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杭州,由于当时父母作为知识青年在宁海插队落户,所以10岁前的我留在杭州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那时候我最喜欢听外公讲打日本鬼子的故事。
1942年,为协同盟国打赢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国远征军从祖国大西南奔赴缅北与日军作战,外公就是远征军的一名将士。在著名的“仁安羌战役”中,外公与战友们英勇杀敌,取得出国作战后的第一次胜利。之后外公一直在缅甸与日军浴血奋战,直到1943年,中国远征军终于为盟国收复缅北,取得出国作战的最终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外公随外婆落户杭州。196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的这一天,心系国防的外公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写下了一份《国防建议书》寄给毛主席,8月19日收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秘书处的感谢信。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得知消息后,立即与外公取得联系,在市委统战部的关怀下,外公于1962年5月加入了民革,并受邀出任市政协的特邀委员。
亲身经历了旧社会的种种苦难,亲眼目睹了新中国的蓬勃发展,外公深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新中国。
这些特殊的回忆,除了用于教育后辈,外公很少对其他人提起。在我眼中,他就是个平凡又和蔼的小老头。平时他非常注重仪表,出门前总要穿戴整洁,没几根头发的脑袋也要梳理好久,但贴身穿的背心却补了很多补丁也舍不得扔掉,他说跟以前比起来,现在的日子真是太好了,要我们加倍珍惜。小时候,我们跟外公打打闹闹,他总是呵呵一笑,不当回事,但如果我们做作业不认真,外公就一定会严厉批评我们,嘱咐我们要好好学知识,长大后才能报效祖国,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后来,我无意间阅读了一些讲述中国远征军故事的书籍,了解了入缅作战的艰辛与残酷,对外公更加肃然起敬。
外公的子女中,舅舅是唯一的男孩,也是家里的主心骨。舅舅1988年加入民革,早年在学校教书,后来担任副校长。那时条件艰苦,舅舅一边教书一边管理学校事务,哪怕修理一盏电灯、疏通一根水管,舅舅都亲自动手解决。由于工作出色,舅舅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广泛认可,职务也不断提升。在担任领导岗位期间,他一方面发挥党外干部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在分管的工作中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另一方面面对形形色色请托办事的人,坚持严守纪律,决不搞公权私用。退休后,舅舅仍然关心当地的建设发展,经常与我讨论相关话题。
参加工作后,舅舅经常嘱咐我要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为人,面对种种难题要多锻炼、多学习,与钱打交道时要守规矩、守底线。进入上城区卫健系统后,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会计学本科专业,因工作严谨细致,被调岗到财务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岗位千头万绪、杂务繁多,在大多数患者习惯于刷卡或者扫码支付的前提下,仍有少数患者支付现金,患者及家属遗忘物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对此,哪怕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我都会第一时间联系患者,归还钱物。
外公和舅舅都是民主党派人士,一生的夙愿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一直未能如愿。2004年,我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从小的愿望,更实现了外公和舅舅两代人的期盼。二十年过去了,我虽已接近退休年龄,但仍坚守岗位,兢兢业业,廉洁奉公,精心带教,因为我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无不代表着共产党员的作风与上城卫健人的形象,无不代表着我们家世代相传的良好家风。
(作者:周静 区卫健局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