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潮音,奔竞向前。彭埠街道是整拆整建的典型区域,经历20年全域城市化推进,华丽转身,绽放出崭新的城市风貌。为此,彭埠街道联合杭州日报推出“20年20人”专题,走进一个个奋斗故事。
走进上城区彭埠街道杨柳郡未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位于二楼;一楼则是宽敞整洁的普惠托育园。“不好意思,地方有点难找,原来我们是在一楼的。”杨柳郡社区党委书记马亚萍不好意思地笑了,随即又一脸骄傲地介绍道,“一楼是我们前年落地的普惠托育园,有55个托位,又帮助不少年轻家长解决了托育难的问题。”党群服务中心搬到二楼,是为了给托育园“让位”,构建“一老一小”幸福生活——诸如此类劳心尽力的社区服务、建设工作,马亚萍和同事们还做了很多。正是有他们与社区居民的坚守与共,2021年,从第三批申报到首批验收通过,杨柳郡社区成功创建了彭埠首个、浙江省首批未来社区。
如今,在杨柳郡社区这个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5.2岁的“年轻”社区,居民“YOUNG”式生活幸福感满溢,“潮邻生活”专属文化符号愈发鲜明。
阡陌起高楼,“菜篮子”变身未来社区。2015年前,杨柳郡社区所在的位置还是一片阡陌农田。它是如何从彭埠“菜篮子”变成浙江省首批未来社区的?
杨柳郡社区成立于2018年,是杭州市首个TOD地铁上盖特色项目。社区分四个区,共有4647户,入住率达95%以上,其中80%是外来人口,社区具有“年轻活力、复合多元”两大显著特征。马亚萍担任杨柳郡社区党委书记是2020年,当时社区已完成二期交付。在同事眼中,她的到来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心里完全没底。”回忆起首次申报过程,马亚萍直言,“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未来社区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完全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申报的。”马亚萍还记得2021年首次到上城区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局汇报时,与会的汇报人都是相关领域专家,只有她这一位社区书记。“当时看到大家汇报得这么专业,心想杨柳郡可能没戏了。”她回忆道。没承想凭借马亚萍对社区的熟悉程度和社区具备土地复合利用、公共配套丰富、人群结构年轻、交通便捷安全四大创建优势,很快迎来了第二次汇报——这一次是到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汇报。光有九大场景不够,还要突出社区亮点。汇报结果是“仍要改进”,但这回,马亚萍心中轻松了许多,因为指向性很明确。根据指示,马亚萍围绕社区特色,对“未来服务、未来健康、未来邻里”三大特色板块进行提升改造,相继落地智慧健康站、五星级健康养老中心、0-3岁托育园等,着力构建“青春杨柳·潮邻生活”美好家园。“我们边汇报边改进,不断摸着石头过河,总算蹚过来了。”马亚萍说,整个申报过程耗时9个月,在2021年底,第三次汇报结束验收通过后,杨柳郡社区成为了彭埠首个、浙江省首批验收通过的未来社区。
“潮邻”铸音符,美好生活曲调正悠扬。从平面图俯瞰杨柳郡社区,社区内有5所托育园,能满足0-3岁儿童托育服务;东西两边是杨园、柳园两个小公园;中心地带是结合餐饮、游乐园、服装店等业态于一体的商业街;位于园区C位的则是能满足居民各种议事、活动的邻里客厅……“杨柳郡很大,像一个小城市,生活、教育、健康所需一应俱全;但它又很小,从居民楼地下室就可以直达地铁站,甚至步行着就可以到上班地点。”马亚萍说,在杨柳郡工作的社工中,有人买了房子居住在这里,还有社区内的一些商户也是住户。这样一个“城市型”社区,业态丰富,人口复杂多元,地域造就的文化、生活差异是否会为对社区管理造成困难?
“在未来社区创建工作中,我们根据社区常住人口的人物画像分析出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5.2岁,且外来人口居多。在服务好大家的同时,我们希望能增强这部分居民的归属感,同时为‘青春杨柳’赋能。”马亚萍介绍道,因此社区提出“主理人”机制,培养了10余位长期活跃的社区年轻主理人。以居民盛厦为代表,他们在社区开书吧、音乐吧,定期举办新书发布会、小型音乐节,通过年轻人群聚特质,不断挖掘形成自我更新的新潮邻里生活文化。找准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围绕“睦邻友好、生活合伙人、长效运营、数字治理”四大机制,结合社区属地的原生优势,如今的杨柳郡未来社区已然构建出未来社区潮邻生活一张图。
“菜篮子”是杨柳郡的起点,但未来社区绝不是它的终点。用“潮邻生活”这一社区文化音符奏响的“青春杨柳”活泼曲调,正飘扬在彭埠上空,成为激活美好生活新形态的“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