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上城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域打造“最美红巷”工作,紫阳街道以“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诞生地上羊市街社区为原点,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办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殷殷嘱托,秉持“传承历史第一 争创现实第一”的工作理念,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最优路径。

本公众号特别开启【睦邻紫阳·社区基层治理展演】专栏,分享基层社区治理的智慧和实践,让更多好的经验被看见、被学习、被传承。太庙社区南接万松岭,北至城隍牌楼巷,西临紫阳山,东到中河,总面积0.495平方千米。自南宋在临安建都以来,这里一直是城市中心最具烟火气的地方。2011年,政府对太庙和十五奎巷辖区的街巷进行了统一改造修缮,二十三坊巷再次被唤醒了生机,特别是大马弄和城隍牌楼一带,自古是上下吴山的主要道路,是一处极具人气的市井商业街巷。

随着历史的变迁,二十三坊巷已经成为杭州老城区的一个缩影,所有小区的房屋均建造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其中大小墙门82处,最早的要追溯到清末民初。老年人口加流动人口已接近总人口的60%。为破解二十三坊所在区域居住、商业混合区域商铺小而杂、业态不均,居住人群混杂、老旧墙门治理难等实际难题,太庙社区努力探索党建引领——街巷商居自治模式,并在商户密集,客流稳定的大马弄进行试点培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一支队伍是大马弄商户联合会,街巷商户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马弄商户联合会是部分党员、骨干经营户联合发起下成立的,旨在维持正常的经营氛围,化解商户与商户之间、商户与顾客之间、商户与居民之前各方面矛盾纠纷。第二支队伍金秋驿站是在社区党委的号召下,老干部、老党员发挥余热为群众生活环境、营商环境做贡献。他们自发组件巡查队,联合执法中队对经营户进行巡查,收集街巷居民和经营户的意见,向社区反馈,并指导商户联合会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第三支是由辖区11家较大企事业单位安保人员组成的城隍义警队伍,主要负责街巷夜间巡防,帮助职能部门和社区排查街巷及商户安全隐患。目前大马弄等街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配套设施老旧、电线老化、车辆无序停放等问题,社区以小区旧改为契机,通过排查沿街商户内部线路安全隐患,协助商户整理线路、提升基础消防设施;通过增设非机动车辆停放区域,解决附近前来购物市民停放非机动车辆的问题,同时,在旧改中挖掘到一些主要街巷附近的闲置空地,增设为非机动车停车区,用于周边居民非机动车的夜间停放和充电;通过社区与商户联合会定期对商家人气等方面的比选,推选出部分官方推荐店铺,并给予正式授牌及官方宣传。制定管理规约:不同于河坊街等标准的商业街区,二十三坊店铺多以私房经营为主,但由于家家都开店经营,其自然形成了商业街巷。对于无管委会的自然商业街巷,日常管理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这在日常操作容易出现管理漏洞。社区结合城管、司法、消防等部门的意见草拟了《大马弄法治营商公约》,并请来商户和辖区居民以议事协商的方式参与并最终制定了该项公约。日常巡查管理:商联、金秋驿站、城隍义警这三支队伍相辅相成,有效辅助了公安、社区、城管、消防的日常管理,利用大家共同制定的公约以及志愿者队伍的按规巡查作用,目前由于街巷经营活动产生的信访问题逐渐减少。在努力营造街商繁荣、商居自治的同时,二十三坊巷文化底蕴的挖掘也是提升街巷烟火气的重要环节。发挥能人的作用:金秋驿站联合紫阳小学成立坊巷历史文化讲解队,目前拍摄一些坊巷历史文化视频在抖音、微博等线上平台。提高大众参与率:社区组织居民议事会,对二十三坊内最有历史感的优质店铺进行评选,并通过向全体居民发布,征集优质店铺历史资料,我与店铺故事征集等活动。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太庙社区在党建引领下,成功探索出了街巷商居自治模式,不仅提升了社区的整体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发展。未来,太庙社区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不断完善和创新,为居民和商户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