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炳祖,76岁,中共党员,上城区凯旋街道景秀社区居民。为响应上城区纪委监委启动的“红巷家风”系列作品征集,他用电脑打字的方式,写下了自己的家风故事。
我生于1948年,回望过去的76年,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重视家风建设。那么家风是什么呢?我想:家风就是家里世代相传、形成风尚的规矩和习惯,它在有形或者无形中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 我的父母亲是茫茫人海中的普通市民,一生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他们勤俭、厚道、朴素,就像我们脚下饱经沧桑的泥土一样朴实无华。 父亲上过几年私塾,喜欢看看书,读读报。记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上小学时,父亲的小书柜上贴有一张纸条——“千年人家贵在积德,头等好事还是读书”,可能这就是父亲的信条。父亲平时一再叮嘱我们要有品德、要好读书,尤其喜欢把书中的一些格言、警句反复念叨给我和弟妹们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父亲耐心地教会我们这些句子,教育我们怎样为人处世。他读书看报很认真,还摘录作笔记,尽管他的工作对他并没有这方面的要求。记得六十年代我上中学时,每当中央发表重要文章,父亲总会吩咐我一大早上邮局排队买份党报来看。那段时期我还常常陪着他仔细聆听隔墙单位大喇叭播放的广播新闻。受父亲影响,我爱读书看报,爱语文,关心党和国家大事,业余时间还读了大量的文学书,写出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 1967年,我进入某厂当学徒,从事翻砂浇铸工作,劳动之余,还很热心为厂里的黑板报、厂报写稿。1972年2月10日,我在《杭州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谈“压力”》,说的是我读了王进喜在茫茫荒原开发油田艰苦创业事迹后的感想,这是我的文章第一次登上党报党刊;8月10日,我和好友合作,在《浙江日报》发表了大篇幅文章《不废江河万古流》,谈的是我对毛主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著名论断的学习心得。父亲看到我写的文字印成了铅字,登在了省市党报上,感到很高兴,还多买了几份当天的报纸寄送给亲戚朋友。他勉励我要多看好文章,多关心时事大事,多思考多动笔。因常有文字在报刊发表,八十年代末,我经推荐与考核调入了市粮食系统下属的市油脂公司办公室,从事文秘宣传教育工作,成了一名正式的文字工作者。我勤奋敬业,工作得心应手,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03年退休至今已有二十来年了,角色和职责早已转换,但我仍喜欢为《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党报写些“豆腐干”的小文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009年国庆节前,我还参加了市委宣传部牵头举办的“我和杭州60年”的演讲比赛。在60名选手中,我作为唯一的退休职工选手进入了决赛,获得优秀奖。 对于女儿,从她小时候起,我就像父亲教育我一样教育她。每次女儿犯错,我就罚她背诵古诗《悯农》《咏鹅》《水调歌头》等。就这样,她也和我一样爱上了读书,还交到了不少有共同语言的好朋友。女儿长大成人,进入社区工作,当她要求入党时,我曾与她有过一次认真的谈话。我对她说:共产党员都姓“党”,姓“党”就要知党、爱党、兴党,要学好党史、拥护党章、严守党纪,这些都是本分;作为一名社工,要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样“我是居民的‘娘家人’,有事就找我,难处跟我讲,居民满意,是对我最高的奖赏”;尽管群众工作有琐碎的事,有难念的经,但只要尽心尽力服务,即使一时半会难以解决,群众也会看在眼里,也会给予理解。入党后,她工作更加积极,作风更加端正,得到了组织和居民的一致好评。 孙炳祖与妻子、女儿的合影 家风如镜,可映照自身,也可照见后人。在凯旋街道,在上城区,像我家一样重视家教、传承家风的家庭还有许许多多。家风连着家人的相亲相爱、家庭的幸福安康,更连着良好的社会环境、未来的发展前景。家风正则民风淳、社风清,我们每个家庭都要努力把家风建设好,从而有益地影响后代、影响社会。我愿与同志们共勉之。 (作者:孙炳祖 凯旋街道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