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资讯
红巷家风·故事 | “消停”不下来的外公
作者:夏冰凌 来源:区纪委 发布时间:2024-10-30 10:13 点击率:

  外公今年88岁了,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伸出手来哆哆嗦嗦,耳朵也有些听不清,然而即便如此,他还是“消停”不下来。

  年轻时的外公是一个身材瘦小却满腔热情的青年,也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为了响应国家抗美援朝的号召,17岁的他主动到镇里报名参军,入伍后,他所在的部队没有被派往朝鲜战场,而是根据上级命令在福建南日岛驻防。外公说,那时候的每个夜晚,他和战友们都要爬上高高的哨岗,高度警惕地盯着黑漆漆的大海。海风钻进空荡荡的大衣,外公冻僵的双手紧握胸前的钢枪,腰杆愈发笔挺。有一次,敌机来袭,在空中盘旋轰炸,外公和战友们立即冲进战壕对着飞机扫射,用血肉之躯守卫着祖国的海疆。听了外公的故事,我才知道抗美援朝不止有朝鲜一个战场,正是有了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在异国、南疆、雪原、海滩各处流血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发展。

1969年,作者外公(一排右四)在温州平阳矾矿电厂工作时与工友合影留念

  抗美援朝结束了,外公却没有在地方的岗位上“消停”下来,他先后在文工团、工厂、发电厂工作,还担任过供电所的抄表员。那时候,电力是稀有而宝贵的能源,收取电费全靠抄表员一支笔,这样一个在今天看来不起眼的岗位,在当时却颇有“实权”。外公坚持一丝不苟地工作,每户电表都现场查看,每项收费都当面核对,每笔账目都记录在案,几年下来,没错记一笔账、没贪收一分钱、没与用户发生过一次纠纷。凭着领导和同事公认的认真态度,外公又被安排去管理单位的基建。

  新岗位上,外公更加严谨负责,无论是材料采购还是工程进度,他都亲自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听外公说,当时有个老板曾塞给他一个300元的红包,希望外公在基建工程监督时放宽一些。当年的外公,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元,家庭开支捉襟见肘,这300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利益面前,外公断然拒绝,他说,“我们家宁肯每餐少吃一口饭,也不会去偷公家的一粒米、拿别人的一分钱。”

1978年,作者外公正在细致梳理账目

  辛劳了大半辈子,退休后的外公却还是不“消停”。在家乡,他见村里有条道路泥泞不堪,行人往来不便,便和两名退休老人一起筹集资金,终于修出了一条用石块铺的新路。村里的凉亭在一个雷雨夜后倒塌了,外公又号召五个退休老人募集资金重修凉亭,以便为村民提供一个歇脚乘凉的地方。他还热衷于献爱心,当地一对父女不幸被火烧伤住院,外公与他们素昧平生,却揣着200元钱、拎着水果前往看望;碰到助学助困等募捐活动,外公也总会去塞进几张红票子。

  为了照顾晚辈,外公从农村搬进城市,住进了社区,本以为年迈的他总该“消停”几年了,没想到他又重拾半个世纪前文工团的技艺,帮着社区创建了文艺队、腰鼓队、老年大学、棋牌室等,丰富了社区老年人的生活。他还多年如一日,带着老年邻居们晨练,教太极拳、太极剑,从不收一分钱。

  从小耳濡目染,外公勤廉实干、不计得失的品格深深感染着我。如今我是上城区的一名党员教师,在行知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每天清晨,我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准备好当天的教学活动,为孩子们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疫情突如其来的2020年,我独自一人留守上城三个月。课堂教学暂停了,我便在家录好一批故事音频,配上轻音乐,提供给孩子们用于睡前阅读,一次次声音的约会,成了我和孩子们沟通的桥梁,也成了上城教师坚守岗位的独有方式。教学之余,我也像外公一样热衷于志愿活动和公益事业,在行知幼儿园的共建社区,孤寡老人们常常收到我们党员教师的祝福与温暖,孩子们捐赠的儿童书籍也让社区图书室增添了一份童心、一抹色彩。

作者(左一)夫妇与外公、外婆合影

  如今,外公的晚辈们分居各地,虽然不能常常实现“四世同堂”,但每隔一两年,我们都会相约回到那个充满回忆的地方,看望日渐衰老却依然不“消停”的外公,看看他当年修建的凉亭和种下的樟树。时隔多年,凉亭早已破旧,但那棵樟树却越发枝繁叶茂。




加入收藏】 【打印】 【  】 【辅助线】【背景颜色】【关闭
清风资讯
清风资讯
红巷家风·故事 | “消停”不下来的外公
发布时间: 2024-10-30
信息来源: 区纪委 浏览量:

  外公今年88岁了,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伸出手来哆哆嗦嗦,耳朵也有些听不清,然而即便如此,他还是“消停”不下来。

  年轻时的外公是一个身材瘦小却满腔热情的青年,也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为了响应国家抗美援朝的号召,17岁的他主动到镇里报名参军,入伍后,他所在的部队没有被派往朝鲜战场,而是根据上级命令在福建南日岛驻防。外公说,那时候的每个夜晚,他和战友们都要爬上高高的哨岗,高度警惕地盯着黑漆漆的大海。海风钻进空荡荡的大衣,外公冻僵的双手紧握胸前的钢枪,腰杆愈发笔挺。有一次,敌机来袭,在空中盘旋轰炸,外公和战友们立即冲进战壕对着飞机扫射,用血肉之躯守卫着祖国的海疆。听了外公的故事,我才知道抗美援朝不止有朝鲜一个战场,正是有了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在异国、南疆、雪原、海滩各处流血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发展。

1969年,作者外公(一排右四)在温州平阳矾矿电厂工作时与工友合影留念

  抗美援朝结束了,外公却没有在地方的岗位上“消停”下来,他先后在文工团、工厂、发电厂工作,还担任过供电所的抄表员。那时候,电力是稀有而宝贵的能源,收取电费全靠抄表员一支笔,这样一个在今天看来不起眼的岗位,在当时却颇有“实权”。外公坚持一丝不苟地工作,每户电表都现场查看,每项收费都当面核对,每笔账目都记录在案,几年下来,没错记一笔账、没贪收一分钱、没与用户发生过一次纠纷。凭着领导和同事公认的认真态度,外公又被安排去管理单位的基建。

  新岗位上,外公更加严谨负责,无论是材料采购还是工程进度,他都亲自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听外公说,当时有个老板曾塞给他一个300元的红包,希望外公在基建工程监督时放宽一些。当年的外公,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元,家庭开支捉襟见肘,这300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利益面前,外公断然拒绝,他说,“我们家宁肯每餐少吃一口饭,也不会去偷公家的一粒米、拿别人的一分钱。”

1978年,作者外公正在细致梳理账目

  辛劳了大半辈子,退休后的外公却还是不“消停”。在家乡,他见村里有条道路泥泞不堪,行人往来不便,便和两名退休老人一起筹集资金,终于修出了一条用石块铺的新路。村里的凉亭在一个雷雨夜后倒塌了,外公又号召五个退休老人募集资金重修凉亭,以便为村民提供一个歇脚乘凉的地方。他还热衷于献爱心,当地一对父女不幸被火烧伤住院,外公与他们素昧平生,却揣着200元钱、拎着水果前往看望;碰到助学助困等募捐活动,外公也总会去塞进几张红票子。

  为了照顾晚辈,外公从农村搬进城市,住进了社区,本以为年迈的他总该“消停”几年了,没想到他又重拾半个世纪前文工团的技艺,帮着社区创建了文艺队、腰鼓队、老年大学、棋牌室等,丰富了社区老年人的生活。他还多年如一日,带着老年邻居们晨练,教太极拳、太极剑,从不收一分钱。

  从小耳濡目染,外公勤廉实干、不计得失的品格深深感染着我。如今我是上城区的一名党员教师,在行知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每天清晨,我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准备好当天的教学活动,为孩子们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疫情突如其来的2020年,我独自一人留守上城三个月。课堂教学暂停了,我便在家录好一批故事音频,配上轻音乐,提供给孩子们用于睡前阅读,一次次声音的约会,成了我和孩子们沟通的桥梁,也成了上城教师坚守岗位的独有方式。教学之余,我也像外公一样热衷于志愿活动和公益事业,在行知幼儿园的共建社区,孤寡老人们常常收到我们党员教师的祝福与温暖,孩子们捐赠的儿童书籍也让社区图书室增添了一份童心、一抹色彩。

作者(左一)夫妇与外公、外婆合影

  如今,外公的晚辈们分居各地,虽然不能常常实现“四世同堂”,但每隔一两年,我们都会相约回到那个充满回忆的地方,看望日渐衰老却依然不“消停”的外公,看看他当年修建的凉亭和种下的樟树。时隔多年,凉亭早已破旧,但那棵樟树却越发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