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一种将“药材”与“食材”巧妙结合的精致美食,巧妙地将“药食同源”和“寓医于食”的理念融入我们的日常饮食之中,使得药物与食物相辅相成,效果倍增。药膳不仅富含营养价值,还具备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功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食物实际上也扮演着“药物”的角色,古代的医学家们将中药的“四性”和“五味”理论应用于食物,认为每种食物同样拥有“四性”和“五味”。《黄帝内经太素》首次对药物与食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药食同源食物有生姜、山药、红豆、扁豆、胡椒、桂圆、大枣、枸杞、莲子、银耳、花生、薏苡仁等。
山药:具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润肺止咳等功效,可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等症状,日常可蒸食、煮粥或煲汤。
枸杞: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作用,常用于肝肾阴虚导致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力减退等,可直接嚼食、泡水喝或用于炖汤。
山楂:能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可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瘀血经闭等,常见的食用方式有制作山楂糕、泡水或熬制山楂糖水。
薏米: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等功能,适用于水肿、脚气、脾虚泄泻等,可以煮粥、煲汤或磨粉冲泡。
红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常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等,可直接食用、泡茶或煮粥。
药膳具有保健养生、治病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应用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应视具体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不可滥用。
一是因证用膳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药膳的运用应基于辨证原则进行食材的选择与搭配。例如,对于血虚患者,通常会选用具有补血功效的食物,如大枣和花生;而对于阴虚患者,则倾向于使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食材。只有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食材,药膳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保健功效。
二是因时而异
中医理论主张人与自然的日月运行相呼应,脏腑气血与自然界季节变化紧密相连。所谓“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在使用寒凉药物时,应避免在寒冷的冬季使用;在应用温热药物时,则应避免在炎热的夏季使用。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药膳的配制与食用。
三是因人用膳
人的体质年龄不同,用药膳时也应有所差异,小儿体质娇嫩,选择原料不宜大寒大热,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血化瘀之品。这都是在药膳中应注意的。
四是因地而异
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有一定差异,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有不同,有的地处潮湿,饮食多温燥辛辣,有的地处寒冷,饮食多热而滋腻,而南方的广东饮食则多清凉甘淡,在应用药膳选料时也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