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闸弄口街道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决策部署,在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居民议事会成员的监督支持下,紧扣“产业突破年”主题,聚焦“科创赋能”“改革提能”两大主线,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优作风,统筹发展资源,汇聚奋进力量,在经济建设、街域品质、民生福祉、基层治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聚焦“产业提能”,以稳促进积蓄发展势能

一是经济指标稳步提升。以“盯关跟”精神狠抓重点指标攻坚提升,1-6月,实现财政总收入3.1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亿元。通过引进乐道网络技术公司,顺利打开外资通道。二是招强引优汇聚动能。以乐刻运动总部、数字贸易产业园等区级重点经济项目为抓手,围绕产业链“建链、延链、强链、补链”,实施靶向精准招商,成功招引企业31家,其中重点项目8个。坚持人才强街战略,以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为载体,通过上门走访听需求、追踪跟进解难题,提供注册落地、项目建设等全周期服务。1-6月,指导企业完成申报项目23个,申领各类补助290万元,解决人才落户等各类诉求95个;新增市D类及以上人才5人,落地“金靴奔跑项目”落地2个,其中C类项目1个。三是营商环境做优做特。坚持街道“一盘棋”思维,融合创业陪跑空间与侨胞之家,依托海归驿站服务中心,成立侨界法律顾问委员会、侨界青年创新创业导师团,针对性提供创业支持服务,以亲情、乡谊为纽带吸引青年侨商、留学归国人员来杭创业。今年以来,立湃青创中心已对接入驻企业23家,开展涉企培训6场次。街道相关侨企服务工作获全国人大华侨委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傲霜视察肯定。

(二)聚焦“品质提档”,真抓实干造就“韵味闸们”

一是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以三里新城桂苑和橘苑小区旧改项目为抓手,通过入门走访、意见征求全覆盖,优化项目改造内容,涵盖监控设备调试、局部绿化补种等领域,全力做好旧改工程收尾工作。做好重点工程保障工作,征借地铁四期18号线闸弄口站附近面积978平方米,畅通辖区交通“大动脉”;采用收购和征收同步推进方式,完成规划支四路建设沿线3家国有企业的收购签约工作。二是打造“最美红巷”样板街区。以全区“最美红巷”行动为引领,结合辖区未来社区创建目标,在“闸们家·幸福街”的基础上,升级打造“最美红巷”样板街区。坚持党建联建扩阵地、搬迁改造优布局、机构改革提效率,整合空间资源近1万方,于上半年投用第一批“一老一特”场地,同步融合党群服务中心与公共服务中心等业务功能场景,通过打破业务界限提升服务效能,相关样板街区创建工作获浙江日报等省市主流媒体报道24次。三是优化改善街域环境面貌。坚持“日检查夜巡查”环境保护机制,整合业务条线、执法中队、物业管理等多元主体力量,聚焦小区沿街商铺、在建工地等重点领域,出动巡察人员1200余人次,整改办结中央环保督察信访件6件、群众信访投诉件50余件,自查自改问题600余处。以“保护母亲河·打造环境友好街道”为目标,探索打造全区首个地域性京杭大运河生物多样性保护体验带,研究保护动植物130余种,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服务队,开展生态巡查21次。

(三)聚焦“共富提质”,高标谋划打造民生强街

一是做优全龄友好生活街区。全力建强“十分优享”公共服务圈,构建“10+3+4+5”助餐服务体系,全域做优“便老带小”社区代际融合场景,已建成幸福食堂10家、幸福餐桌3处、幸福助餐队4支,提供就餐位600个。坚持居民需求导向,制定辖区“代际融合”需求清单,以幸福邻里坊为载体,针对性举办覆盖社会服务、儿童阅读、科学养育等领域的特色活动。今年以来,提供上门居家养老服务5892人次,兑现重阳分价值109.4万元;开展育儿沙龙等活动110余场,举办科学养育指导活动70场,惠及辖区家庭300余户。二是打造残健共融样板街区。盘活濮家社区闲置房产,打造集残疾人就业、便民志愿服务等公益服务为一体的“善·life”公益小铺街区,联动街道残疾人之家共富工坊,开设6间公益店铺,售卖残障学员的手工艺制品和文创产品,新增残疾人就业15人,预计辅助性年收入可达7万元左右。关注残疾人亲近自然、欣赏电影、心理疏导等各类需求,举办特色公益活动23场,惠及残疾人群体600余人次。三是建强优质高效服务街区。聚焦创业就业服务需求,制定项目指导、政策宣传、补贴申领、贷款申请等创业就业服务“一张清单”,变“居民找服务”为“服务惠居民”,今年上半年共发放各类创业就业金额235.4万元。扎实推进社区减负工作,研究修订关于减轻基层负担优化社区综合评定方案,精简评定项目27个,清除工作群组39个,清理各类挂牌上墙内容237处,助力社区腾出更多精力投入服务辖区居民。

(四)聚焦“智治提级”,守土尽责夯实平安基底

一是构建和谐发展环境。做好重点时段维护稳定工作,通过拉网式排查梳理14类重点人员100名,健全信息闭环处置、风险要素分时分级管控机制,综合运用人防、技防、物防多重手段,实现重点时期风险因素就地吸附。搭建沟通平台,深入了解诉求群体需求,建立多跨协同即时预警机制,确保风险在管在控。依托“积案化解一件事”场景,已处理信访件总量1490件,按期办结率100%。二是守住安全生产底线。针对企业、九小场所、多业态多产权经营场所、重点单位、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等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检查企业4162家次、九小场所1200家次、重点单位136家次,查改各类安全隐患564处。试点开展安全隐患有奖举报工作,以群众力量覆盖安全检查死角,上半年共收到有奖举报49个,移送安全生产案源7个、其中“一案双罚”6个。三是提升数智治理成效。构建“一呼百应”共治体系,细化网格颗粒度,优化设置2个网格、599个微网格,配强“1+3+N”力量2389名。首创“日间双脑联动、夜间双脑合一”机制,半年处置非警务警情1446件,化解成功率高于96%。整合数智平台,逐步将“一表通”平台相关功能归并至街道数字驾驶舱,提升数智化执法效率,增设执法记录仪等设备,实现实时视频回传、可视化调度等功能,今年以来,基层治理平台处置案件5965件,更新核采数据2737条。

此外,人民武装、民族宗教、工会、妇女儿童、红十字、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工作有序推进。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街道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有待加快。受经济大环境影响,街道“一主一特”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优质产业项目引进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二是民生融合服务品质有待提高。受限于空间阵地、资金、工作机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残健共融、老幼代际融合等融合场景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三是基层智治改革进程有待深化。改革具体落地见效方面有待提速,联动工作机制的梳理有待细化,“一码安”数字治理平台赋能基层有待进一步深化。对此,街道高度重视、积极谋划,采取有效措施补齐短板,加快推进街域高质量发展。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2024年下半年,街道办事处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决策部署,突出产业强街腾笼换鸟、品质街区能级跃升、民生福祉全域优享、智治创新窗口示范四大发展举措,加快打造“最美红巷”样板街区,以勇攀高峰、勇立潮头的拼搏精神,推动“八八战略”闸弄口实践走深走实。围绕这一思路,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坚持强基固本,跑出产业突破“加速度”

一是紧盯重点项目落地。完善细化重点经济项目清单,倒排时间节点,强化各方对接,针对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从资金、场地、政策等多维度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大外出招商力度,构建重点经济项目库,为街域经济厚植高质量发展土壤。二是搭建招强引优平台。以三里亭留用地项目为抓手,协同省冶金物资有限公司打造数字贸易产业平台,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化数字贸易产业园集聚效应;打造街道人才服务中心2.0版本,聚焦人才服务品牌打造,构建街道人才服务中心、立湃青创中心、“闸们家”平台(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矩阵,提升人才服务数字化水平。三是优化“闸们”营商环境。对标营商环境标杆城区定位,深入实施“产业突破 服务有我”营商环境专项优化行动,定期走访辖区各类企业,主动将政策、服务送上门。常态化开展创业资助、园外房租补贴申报等工作,强化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及创业陪跑空间引企惠企政策的宣传力度。

(二)坚持民需我为,争当幸福街区“排头兵”

一是选树“最美红巷”工作品牌。锚定打造“最美红巷”样板街区目标,立足“一街一品”原有服务场景,精准梳理辖区居民需求,以“公共治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为切口,探索一批具备闸弄口特色的基层治理示范品牌。二是推动民生服务走深走细。深耕“十分优享”公共服务圈层体系,持续聚焦“一老一小一特”群体深层次需求,创新工作思路、优化探索路径、完善服务方式,以“小餐桌”模式试点助餐银龄互助,依托婴幼儿成长驿站开辟更多功能区域,探索闲置玩具共享漂流机制,以残疾人之家、“善·life”公益小铺街区,强化助残服务场馆互融联动。三是构建街域品质崭新格局。开展顾家畈路、池塘庙路、机场路一巷街容街貌提升改造工程,统一规划店招店牌、雨棚,美化重要点位面貌;策划“法哥说垃分”视频号,打造垃圾分类新媒体传播渠道,增进辖区居民环保意识;全力保障18号线闸弄口站建设工作,以最快速度改善居民交通出行便利度。

(三)坚持防患未然,夯实街域发展“压舱石”

一是严守平安建设防线。坚持开展扫黑除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点人群服务管理等工作,聚焦关键时间节点,紧盯重点人重点事,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提高辖区居民对司法援助、合法信访流程的知晓率与熟悉度,有序开展市场化解决纠纷试点,力争做到矛盾就地吸附。二是筑牢安全生产屏障。坚持数字赋能,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一表通”“一码安”平台,对沿街商铺、企业、出租房、集中充点电、高层等场所开展常态化检查;社区电子显示屏、电梯显示屏、社区公共宣传栏、宣传橱窗、LED显示屏、宣传手册、消防体验馆、安全“365”应急科普、“119”消防主题月等载体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加大消防安全常识的普及力度,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三是激活数字场景效能。探索“一码安”系统与“街事荟”党建引领坊巷精细化治理模式双向赋能路径,在天城路蓝天社区段设置“一码安”电子显示设备,通过减少综合执法检查频次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最美红巷”标志性成果;进一步细化“一码安”服务功能,有序扩大AI监控试点范围,探索构建房屋“三色码”标记系统,提升“闸们”基层数智治理品牌标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