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上城区笕桥街道调委会成立了“笕心结”调解工作室,全力开展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接待化解、依法处置工作,筑牢疏导化解“第一道防线”。调解工作室配备5名调解员,均从业多年、经验丰富。
情法结合化矛盾 “笕心结”可解心结
“请问这里是调委会吗?老板欠了我们工钱都三个多月了,能不能帮帮我们?”
2024年6月的一天,4位农民工走进“笕心结”调解工作室,操着一口方言急切地询问。经了解,他们于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期间至某农业科技公司的温室大棚内干活,但未签订用工协议。2024年,用工方开始拖欠工资,在四处奔波也没有得到满意答复后,农民工报了警,民警引导他们到笕桥街道矛调中心申请调解。 调解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了用工方老板詹某,詹某对所欠4位工人工资的事实没有异议,但他称自己只是用工承揽人,此前农业科技公司与詹某之间口头约定,达成合作关系,詹某根据用工需求找人来干活。农业科技公司与詹某结算工钱,再由詹某与工人结算工钱。该公司也曾表示若与土地所有权单位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后,会与詹某签订长期劳务合作协议,基于互信,2023年双方一直保持合作关系。 2024年1月,该公司与土地所有权单位签订协议后,并未与詹某达成合作意向。3月下旬双方中止合作,该公司要求詹某停工撤场,未结算工钱,最终造成4位农民工未按时拿到1—3月工钱。经调解员劝说,最终,詹某同意一周后来调委会面对面调解。 2024年6月17日,4位农民工与詹某如期来“笕心结”调解工作室。经调解员核实具体出工情况,确认每人的具体工钱,并约定了具体支付时间等后,双方签下了调解协议。5天后,双方如约来到调解工作室,在调解员的见证下,詹某现场完成工钱支付,这起劳务纠纷也由此画上了句号。 面对各种当事人、各类纠纷和诉求,“笕心结”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总是以真心回应诉求,耐心疏导解惑,用心化解矛盾,诚心排忧解难。工作室成立至今,已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13件,成功调处306件,调解成功率97.8%。
实战实训传帮带 共建共治化疑难
在笕桥街道指导下,“笕心结”调解工作室创新打造强应用、重实战的调解培训模式,组织社区调解员分批驻点“笕心结”调解工作室、警调工作室进行“实战式”轮训。每半个月轮流安排两名社区调解员参加实训,依托全国模范调解员、金牌和事佬等师资力量,建立“传帮带”制度,实施“五个一”实训检验标准,确保每位调解员均完成“参加一轮集训、调解一个案件、录入一次系统、装订一本案卷、交流一次心得体会”的实训任务,旨在让调解员实时学、实时做,有所思、有所得,切实提升调解员的能力素养与实务操作水平。
实训中,工作室还注重“三个结合”,即将“传、帮、带”与“教、督、战”结合起来,将“主动调解”和“依申请调解”结合起来,将“实时、实地”与“实务、实战”结合起来。调解室内、户外、工地、居民家中......调解实训无时不忘、调解战场无处不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 两个多月来,街道和社区的调解员在边教学边指导过程中,已联合调解了近10起疑难复杂案件。参训人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7月份,共同参与并成功化解一起涉及来自全国多个省市近20人的直播培训合同纠纷,参训的社区调解员小蔡深有感悟,“调解业务理论培训每年都参加,但是通过这样的实战实训,让我对如何将调解知识和方法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培训座谈时,社区调解员小沈对人民调解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她坦言:“通过实战实训,让我们从人民调解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实现了学有所得,对于如何将调解的柔性与法律的刚性更好结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来源:杭州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