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化、中医生活化”,让宋韵中医药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卫生服务中心里的中医药博物馆,古今辉映的街头中医药文化......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的公园、街区、老建筑,不经意的转角,你都能偶遇中医药元素。
华灯初上,一条南宋御街,一条延安路,一边灯火阑珊、街市绵延,一边时尚潮流、繁花似锦,人头攒动、文化碰撞,老上城演绎着从古至今的繁华。或是从吴山脚下的清河坊一路北行,或是从毗邻西湖的湖滨商圈向东南前行,驻足南宋御街中山中路249号上的“国医养生夜校”,这里的讲堂亦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老中医科普宣教区、药食同源品鉴区、中医诊疗体验区,中医药健康“夜市”首场火热出摊。
结合宋韵上城“夜经济”,契合需求定制专题科普
清河坊美食街、吴山夜市、湖滨商圈,这些都是上城“夜经济 ”。“如今,中药下午茶、开膏方、吃药膳、做推拿,深受各类人群的追捧,周末在这样一个人来人往的繁华街区开设国医养生夜校,是否也会有夜经济的这般盛况呢?于是,第一期中医讲课我们从想法雏形、场地建设到课堂筹划仅用了10天,50个夜校名额没到截止时间就一抢而空了。”上城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陶晖介绍了课堂举办的初衷。
“我们家孩子是早产儿,体质一直都很弱,许丽教授是推拿界的宗师,平时一号难求,我最近正愁挂不到她的号。没想到,今天她能给我们面对面地传授小儿冬病夏治相关知识和居家中医适宜技术的机会,待会下课了,我还能请许丽教授给我们孩子面诊一下,这免费的诊疗福利我抢到了,我可太运气了!”在课堂的一个角落里,一位妈妈与我们分享着自己的经历和上课的感受。国医养国娃,时下正值暑期,也正是冬病夏治启动的前期,四期儿童养生的系列课程由“小儿冬病夏治相关知识和居家中医适宜技术”作为开端,助力孩子们健康过一夏。
满足养生需求“多元化”,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
“乌梅汤,其实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将其作为消暑饮品。《周礼》中就有关于夏日‘六饮’的记载,明代方贤所著的《奇效良方》,更是详细记载了乌梅汤的配方和功效。乌梅汤清热解暑、生津止渴,有一定的减肥功效,但脾胃虚寒、消化道溃疡、糖尿病以及过敏体质并不适用,孕妇儿童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服用。”
“宋朝有一道‘保健饮品’——香薷饮,《红楼梦》中林黛玉为解暑喝的就是这款,用到了白扁豆,再搭配香薷、厚朴,三味中药就能组成这道流传至今的解暑良方,以凉服为佳,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的功效。”
在药食同源区,乌梅汤、香薷饮、陈皮水吸引了不少夜校“学生”和过往市民,中医师们引用古文记载专业地讲述着药食同源的相关知识。中医诊疗区也是门庭若市,问诊把脉,大家都争相体验着望闻问切以及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疗法。
接下来,上城区“国医养生夜校”将针对婴幼儿、少年、老年等不同时期设立特色课程及文化体验活动,打造全生命周期中医养生供给体系,持续擦亮中医特色品牌,推进“茂叶”工程开枝散叶,培育中医药服务“好”文化,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让优质中医药服务惠及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