       

约束性                        

36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亿元                        

0.0068                        

0.0035                        

                       

约束性                        

37                        

主要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                        

%                        

                       

99                        

                       

预期性                        

          注:[  ]为累计数    


第二章   优化城区发展新格局

着眼大空间,统筹全区域,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形成一轴引领、双核驱动、五星辉映的发展格局,全面提升金靴子奔跑带动力和发展承载力,夯实实现共同富裕的平台载体。

第一节   一轴引领

19公里钱塘江黄金岸线为主轴,坚持未来城市理念,着力构建职住平衡、产城人高度融合的世界级滨水活力区,努力成为杭州城市金名片。做优做强创新研发、金融服务、高端商务、时尚消费、文化创意等核心功能,进一步促进高效率要素流动、高效益产业集聚、高品质产城融合,不断提高经济密度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释放创新活力、发展动力、城市魅力,提升全国省会城市核心城区的竞争力和引领力,成为优质资源高效集聚的黄金发展轴。

第二节   双核驱动

围绕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时尚消费、行政中心等功能,推动钱江新城、大湖滨地区双核聚能升级,着力打造吸引高能级总部、知名品牌汇聚的强磁场,成为驱动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

钱江新城国际总部发展核。以构建三生融合、三宜一体的未来城区为导向,以打造浙江省大湾区总部经济中心、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国际文体会展中心为定位,持续优化钱江新城城市功能,加快提升服务能级,全面推动软实力与硬实力互动并进、相得益彰。加快推进钱江新城二期建设以江河汇摩天轮、五堡TOD国际交流中心、七堡国际社区等标志性项目为引领,集成商务商业、旅游会展、交通枢纽、生活居住等功能,成为杭州城市东拓、城区中塑主战场打造杭州城市国际化新地标、世界级滨水景观新窗口

湖滨国际时尚消费核。坚持规模化、智慧化、生态化、效益化、品牌化,探索搭建上城区新零售智慧平台,推广数字生活新服务示范。聚焦湖滨商圈能级提升,加强智慧商圈建设,将湖滨步行街打造成全球领先、中国典范、杭州韵味的国际商业大街进一步扩展上城数智时尚消费第一区品牌内涵,着力推动首店、首发、首秀等新型业态进驻商圈,积极拓展线上线下互动的数字+”“体验+消费新模式新场景,加速商圈智慧化融合、消费数智化升级。构建开放式商业街区、沉浸式消费体验、内外贸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消费环境,打造数字人文、时尚艺术、品质生活为特色消费中心城市样板。

第三节   五星辉映

坚持高站位谋划,聚焦文化传承、高端服务、商务数智、产业创新、共同富裕等功能,以南宋皇城、望江新城、枢纽新城、钱塘智慧城、笕丁新城等板块为重点,高质量打造五颗极具发展活力、极具发展潜力、耀眼璀璨的文化传承之星、高端服务之星、商务数智之星、创新活力之星、共同富裕之星,带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成为展现杭州气派、集聚杭州风采的主平台。

文化传承之星。依托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开发和宋韵文化传承发展,深入做好宋韵文化、吴越文化和古海塘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统筹推进德寿宫遗址保护和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项目建设。聚力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以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为核心的南宋皇城大遗址、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等历史文化集聚点的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创建国家级旅游示范项目,努力打造展示历史底蕴的重要窗口、彰显文旅融合的重要标杆、体验宋韵文化的重要高地。

高端服务之星。依托杭港高端服务业示范区,着力构建以数字应用服务为先导,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文化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加强金融要素集聚,加快内地+香港”“产业+城市”“科技+人文”“政府+市场的融合发展步伐,高品质建设城市设施、高质量提供公共服务、高标准创建未来社区,着力打造杭港合作高地、全球互联客厅

商务数智之星。依托东站枢纽商务区,发挥接沪融长桥头堡作用,以TOD”理念加快发展枢纽经济,高水平打造长三角南翼站城融合综合枢纽。借力万象企业中心、杭州之翼、环翼城、万事利科技大厦、长三角富亿花园数字产业项目等楼宇载体,积极发展总部经济、高端商务、精品商贸、高端医疗等业态,打造成为体现高品质、国际化、城际化、通勤化并融合生活内容的门户枢纽和综合性城市新中心,助力城东新城完整展现魅力都会、城市门户形象

创新活力之星。依托钱塘智慧城,锚定一基地、两产业目标,积极招引浙商500强企业总部机构或新职能总部落地。大力发展数字时尚,加强新服妆、新零售、新媒体三新联动,打造中国新服妆超级供应链基地。积极发展光电智芯,建设浙大光电联合研究中心,加快光电传感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招引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

共同富裕之星。依托笕桥和丁兰板块,以杭州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为契机,以建设山水智城为主线,大力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营造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高品质生活社区,努力建设大城北发展的重要一极,争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试点。

专栏1标志性项目                    

1.江河汇综合体。依托钱塘江、大运河两大世界级水体,构建集商务商业、城市旅游、客运通航等多功能项目,打造成为杭州城市国际化的新地标。                    

2.杭州新世界。项目建设包K11购物艺术中心、瑰丽酒店等重点项目打造地上地下一体化的商业商务、文化设施等高端服务业立体空间。                    

3.杭州国际中心。项目包括两栋超高层塔楼(东塔、西塔)和多层配套裙房,建成后将是钱塘江北岸第一高楼,将成为杭州的新地标。                    

4.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打造面向国际、亚洲领先、国内一流的主流视听新媒体高地,包括总台浙江总站、央视浙江记者站、短视频策划区等。                    

5.西子钱塘·智慧产业综合体。以先进制造为核心,聚焦电梯电机等高端小型机电类产品、电梯控制系统和人机界面等高端电子电器产品,建设成电梯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区域综合体。                    

6.德寿宫遗址保护和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项目该项目作为杭州首个规模性展示南宋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将2022年建成并向公众开放参观。人们可以在历史遗迹、建筑景观与虚拟场景的来回转换中,获得沉浸式的参观体验。                    

第三章   打造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加快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着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创新新标杆。

第一节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加快构筑人才高地全面启动上城“金靴计划”,加大各类人才的引育力度,大力引育院士专家顶尖人才、海内外领军型人才、高水平创业创新团队。持续擦亮杭州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金字招牌”,布局全域化人才创新平台,吸引和集聚各类人才创业创新,深入打造长三角人才杭州枢纽。持续推动落实青年人才弄潮工程,着重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加快推进人才创业创新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建设人才创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不断完善人才个性化配套服务。2025年,力争新引进(含柔性引进)院士5人,新增市级及以上海内外领军型人才100人、省市领军型团5个,新引进全球青年人才 8万名

专栏2人才引育“金靴计划”                    

1.大力实施金靴领跑计划以主导产业目录为导向,梳理重点引才清单,集中力量招引海内外院士专家和领军人才。力争到2025年,新引进(含柔性引进)院士5人,新增市级及以上海内外领军人才100人、省市领军型团队5个左右。                    

2.大力实施金靴竞跑计划持续开展金融人才和商务人才评审认定,注重文化名家和大国工匠引育,以玉皇山南金融学院、钱江商学院等为载体,搭建人才互动交流平台。力争到2025年,新增市级及以上名家、工匠40人,新认定杭州市D类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000人。                    

3.大力实施金靴奔跑计划强化双招双引机制,全面升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评审办法,完善项目扶持体系,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闭环,切实提高项目发展绩效。力争到2025年,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累计达到400家。                    

4.大力实施金靴起跑计划实施全球大学生招聘计划,创新校地战略合作模式,加大大学生创业就业扶持力度,提升生活服务保障温度。力争到2025年,新引进全球青年人才8万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5万名,博士研究生300名。                    

提升应用创新能力积极融G60科创走廊,重点打造先进制造、光电智芯、健康服务与大数据等三大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建设省级信息智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充分发挥清华长三院杭州分院、中科院资本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等平台作用。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倍增”计划,打造更多独角兽与准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到2025年,力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8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800家。围绕光电传感、人工智能、5G应用、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引进实施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共同开展装备更新、工艺革新和产品创新线上线下融合联动的成果转化模式,促进成果信息、技术交易、公益与技术转化服务、成果推介多元融合,实现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优化创业创新生态全面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区域创新生态和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协同联动微系统。完善金融政策和服务体系,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链。积极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企业贷款风险池基金、科技创新券等服务平台,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科技保险、产业链融资等新型融资服务,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力度,健全司法保护、行政监管、仲裁、第三方调解等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

第二节   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

推动多跨场景应用。围绕一体化、全方位、制度重塑,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高质量推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五大综合应用建设。持续做优数智上城门户,深入梳理重大需求、多跨场景、重大改革三张清单,高水平做强区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能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按照大场景、小切口要求,聚焦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领域,深化拓展数智减负·一表通”“凤凰金融智3.0”“东站未来枢纽”等场景,加快落地一批新场景新应用,推动“152”体系与“141”体系衔接贯通,构建一网统管体系,形成具有上城辨识度的数字化改革理论及制度成果。

打造国一流的营商环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全力争创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区,全面打造国际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智化营商环境。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优化跨部门联办事项办理流程,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实现企业开办一件事15分钟办结,95%以上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面开展企业简易注销登记试点改革,简化企业破产程序,探索建立简易破产流程。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现赋码备案项目开工前及竣工验收审批80天”立区街社三级线上线下智慧政务服务体系,完善线上服务和线上监管,加强对营商环境内外统管持续推进一件事协同联办平台建设,以点餐式、无窗式等新模式,推动政务服务去中心化改革。强化为企服务实体化运作,实现政府和市场主体信息直达完善尚小二”“亲清在线等涉企政策服务云平台,优化在线申报受理、一平台处理、无接触办理的为企服务长效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构建全区一盘棋招商体制机制,做大做优项目库落地一批标志性大好高项目。

建设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按照省、市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任务要求,依托数字政府综合应用集成服务大厅,建设政务服务综合体。加强浙里办、浙政钉等平台的推广应用,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和机关运行效率。建立全国首个四全限额以下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一网通管,掌上执法率达90%以上。以数据驱动创新政务运行机制,归集打通基础数据,健全公共数据标准和共享交换机制,完善数据资源使用和管理制度。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和废止妨碍市场统一与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保护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深入实施雄鹰行动”“凤凰行动”“雏鹰行动,培育更多一流企业,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持续深化区属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的结构布局,全力打造AAA级融资平台,推动区属国企做大做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各类基础设施、重大民生、文化产业等领域,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化区街一体、条抓块统改革推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整合基层执法力量和资源,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提升基层执法效能。深化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推动建设质量强区。完善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建立新增用地指标分配与存量土地盘活、土地产出效益、规划空间、耕地占补平衡资源挂钩制度。完善村级留用地管理和使用制度,实行留用地量化考核,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专栏3 “十四五”时期重点改革任务                    

1.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一步总结南星街道和凯旋街道改革试点经验,根据客观需求,有效承接原则,对配置条件成熟并通过评估的街道依法赋权,稳步推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逐步统一和规范赋权街道执法事项,建立健全综合行政执法案件移送、案情通报、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相关配套制度,依托基层四个平台统筹管理,有效发挥街道统一指挥和协调职能。                    

2.标准化+战略。实施标准化+技术创新,深化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制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和浙江制造团体标准,争创中国质量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建设质量强区。鼓励企业精准对接市场新需求,推行新管理,争创品字标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上产品牌。实施标准化+综合治理,深化上城区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四季青街道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研制,提升城区治理国际化水平。实施标准化+公共服务,强化行政审批事项标准化管理,推动杭州东站公共服务标准化全国试点项目建设。                    

第三节   推动更高水平开放

全力服务保障亚运会和亚残运会。举全区之力精心服务保障2022年亚运会和亚残运会顺利召开,为全力打造凸显“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盛会作出上城贡献。统筹赛时需求与赛后利用,吸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活动、高水平职业赛事、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规划“亚运小径”,推动无障碍设施整改提升,提升残障人士及特殊人群的便利度。利用现有或新建公共空间,建设一批用于露天观赛、举办文化活动的“亚运公共空间”。提前谋划亚运会、亚残运会设施后续利用空间和功能,全方位对接长三角城市赛会资源,充分利用场馆资源,推动展会论坛、高端商务、文化旅游、品牌活动等功能融合发展,打造赛后文体城、国际人文交流汇聚地。深化亚运志愿服务,招募和培训国内外志愿者参与赛会保障。

高质量参与浙江自贸区杭州联动创新区建设。推动浙江自贸区杭州联动创新区主城片区创新集成,以杭州金融城和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为核心,争取在贸易、投资、金融和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精心培育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园区,推进跨境电商供应链智慧化、贸易便利化、服务优质化,打造平台集聚、主体云集、服务高效、生态完善的跨境电商强区。推动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标准化国家试点,完善、推广标准体系。深化省级公共海外仓建设,支持企业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研发机构、直销窗口,打造全球数字贸易集聚中心和数字贸易高地。

专栏4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工程                    

1.打造国际贸易新渠道。培育和引进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带动制造商、贸易商、服务商以及支付、物流企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建行业性垂直平台和独立站,培育自主品牌、自有渠道、自有用户群,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专业批发市场向线上线下互动、内外贸一体化方向发展。建设新兴数字推广渠道,做大做强跨境电商园区。                    

2.完善跨境电商优质生态圈。培育和引进各类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制造、贸易、服务一体化整合。做优短视频内容,推动品牌出海、产品出海、文化出海。以跨境电商、MCN及直播、长短视频为主导,做大跨境直播规模,做强数字内容创新。加快发展产品研发、设计和柔性制造,推动制造型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打造跨境电商创新资源集聚新高地。到2025年,培育千万美元以上跨境电商大卖家20家。                    

3.全面提升跨境电商能级。鼓励发展以海外仓为支点的一站式仓储配送服务。培育跨境电商出口品牌,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搭建知识产权互联网服务平台。深化省级公共海外仓建设,到2025年底,力争实现省级公共海外仓达15个。充分利用“凤凰谷”上市企业联盟服务站平台功能,为跨境企业上市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到2025年底,跨境上市企业力争达到5家。支持老字号、历史经典产品等拓展海外线上市场,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形成B2B、B2C、B2B2C多种模式协同发展格局。                    

实现更高质量的引进来走出去加快国内国际服务贸易双循环,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持续加强与国际知名中介机构、香港贸发局浙江办事处的合作,大力招引金融服务、消费服务、专业服务、大健康等领域项目,着重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国内外行业龙头等区域型总部、职能型总部。鼓励外资通过跨国并购、离岸业务等方式参与整合产业链。稳步提升外贸进出口规模,推动外贸市场结构从传统市场为主向多元化市场全面发展转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贸易额年均增长5%以上。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亿美元级出口企业10家以上。加强中医药省服务贸易发展基地建设,力争打造国家级基地,到2025年,建设3-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省级重点进口平台。

推动更深层次的区域协作积极参与组建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围绕楼宇经济、消费商圈、城市更新、营商环境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搭建一批招商引资、合作论坛、教育培训等交流平台。加强与上海金融领域合作,争取上海大型金融机构、金融总部在上城设立第二总部。以钱江新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为突破口,不断增强上城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高端服务的影响力,提高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城市站位,持续扩大上城服务腹地。主动融入浙港澳合作、浙台交流,提升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实验区影响力。强化与宁波战略规划对接、产业协同共兴、创新主体培育、科创互联互动,服务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启动新一轮与四川雅江、剑阁的东西部协作。稳步推进区县协作、山海协作、对口合作。

第四章   激发高端产业的强劲动能

瞄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坚持数字赋能,大力发展以金融服务、消费服务、智能制造为支撑,专业服务、大健康为特色的高端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业集群。

第一节   打造全国一流的新金融创新中心

打造长三角南翼金融总部集聚地。依托杭州金融城、杭港高端服务业示范区建设,大力招引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持牌金融机构总部及数据中心、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等金融后台服务机构,引进信托、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大型财富管理机构总部、上市公司及其投融资总部。积极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和金融要素交易中心,集聚股权债权交易、不良资产处置以及其他各类金融要素交易场所。到2025年,全区力争实现金融业增加值900亿元,集聚持牌金融机构省级以上总部130家,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不断提升,成为全面展示浙江、杭州金融业发展成果的窗口。

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财富管理高地。积极推动杭州金融城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融合发展,壮大发展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新兴金融。实施基金小2.0计划,抢抓浙江自贸区杭州联动创新区建设契机,重点招引全球知名的境外金融机构和央企、省市属政府产业基金,争取大型企业投融资板块等重量级引擎性项目落户发展。推动大宗商品金融服务创新基地、创投基金份额二级交易市场等平台型金融基础设施项目落地。推进基金小镇一镇多点扩容布局,鼓励投资机构引进被投企业。持续举办全球私募基金西湖峰会等重大活动,加强金融人才招引和服务工作,擦亮金融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金字招牌。到2025年,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私募基金产业高地。

打造科创金融和产融结合示范样本。发挥浙江民间资本充裕、科技创新活跃的资源禀赋,推动风险投资与科创企业、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加快布局科创金融、文化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产业金融,积极发展跨境支付与结算、跨境投融资等国际金融,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金融先行区、产融结合示范区。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搭建创投创新对接平台,发挥风险投资对创新的催化作用,畅通科技、资本、产业高水平循环。鼓励央企国企、上市公司、民企500强等设立的投融资总部落户。鼓励产业资本与银行、保险、投资基金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投、改制上市、兼并重组等方式设立产融结合项目。扎实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区块链试点和科创助力板试点等试点示范。

第二节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

打造国际消费新标杆聚焦国际、数智、时尚核心元素,提升三圈三街能级。加快推进钱江新城二期,打造江河汇多功能一体化综合体航母和杭州城市国际化新地标。促进望江商圈业态提升,打造面向未来的新零售新消费中心。加快推进杭州国际中心、K11购物艺术中心、吴山广场地下空间一期(阿里新零售示范区)、丰收龙湖新零售、世茂集团笕桥总部等重点项目。全面打响新消费·醉杭州品牌,到2025年,引进全球销冠、品牌旗舰店数量超过100家。

激发时尚消费新活力围绕全国一流枢纽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总体定位,优化杭州东站枢纽商务区商务社交、时尚展示、休闲消费等功能布局,打造时尚要素资源集聚中心。完善时尚消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以时尚秀展、时尚设计大赛为载体,推动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等时尚基地产业升级,培育和引进国际优秀设计主体,集聚国内设计品牌、全球快时尚品牌、轻奢时尚品牌。搭建长三角老字号交流平台,鼓励老字号企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挖掘老字号品牌价值,加强品牌培育创新,引领新国潮发展。加强方回春堂、毛源昌、胡庆余堂、五味和、西泠印社、知味观、采芝斋等中华老字号品牌保护和推广,推动河坊街、南宋御街打造老字号旗舰店集聚区,成为宋韵生活时尚消费新地标。2025年,保护和集聚老字号品牌60个以上。

壮大数智消费新业态鼓励发展社区电商、生鲜电商、跨境电商等新零售业态,推动批发零售业改造提升。支持网红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共享经济、分时经济、预约经济、平台经济等消费新业态规范发展,拓展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培育发展直播电商产业,着力引育一批知名直播电商平台MCN机构、直播电商园区基地,完善数字消费供应链和产业链生态,重点打造钱塘智慧城中国新服妆超级供应链基地。到2025年,引育市级及以上新零售新消费示范企50家以上

创新多元消费新场景。推动购物餐饮消费与文化旅游消费、养老托幼消费、医疗健康消费、体育健身消费等各类服务消费联动,促进商旅文娱体深度融合。推进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城市建设,重点塑造钱江新城灯光秀、夜游钱塘江、湖上系列等夜间经济IP,培育夜间经济网红打卡地。以创建省级数字生活新服务样板区为引领,加快提升传统商贸业态,推进“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等服务业态数字化升级,构建“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服务圈。支持旅游、游戏、影视、文创等企业利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在商圈、街区、综合体开设沉浸式体验店、展示店,创新多元消费场景。到2025年,培育示范型未来社区商业4个以上,培育夜经济网红打卡点500个,夜经济大IP100个,夜经济集聚区10个以上。

第三节   打造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区

重点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重点聚焦光电传感、数字时尚等产业,延伸布局高端装备、生物医疗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半导体、光学感知、新型显示、平台服务、软件开发、工业设计和知识产权服务等细分领域发展。深化数字赋能制造业转型,加强对关键工艺、数字孪生、工业智能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的攻坚,突破建模仿真、智能感知、高性能控制、人机协作、精益管控、供应链协同、分析优化等关键技术,全面提升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的智能化水平。

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在数字经济产业大脑的总架构下,依托钱塘智慧城,积极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平台。完善未来工厂新体系,2025年,力争培育平台型“聚能工厂”1-2家、冠军型“链主工厂”2-3家、示范型“智能工厂”3-5家、效率型“数字化车间”10个以上、探索一批轻量化“云端工厂”。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工业标准机器可读化,提升数字工程服务能力水平,鼓励平台型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赋能中小企业,力争规上企业数字化覆盖率达100%。

创新发展柔性制造模式。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形成一批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和试点企业。发展个性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交互设计,推进生产制造系统智能化、柔性化改造,促进定制生产等模式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依托工PaaS平台,积极开展研发服务,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支持面向制造业设计需求,培育企业品牌、丰富产品品种、提高附加值,加快研发设计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

第四节   打造专业服务业汇集地

加快发展高端专业服务业。突出价值链高端发展导向和融合发展趋势,以钱江新城和杭港高端服务业示范区为核心,构建高层次、多门类、规模化的服务体系,打造立足上城、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产业集群。依托国际知名中介机构集聚优势,大力发展法律服务、财会税务、检验检测、信息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及会务展览、知识产权、勘察设计、资产评估、科技中介等知识密集型高端专业服务业,促进专业服务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赋能全区总部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提升专业服务业品牌能级。强化专业服务业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推动专业服务业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加强对国际国内专业服务龙头企业、头部精品企业的招引及扶持力度,参照国内外权威榜单引入咨询公司、律所、会计事务所等一批专业服务业龙头机构。鼓励区内专业服务机构参与行业联盟、拓展国内外业务网络,大力扶植具备高增长潜力的独角兽瞪羚企业开拓市场。探索推出上城区专业服务业代言人“KOL”(关键意见领袖),多渠道创新宣传方式,提高上城区专业服务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提升品牌能级。

第五节   打造大健康产业新引擎

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围绕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互联网医疗、临床医学、医疗美容等重点方向,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新医药新健康产业名企、名品、名医、名所。积极发展高端健康贸易,增强保健品、滋补食材、功能食品、智能健康设备、运动器材等高端健康产品供给能力。积极推动健康产业基金、产业政策加快落地,依托丰平精准医疗创新服务中心等载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初创型健康企业。依托浙大一院、浙大二院、邵逸夫医院、市一医院等省市综合医院优势资源,打造医学影像、检验、消毒和护理等平台,健全高端医疗服务产业链。以眼科医院、口腔医院、美容医院、妇产医院等专科医院为重点,提高特色专科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培育康复护理和健康管理。加快发展杭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机构,为专病诊断和早期筛查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各类康复机构建设,依托全程国际医疗健康中心等载体,重点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月子护理等专业服务。积极发展数字医疗,推进上城区健康服务与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推动医疗大数据、远程医疗、医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落地应用。探索商业+健康医疗新模式,引进一批高端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培训、健康咨询、心理咨询等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开展智能、精准、可定制的健康服务,提高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服务水平。

积极打造中医药发展高地。充分发挥上城区中医药产业传统优势,依托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百年品牌医馆,开展国家、省、市级名老中医坐堂坐诊,推进清河坊医养特色街和建国南路中医特色街协调有序发展。重点加强以治未病为核心的中医药特色预防和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各类中医药健康咨询和养生保健服务。强化产业延伸,推动中医诊疗与中医药膳、中医旅游、中医药文化科普等产业共同发展,持续提升上城区中医药品牌影响力。

第五章   彰显宋韵文化的独特魅力

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深入挖掘上城文化特质,拓展独具特色的上城文化传承发展道路,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路径,更好满足全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打造古今辉映的魅力文化城区,构筑精神文明高地。

第一节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构筑宋韵文化高地。深入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深化宋韵文化、吴越文化、钱塘江文化挖掘和传播,推进宋词等古典文学传承发展。有序推动南宋皇城大遗址和钱塘江古海塘遗址申遗,高标准建设德寿宫遗址保护和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项目,着力呈现古今对望、历史与现实交汇融合的整体风貌。深入实施城市记忆修复工程,统筹钱学森居、夏衍旧居、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笕桥历史文化街区等全区文保单位(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工商业遗存的保护利用,打造活态开放没有围墙的建筑博物馆。推进皋亭山景区提升工程,加大南宋爱国主义和传统民俗文化宣传力度。全面挖掘古桥、古井、古城门和坊巷等地名文化,结合社区更新改造和提升工程,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形成遍布全域的宋韵文化生活区(点)。

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深度完善非遗保护机制,加大代表性传承人扶持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保护,推动铜雕技艺、杭州刺绣、浙派古琴、中医药文化等东方传统文化元素的活态传承。开展非遗项目保护性记录,形成1-2个非遗传播品牌。聚焦五级非遗项目,创设非遗技艺传习大擂台,办好非遗体验周等活动。广泛开展非遗传承、体验、展示基地建设,加强对非遗传承重要载体和空间的保护,推动传统文化留得下、活得了、传得开。加大孝文化、桃文化、蚕桑文化宣传力度,依托现有民俗亮点,充分彰显景区特色。深入挖掘和丰富水文化内涵,提升治水工程的文化品位。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全面实施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打造学习传播实践的重要阵地。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红巷精神,深化邻里价值观主题实践,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小营·江南红巷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和使用水平。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大力培育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工匠名匠、青年岗位能手、巾帼建功标兵等先进典型。加强礼让斑马线”“孝心车位等上城特色文明品牌培育。数字赋能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及社区文化家园覆盖率达100%,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体验点。

专栏5优秀文化传承行动                    

1.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工程。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文明实践云中心升级版,打通引导、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家庭家教家风体系建设,深化最美现象精神文化品牌,进一步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落实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任务,加强城市文明共建。实施新时代文明生活行动,深化礼让斑马线”“聚餐用公筷”“垃圾要分类等文明好习惯养成工程,持续开展我文明我守规我安全文明交通等文明专项行动,提升市民群众文明素质。                    

2.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加快推进文化基因的任务,建立本地文史学者、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爱好者、非遗传承人等专家咨询团队,形成辖区内历史遗迹、古井古街、人文流传等各类文化资源清单。加强设计一批旅游景区线路、创作一批文艺作品、打造一批品牌活动、开发一批文创产品,推动文化基因解码成果转化。通过挖掘资源、整理档案、征集实物、出版书籍,形成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一表、一文、一册、一库                    

3.南宋文化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工程。以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和南宋德寿宫遗址保护利用为重点抓手,通过保护、复原历史遗存,加快建成南宋博物院,重现南宋宫廷园林、民间坊巷的历史风貌。深入挖掘南宋文化精髓,加强非遗传承保护,打造南宋文化地标,开展南宋文化活动,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南宋文化集聚区,打造宋韵杭式雅生活体验基地,推动南宋文化活化利用与传承传播。                    

4.海塘文化挖掘和保护利用工程。以全国首个海塘遗址博物馆为载体,充分挖掘海塘文化价值,打造海塘文化研究基地、文旅融合基地、清风海塘基地、社科普及和教育基地,打响海塘文化名片,共同推动钱塘江古海塘保护和申遗。                    

第二节   打造高辨识度的文化品牌

构建文化产业新生态。持续推进之江文化带两极建设,深度融入钱塘江诗路文化带,运河文化产业带空间布局基本成型。着眼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推动馒头山、新禾联创等平台有机更新,加快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凌迪数字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产业要素合理集聚,拓展影视、设计、演艺等产业发展空间,全力打造特色文化全产业链,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大对影视文化精品和本土题材文艺创作的扶持力度,力争有更多作品入选全国、全省五个一工程等奖项。聚焦数字文化等核心领域,加大头部企业、重点项目、顶尖人才引育力度,大力实施主旋律文艺精品培优工程,厚植特色产业品牌优势,打造杭州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核心示范区。2025年,全区文化产业园区总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在6.5%以上。

打造文旅融合标杆区。深化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高品质打造宋韵文化风貌展示群落全面打造时尚经典、古今交汇的文旅融合标杆区。持续擦亮南宋文化”“海塘文化文旅金名片,依托南宋古城和钱江新城两大展示平台,通过弄潮夜市、映像展示、文艺展演等形式,打造体系化、地标性的特色宋韵文化。联动清河坊、五柳巷、二十三坊巷、太庙、馒头山等文化景点、文化景区,开发历史古迹文化游、老杭州市井民俗游、非遗游、研学游等宋韵专题精品游线,着力构建全域化、国际化旅游产业,打造品游上城全域旅游首站地。

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搭建多层次文化交流平台,做优做强杭州美术节、杭州国际工艺周等品牌活动。与开封、绍兴协同办好两宋论坛,举办钱塘江海塘论坛”“中日书法交流展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与日本京都、意大利维罗纳等国际文化名城间的联动,探索城市间交流合作新渠道。扩大对外文化贸易,鼓励海外文化交流基地建设,加快优秀影视和文化作品走出去步伐,推动具有上城特色的优秀企业产品和文化品牌走向世界。

第三节   完善现代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体设施网络。统筹规划布局公共文化设施,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充分发挥城市书房、社区文化家园、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作用,高标准建设笕桥文体中心等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打造“10分钟高品质文化生活圈”。全面推进“六个身边”工程建设,加大社区健身苑点、多功能运动场地、健身步道建设,打造“10分钟高品质健身圈”。到2025年,新(改)建社区体育设施100处以上,打造一批文化微景观、文化小公园、文化微空间。

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建好用好礼堂、家园、书房、客厅等文化矩阵,积极倡导全民阅读,逐年增加区图书馆馆藏资源,打造书香上城。加大公共文体场馆免费开放力度,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场所向公众提供多形式公益性文化服务。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送六进活动,打造钱塘江文化社邻之家”“架空层文化客厅,常态化开展文化服务菜单式配送,确保区域群众全面受益。实施基层精品创作扶持计划,培养基层文化人才,推进文艺作品高水平创作,繁荣文化发展。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建强用好区融媒体中心。

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普及。积极创建省级体育现代化区,依托区体育中心、九堡文体中心、丁兰文体中心、李宁体育园等大型场馆,高质量举办钱江”“弄潮系列活动和钱塘江国际骑行、钱塘江冲浪对抗赛、大宋108越野赛、高塔竞速赛、国际少儿马拉松等品牌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体育社会组织,每年开展健身活动、科学健身指导各100次以上。到2025年,力争40%以上的体育社团达到3A级社团标准,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4%以上。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加强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形成与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的良性互动。

第六章   塑造精致优雅的城市形态

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鲜明理念,做强城市内核、做优城市品质,以更高起点、更高站位、更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第一节   提升全域城区品质

推动城市形态提升。对标一流城区城市形态特征,依托环湖、面河、沿山、临江的优质环境基底,谋划打造沿钱塘江、大运河、解放路等轴线的城市风景线,推进沿江绿道、运河绿道、贴沙河绿道、皋亭山文化绿道等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城市绿化向彩化转型,完成百园百景、百花妆点、迎宾靓线以及滨水、道路绿化景观提升。加快引导地标节点设计,以重点项目为载体,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地标和门户节点形象。

推进立体都市建设。按照地上、地面与地下空间三位一体的理念,结合主要片区轨道交通走向与业态布局,精美扮靓地上空间、精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动空中连廊系统和地下大都会建设。重点推进连堡丰城地下城市一期工程、钱江新城地下互联互通工程(市民中心——高德置地广场)、望江新城未来社区与杭港高端服务业示范区核心区块地下互联互通工程、吴山广场地下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打造立体都市标杆。

完善综合交通建设。落实全市5433现代综合交通工程,全面构筑立体布局、主次贯通、快慢衔接、动静互补、数字智治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有效提升区域通行服务能力,配合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及机场快线建设,主动对接杭州地铁四期上城段线路规划建设,实现地铁站点、居住区、商业网点互联互通。加快艮山路提升、沪杭高速抬升、运河二通道工程,重点建设笕石路、新塘路等主次干道,完成复兴路、建国路、河坊街等道路改造,贯通潮王路——新风路隧道、婺江路过站下穿隧道。

第二节   深化城区有机更新

着力建设未来社区。深入推进始版桥、荷花塘、杨柳郡、景芳等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加快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重点围绕三化九场景的总框架,构建绿色低碳智慧的有机生命体、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共同体、资源高效配置的社会综合体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推进数字社会系统落地未来社区。围绕问计于民、高频需求、多跨场景、最佳实践的工作路径,索实践以社区邻里坊为基本架构的共富试验田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

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征迁清零任务,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到2025年,实现交付安置房面积485万平方米,完成现有1.6万余户在外过渡户安置。加快环机场区域和地铁沿线综合整治,着重推进三里亭、凯旋、采荷、紫阳等片区的老旧小区改造,力争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总建筑面积约700万平方米。持续高层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做到愿装尽装

加强智慧城区建设。完善布局5G等新一代信息网络,率先实现全区5G信号全覆盖。加大感知终端设备部署,加强各类区级共性应用支撑建设,加快人工智能场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数据平台应用,构建全区数据共享协同机制和共享安全体系。加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沿公交站(点)、交通干线、重要交通节点、大型停车场、公共单位和居民小区等区域电动汽车标准化智能充(换)电站、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

第三节   加强城区管理精细化

强化城区有序管理。突出全周期、全时段、全覆盖,深化钱江新城、火车东站、城站等重点区域精细化管理,努力打造全国城市管理示范样板地、标准策源地。巩固城区环境大整治成效,加强餐饮油烟、街面秩序等关键领域治理,全面推进道路机械化智能化保洁,主次道路机械化清扫率保100%。重点完成钱江新城二期、城东新城、艮北新城等重点区域道路亮化和户外广告升级改造。完善推广老小区金牌管家物业试点工作,探索回迁小区管理新模式,加快打造现代社区高品质管理标杆。

打响城区管理品牌。全域推进美丽街巷”“美丽家园”“美丽河湖建设,擦亮城市窗口,打造城市客厅,精心培育无街不美景、无处不精细全域美丽大花园特色品牌。聚焦区域特色和人文特点,依托项目建设和综合整治,内外兼顾,实现换挡升级。湖滨步行街、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钱江新城等核心区域以及新塘路、解放路、南山路等主要道路实现手摸无尘。坚持整区域、整街道推进,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专栏6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1.道路建设。快速路:沪杭甬高速抬升、艮山快速路改造。主次干道:河坊街、建国路、复兴路、江城路、钱江东路、九环路、笕石路、新风路、六堡中路、九盛路等。支路:飞云江路、郭东园巷、姚园寺巷、艮北新区(支路二、三、六、七)、四七堡单元(支路一、二)、三里亭单元(支路四、六)等。                    

2.公园绿地。重点建设御道东公园、水墩公园、丁桥中央水景公园、江河汇中央区块公园等。                    

3.河道整治。白石港(艮山东路-江湾路、新塘路-艮山东路)、五号港(艮山东路-引水河)、六号港(艮山东路-引水河)、七号港(三官塘路-白石港)、八号港(九盛路-杭海路、杭海路-和睦港)、备塘河(白石港-三号港、白石港-德胜路)、大农港河道整治(长睦单元区段)、四堡七堡单元引水河(观潮路-和睦港)、五堡排涝泵站工程等。                    

4.绿道建设。提升类:钱塘江绿道、运河绿道、新开河绿道、新塘河绿道、贴沙河绿道、上塘河绿道、白石港绿道;新建类:新塘路-庆春路绿道、艮山路绿道、东湖路绿道、临丁路绿道、丁兰水景公园绿道、笕桥港绿道等。                    

5.立体都市建设。空中连廊:彭埠单元B1/B2-12与PB-B/R-14地块、G3/B1/B2-01与C2-12地块、B1/B2-16与B1/B2-24地块)空中连廊及地下连接通道工程;地下空间:吴山广场地下综合体、望江新城地下空间、连堡丰城一期、九堡站南地块地下商业综合体(九堡中心单元JG1702-09)、九和路站城一体、钱江新城地下互联互通工程(市民中心-高德置地广场)、庆春广场地下空间。                    

6.城中村整治。推进宣家埠/俞章/笕新社区环境整治、横塘社区环境整治。                    

7.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湖滨、清波、望江、小营、紫阳、采荷、凯旋、闸弄口等街道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打造小营巷社区、红梅社区、景芳社区、荷花塘社区、复兴南苑及南星里、清泰门社区等一系列精品项目。                    

8.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万向地块海潮寺北地块、莫南二期、范家、皋塘、新塘、水墩、三叉、兴隆等回迁安置房项目,望江、三里亭、国际商贸城等人才专项用房项目,沿山、宜居、横塘等蓝领公寓项目,笕桥、四七堡单元等公租房项目。                    

9.未来社区建设。杨柳郡、景芳、红梅等项目2022年底前完成实体场景和线上数字化提升改造,率先展现成果。加快推进荷花塘、始版桥“未来社区”实施单元建设,确保在2023年底前初见成效,2025年基本全面建成。围绕未来社区全域化目标,积极探索、因地制宜,每个街道至少成功创建一个未来社区,实现未来社区街道全覆盖,形成全区范围内“盆景”到“风景”的未来社区创建格局。                    

第七章   营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践行两山理念,以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全面落实碳达峰任务,积极响应碳中和愿景,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节   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集约利用生产资源。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抓实抓好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力争提前实现碳排放达峰。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与碳中和试点示范,完成能源双控目标。倒逼重点用能企业单位提高能效及产品附加值,优化企业设计、生产工艺流程和能源供应,实现精准用能控碳,提升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2025年,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全市下达指标。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稳步推进经济生态化,创新发展绿色建筑、绿色技术、绿色产业,深化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大力推动生态经济化,促进生态与文化、科技、旅游深度融合。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体系、转化体系。有序发展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积极探索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促进生活绿色转型。积极推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深入开展节能减排降碳全民行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提升完善非机动车、步行通道等设施,改善市民出行环境。深化完善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和绿色学校创建等行动,营造良好的绿色生活氛围。健全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全区实现垃圾分类覆盖100%,保持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置。

第二节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加强钱塘江河口段、京杭运河上城段、贴沙河等地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用水,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干预。深化皋亭山景区等重要生态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加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保育饮用水源保护区等关键生态敏感点。加强河道生态修复和生态缓冲带建设工作,建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示范河道。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加强国土空间管控,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体系,守牢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空间管控边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环境保护问责机制。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调查及评估。强化重点区域环境健康风险防范,加强对区域内重点风险源企业周边、运输航道、过境通道等运输过程的监督管理。

建设绿色生态城区。以打造花园型城区为目标,围绕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绿地增量,加快公园和道路、河道沿线绿地建设进度,带动区块环境品质提升,跟进桃花湖公园、江河汇公园等项目进度,加快笕桥环机场周边、东湖快速路和临丁路沿线绿地建设,提升城区生态景观。2025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5%。

第三节   全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多措并举促天蓝。结合迎亚运生态环境大整治,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推进扬尘灰气治理,推行全区建设工地扬尘防控标准化管理和裸土扬尘管控。深入治理工业废气,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发展清洁化。加快车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广应用,实现汽车尾气清洁化。强化餐饮废气治理,加大对餐饮单位监管力度,提升监管水平。

综合施策促水清。持续深化五水共治,巩固提升污水零直排建设,全域推进美丽河湖创建,推动智慧治水再升级。深化河长制,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完善饮用水源安全监督预警体系和应急协调处置机制。加强涉水企业监管,抓好涉水散乱污企业整治。到2025年,实现污水直排和集中式饮用水源风险“全面清零”,全域河道实现从“美丽河湖”到“幸福河”迭代升级,80%以上河道建成“美丽河湖”,市控以上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率达到100%,85%以上河道水质稳定在类水及以上。

多管齐下促土净。全面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健全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保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负增长,强化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开展塑料污染治理,推广替代产品,提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健全固体废弃物管理,推进源头减量和无害化利用处置,加强污染地块治理修复,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

第八章   创造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

锚定共同富裕方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公共资源优质共享、便捷可及、智慧配置,使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打造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第一区。

第一节   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

创新新时代育人模式。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化行走德育品牌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成长的芯片。持续深化清廉学校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建设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积极推广新班级教育成果,深化课程改革,亮化思维课堂,重点实施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加强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实施健康校园行动,推进学生体育锻炼2+”工程,开展体育双百赛事。立足宋韵文化,丰富艺术课程与活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创新劳动教育载体,研制分层劳动教育清单,打造城市劳动教育新样态。加强中小学生五项管理,持续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力争实现近视率每年下1个百分点以上。发展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推动上城区家庭教育综合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拓展全方位教育资源。高质量编制中小学、学前教育专项规划,加快推进新校新园项目建设,2025年,新建幼儿园34所,高品质建设配套中小学校29所,有机更新老校10所。创新学习场域建设,系统规划打造一批功能复合的未来学习空间,满足现代化办学需求。建设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实施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教育数智治理新格局。拓展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支持街道、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普惠性幼儿园,鼓励各类产业园区开展嵌入式幼儿园建设。全面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推动区域义务教育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实现名校就在家门口,名师就在我身边十四五期间,新创建浙江省现代化学校60所以上。

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打造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引领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构建一批新型名校发展集群,推进教育新共同体建设。全面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星级家长执照设,全面推广家庭日实践活动,大力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深化“1+X”学后托管、暑期托管服务,建设学后新型学习中心,满足学生和家长需求。完善智慧化协同管理模式,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到2025年,全区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达25%以上,名优教师占比达35%以上,全区公办幼儿园覆盖率达8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5%以上,学前教育优质覆盖率力争达100%,义务教育名校集团化覆盖率达100%。

专栏7“美好教育”实施行动                    

1.学生素养导向工程。坚持五育融合,深化课程建设,研究制定学生体育、美育、劳育的实施方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和艺术技能。加强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构建新时代教育评价机制,优化以五育融合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稳步推行校长负责制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积极探索与校长任期制相适宜的副校长自主选聘、内设机构自主设置和中层管理人员择优选聘制度。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建设一批名校长工作坊,优化干部队伍。完善五阶段五梯队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培育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师、名班主任和教育名家队伍。深化区管校聘,推动教师交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3.教育对外开放工程。持续推进千校结好”“百校结对,积极创建省市教育国际化示范校。深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新培育市级以上国际理解特色品牌项目20个以上。拓展教师多元国际研训,选派骨干教师赴海外支教,做优教育国际周、长三角国际理解教育联盟等项目,扩大区域教育国际影响力。拓展与全国各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以互联网+义务教育工程、对口帮扶、东西部协作等为契机,提升区域教育辐射力。                    

第二节   构建更高水平的健康上城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全政府主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工作专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深化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成区级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持续提升疫情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能力。完善传染病监测控制体系,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哨点建设全覆盖。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控防治体系,深入推进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均达到70%以上,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降低到8.5%以下。深入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全人群、多部门、综合化的心理应急干预机制。开展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健康危害因素源头治理。

高质量实施健康上城行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形成全部门协作、全员参与工作格局。深化健康上城建设,推动浙江省健康促进区创建,推进实施健康上25项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到2025年,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居民健康素养达到41.5%以上,到2035年,力争达到45%以上,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到2025年,新建(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点20家以上。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加强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科室建设。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高水平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强化省市区三级医疗机构合作,新增3家省市级医疗机构院区。大力发展健康大脑+智慧医疗,打造尚医生全民健康管理品牌。

推进中医药传承发展。实施基层中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中医适宜技术全覆盖。加强基层中医专科专病门诊建设,持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在慢性病和老年人、儿童、孕产妇预防与保健的应用。强化基层中医人才培养,完善基层中医人才引育政策。到2025年,完成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具有特色的1-2个专科和2-5个专病门诊

构建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布局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加大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供给,力争每个街道至少拥有一家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机构,实现示范型婴幼儿成长驿站全覆盖。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单位办托、倡导有条件的幼儿园利用存量资源开设托班,构建多元化服务格局。依托社区建设婴幼儿成长驿站,改善婴幼儿养育照护社区条件。探索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和社区成长驿站的长效奖补扶持机制2025年底,每千人拥有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4.6张,每千名3岁以下婴幼儿拥有2家成长驿站。

第三节   促进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创新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机制,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实施就业援助精准服务计划,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援助力度,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深入开展数字化改革就创场景应用省级试点,全区高质量就业社区比例力争达到100%,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保有量全省领先。推动新一轮职业技能提升改革,多渠道增加就业,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积极促进共同富裕。巩固省级无欠薪区”“三标仲裁院创建成果,强化源头规范治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造劳动纠纷云端调处、一站调处、就近调处实践样本标杆区。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全民参保登记,2025年,实现全区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健全住房保障体系,统筹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拓宽社会福利保障范围。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打造弯湾爱生活残疾人社会融合共享体。深化“1+8+X”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特困供养人员多元救助,更好发挥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作用,探索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新时代上城慈善模式。完善五星走访制度,全面实施特殊群体个性化探访关爱。深化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落实各级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推进新时代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全覆盖,创建全省双拥工作模范城区,全力打造崇军优抚、军地共建样板区。

加快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完善普惠养老政策,全面构建康养体系,实现居家康养、社区助养、机构护养有机融合。启动幸福颐养计划,深化家庭养老床位数字化应用场景试点建设,实现养老机构从居养型护理型转型升级。加大对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的医疗服务指导和支持,推动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资源有序共享。完善分层分类养老服务保障机制,确保高龄独居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等重点人群的基本养老需求得到满足。继续开展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丰富助餐服务、日间照料、康复护理、老年教育等养老服务内容和模式。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推进人口与经济相协调,保持人口平稳增长,全区常住人口规模达147万左右。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推动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落地见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高人口素质,增进家庭和谐幸福。以合法稳定居住、合法稳定就业为基础,落实以居住证制度为核心的来杭人员服务管理制度,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持续关注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切实保障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推动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区创建。加快推进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持续推动老龄事业发展,成立1家区级老年健康指导中心。

专栏8“健康上城”建设行动                    

1.实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每年组织开展全区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监测预警网络,健全症状监测系统,推进公共卫生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化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安全防控能力。开展重大疾病、职业病、精神卫生综合防治工程,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                    

2.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等健康文明习惯,宣传应急救护等健康科普知识。加强健康知识普及设施阵地建设,完善社区、公园、广场等健康教育宣传栏和健康知识普及画廊(楼道)建设。建立健康科普资源库和专家库,完善健康教育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到2025年,全区每万人拥有1名以上健康科普讲师,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以上。                    

3.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加大学校卫生监督管理力度,营造安全健康的教学环境。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推出一批健康教育课程,落实健康教育课时和内容。加强中小学校近视防治,保障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活动时间。强化全区中小学生心理干预,预防校园欺凌事件,打造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省级示范点。2025年,省级健康促进学校建设全覆盖,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率控制在10%以下。                    

4.开展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贯彻《杭州市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试点实施意见(试行)》,统筹协调跨部门健康资源。探索在制定规范性文件、重大公共政策和实施重大工程前进行公共健康影响因素评价,对可能影响健康的土壤、空气、水质污染和食品安全等进行综合评价治理。2025年,全面实现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信息化。完成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的政策、规划和项目覆盖率达到50%以上。                    

第九章   夯实城市发展的安全底板

全面深化平安上城建设,着力防风险、治隐患、建制度、补短板,全力防控重大安全风险,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构建责任明确、防控严密、管理精细、社会参与、处置高效的公共安全体系,打造全国最具安全感的现代城区。

第一节   全面统筹发展安全

坚决捍卫政治安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深化党管武装、人民防空和国防动员,高质量促进军政军民团结。紧抓重大活动和敏感节点维稳安保,加强情报信息研判和预警预测预防,强化源头监管和重点人员管控,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持续推进四大工程,及时消除可能引发影响政治安全的风险隐患。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网络舆情跟踪监测和应急应对,净化网络生态、建设网络文明、确保网络安全。

加强经济运行安全。深化经济运行监测、风险预警防控,防范化解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加快提高产业体系抗冲击力、大中小企业韧性。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券项目库,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完善债务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部门联动联合接访机制,优化金融风险防控平台,组建金融风险防范处置一体化专班,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推进涉众型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持续做好网贷风险处置工作。强化区域协同、政银企联动,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底线。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第二节   维护人民生命安全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高质量推进第二轮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安全风险全周期管理,加快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两条防线,健全监测预警机制,提升安全风险预防治理、诊断预警、响应处置能力。落实安全监督管理责任,严格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严格事故挂牌督办制度,加大事故曝光力度。深化“30日隐患暗访督办闭环机制,进一步提升危化、消防、建设、交通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防范能力,坚决遏制较大安全事故发生。推进安全知识五进活动,提高企业和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涉及食品、药品等公共安全事项的综合协调机制,加强市场风险监测分析,构建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监管机制。深化推进阳光餐饮智慧物联系统建设,着力实现大型特大型餐饮单位、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养老机构食堂、学校食堂阳光厨房食安慧眼全覆盖。以推广应用浙食链为总牵引,着力实现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全链条数字化监管,力争实现食品经营风险分级全覆盖,分级动态管理完成率100%。加强疫苗、注射剂、特殊管理药品、第三类高风险医疗器械等重点产品监管,力争基本药物抽检合格率99.5%以上,抽检不合格处置率100%,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检查覆盖率100%。

综合提高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健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大力建设韧性城市。加强灾害早期预警工作,提高灾害预警能力水平。健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扩大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增强时效性。深入推进全民安全素养提升工程,不断提高防汛防台、市政安全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低洼地段、河道等蓄排能力,提高城市洪涝灾害防御水平。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人防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到2025年,全区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达到100%,因灾经济损失占GDP比重控制在0.3%以内。

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围绕后疫情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优化公共卫生工作常态化推进机制,不断提高预防和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的综合能力。实施平战结合的应急指挥体系,构建覆盖全区域、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成“1分钟接警、3分钟出动、5分钟启动处置”的“135快速应急处置。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完善应急物资政府采购、收储轮换、调剂调用机制,提高应急物资综合协调、分类分级保障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构建政府与社会救援力量协同机制,支持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发展,推进应急演练常态化。2025年,应急器材规范配备率100%,街道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率达到100%。

第三节   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提升数字治理水平。坚持数字+城市管理服务理念,按照全域感知、深度思考、快速行动、知冷知暖、确保安全的功能特性,全面提升智慧化治理水平和治理成效。探索创新治理模式,健全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体系重大多跨场景建设,高水平推进雪亮工程,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立体化、智慧化水平。深化统一地址库建设,推进一表通基层减负应用,着力打破社区人户分离、信息不对称、事多人少等一系列治理难题,实现区域内精细化治理。加强各类数据管理,建立健全涵盖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交换、销毁等全生命周期数据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社会基层综合治理。大力推进诉源、警源、访源三源治理,实施律师调解公益+市场化,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加快形成具有上城特色的全要素、全过程多元化大调解格局。构建源头防控、排查疏解、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上城升级版。发挥五社联动双网双全等国家级基层社区治理品牌优势,全域推进“3+X”为民惠民服务综合体建设。健全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继续深化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夯实区域化党建共建基础,发挥凯益荟等国家级社会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湖滨等基层协商平台作用,升级业联体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模式。

加大法治政府建设。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不断完善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机制,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大区、街道两级政府法治建设力度,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加强法治街道示范创建,争创法治浙江建设示范区。以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为契机,推动形成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新格局。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专项监管、监督结果运用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优化行政复议资源配置,提升政府依法治理效能。推进执法司法制约监管体制改革,推动应用互联网+监管,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开展八五普法工作,构建社会大普法格局。加快建设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专栏9“平安上城”建设工程                    

1.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并强化应急演练,推进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应急实战能力。全面推进全区微型消防站改造提升和社区综合应急和消防救援站建设,实现“1分钟接警、3分钟出动、5分钟启动处置”。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稳步实施,街道专职消防队达标率100%,总体应急预案修订率100%,区、街道统筹协调机制建成率100%。                    

2.社会治安防控提升工程。坚持依法严打方针,重拳打击涉黑涉恶、涉枪涉暴、暴力恐怖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持续严打突出违法犯罪,深入攻坚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涉网新型犯罪。坚持打防结合、整体防控,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持续强化湖滨商圈、吴山商圈、钱江新城商圈,杭州城站、东站,市行政中心三圈两站一中心等重点部位智慧安防建设,不断提高治安防控能力水平。                    

3.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工程。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围绕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目标,不断完善1+9+X”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结合第二轮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推进建设工程、消防、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城市运行、文化旅游、商贸、医疗机构、教育等领域安全生产工作提档升级,形成安全隐患发现、联动、处置、执法的互动流转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督办问责工作,对落实安全生产工作不力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实施问题督办和事故问责,督促各单位守牢安全生产红线。                    

4.食品药品监管提升工程。建立健全食药安委工作机制,全面梳理完善食品安全责任清单,完善考评制度。推进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监管水平提升。落实省市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一件事改革,开展药品研发、生产、经营、使用全环节的监管,加强许可、监管与稽查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风险会商及高效协同。推进药品安全领域数字化改革,提升药品现场检查、现场稽查执法电子化应用水平,探索推进药品安全非现场智能化监管,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监管部门日常监管效率双提升。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省委市委重要决策部署在上城落地生根,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改革委员会等机构抓大事议大事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察,为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聚焦四责协同持续发力,统筹推进清廉单元建设,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治生态和良好发展环境。始终坚持的主基调,坚持惩治高压、权力归笼、思想自律三管齐下,紧盯不收敛不收手,坚决查处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第二节   明确分工落实

充分发挥规划战略指导作用,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形成定位清晰、职责明确、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确保使各类规划在发展目标、政策取向、重大项目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进一步分解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工作责任,科学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年度计划,合力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规划实施的社会共识和力量。

第三节   加强要素支撑

完善大项目带动机制,优先保障本规划提出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所需的资源要素。切实抓好双招双引,围绕产业转型、基础设施、文化传承、民生保障、生态环境等关键领域,加强重大项目招引力度。制定完善产业、投资、环保等相关配套政策,提高政策协调水平,形成规划实施的政策合力。强化发展规划与各项政策间的协同,优化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结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对重大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强化前期论证、健全协调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发挥重大项目对规划落实的支撑作用。

第四节   强化监测评估

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调整修订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把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依法公开规划实施信息,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加强规划实施监测,对规划指标、任务措施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建立跟踪分析和动态管理,倒排时间节点、落实责任分工,确保规划实施效果。完善规划评估工作,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推动规划实施。

 

 

 

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