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区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医院社区共建联动,加快推进老年家庭病床全面普及的建议》(第20243032号)收悉。该提案经我局主办,现答复如下:

上城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户籍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68万,占全区户籍人口26.82%,其中80周岁及以上4.15万),老年人对于康养的需求逐步增加,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突破的问题。

一、打造老龄健康服务多维场景。一是开设家庭病床。我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按照《杭州市家庭病床服务规范(试行)》开展家庭病床服务。符合住院条件、需要连续治疗,但因生活不能自理或者行动不便、到医疗机构住院有困难的患者,只需要向签约的家庭医生提出申请,家庭医生会根据建床条件和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在符合医保规定的前提下为患者建立家庭病床。根据患者病情,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定期上门查床、治疗和护理,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在家接受“住院”服务,2023年我区累计建家庭病床1448张,上门出诊1.3万余人次。二是探索数智应用。作为“浙里护理”省级试点,2023年我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驻“浙里护理”平台,推进“浙里护理”场景应用,患者可通过服务端在线预约,执业护士实现“一键接单”,为患者提供居家护理和线上咨询服务,现阶段可提供伤口造口、母婴保健、中医适宜技术等居家护理服务项目。2023年以来,我区通过“浙里护理”开展居家护理服务1000余人次。三是创新服务场景。为老年人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我局积极联动街道社区和民政等部门,在四季青街道运新社区试点打造集医疗服务、生活养老为一体的“医养护驿站”,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全市率先面向社区老人提供“医、养、康、护”一站式服务,并开展健康教育,有效解决了社区医疗服务不足或不便的问题,服务满意度超95%。2024年,“医养护”驿站作为区民生实事项目序时推进,我局将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年底前实现14个街道全覆盖并持续推广。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一是解决人力资源紧缺问题。我区七普常住人口数132.3467万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设置床位350床,根据《关于印发浙江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的通知》要求,核定编制数为1674名,目前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编制数1688名,在目前事业编制紧缩的状态下,很难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我局拟根据辖区服务人口、工作量、站点设置、病房设置等实际情况,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及人员使用现状,多维度测算、渐进式调整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核定编制,使人力资源配置渐趋合理。目前暂以招聘编外合同工的方式解决人力资源紧缺问题。二是对全科医生岗位给予重点倾斜。我局在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将全科医生岗位列为紧缺专业岗位,不受1:3的最低开考比例限制。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师、护师,可提前一年参加卫生专业中级技术资格全科医学、全科医学(中医类)和社区护理专业类别的考试。评选2022年“上城区最美医师”时,将全科医师作为单独序列,评选出14名最美全科医师,在“8.19”医师节进行隆重表彰。我局将持续关注全科医生的引进和培养,在公开招聘、职称晋升、在职培训和评奖推优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一是优质资源下沉。我区借助“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加强与省市医院学科共建、学术共研,带动基层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实施名医引育工程,定期邀请省市名医到基层坐诊、带教,有效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服务技能。2023年以来,省市专家下沉6274人次,服务居民近2万余人次,引入创新技术项目15个,新培育浙江省基层名中医2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至省市医院进修近百人次。二是培育教学基地。依托医联体教学合作,以教促学、教学相长,有效发挥全科优质资源整合效应。我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是浙江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医学院等高等学校教学实习基地,其中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省级医院的全科规培实践基地。2023年以来,带教全科住院规培学员276名,医学生800余名。三是加强技能培训。要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选派1至2名护理骨干赴上级医院进修3个月并获得浙江省卫健委颁发的专科护士培训证书,从事临床护理一线的护士必须掌握伤口、造口、压疮、中医、眼科、糖尿病等一项及以上专科护理技能。通过以赛代练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护理技能比武等,上城区中医院获批浙江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家庭医生提供中医药服务率达100%。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老有康养”,以签约服务、家庭病床为载体,以老年人为核心,探索打造家庭医生团队全域全程医疗护理新模式,以优质、专业、温馨的健康服务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