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区委决策部署,以守好“红色根脉”的政治自觉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实际行动体现“最杭州、新上城”的典范实践,以责任担当着力打造百姓“最”幸福窗口,把基础工作做成了省市高度,把民生服务干出了幸福温度。我局紧紧围绕民政职能体系狠下功夫,省市区三级民生实事项目全部提前超额完成。国务委员、国家老龄委主任谌贻琴,中央社工部部长吴汉圣,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张春生专程莅临我区调研,对民政工作充分肯定;王文序副省长两次批示社会救助和老年助餐工作,要求全省推广;“公共服务七优享”牵头的两项总分第二、三季度列全省第一,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今年来,救助工作品牌全国推广,成功承办了新上城第一个全国现场会,并作为浙江省唯一代表参加民政部基层社会救助能力建设座谈会;受邀参加第八届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并作主旨演讲;《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过程中“弱有众扶”的主体联动机制》获全国论坛收录;“上城救助”品牌进一步打响,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调研组等赴我区调研,接待各地参观考察120余批次。养老工作亮点集中呈现,全省首发“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四位一体助餐新模式,建成“幸福·邻里食堂”十分优享圈,“幸福·邻里食堂”成为百姓最满意民生实事项目,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央视等媒体争相报道,承办全市助餐现场会;基层治理创新形成经验,“幸福邻里坊”民生综合体作为全省现代社区缩影被“八八战略”看“浙”二十年专题报道,成功举办“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寻访成果发布15周年纪念活动,顺利通过全省智慧社区、全省城市社区议事协商创新等多项试点验收,省级第四批实验区中期评估喜获优秀;民生事务工作领先首创,创新打造全省首个一站式婚庆婚恋旅游为主题的产业基地,获评全省首批“十佳”婚姻登记机关;全市首创“善小二”慈善终端服务平台;成功举办全市社会组织嘉年华活动;全市首推“三统一分”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模式。

一、2023年特色亮点重点工作

我们高站位谋划推进、高标准执行落地、高水平竞速领跑,守土尽责、尽锐出战,重点工作不断形成首创、标志成果,得到了全国、全省、全市的充分肯定,区委书记专题调研我局工作。我们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浙江考察指示精神和主题教育,做好区主要领导调研课题,取得了实际成果。我们围绕亚运保障,扎实做好意识形态教育、保密教育、安全生产、地名服务等工作,助力亚运圆满举办。

一是织好困难群众民生“暖心网”,特色亮点全国引领。社会救助工作在世界银行专题会议、全国救助会议、全国社会救助论坛和全省“弱有众扶”等多个重大会议分享先进做法,获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社会报等媒体专版宣传。形成体系作为样板输出,以“1445”模式和“嵌合式治理”为抓手,通过集结“政府+社会”资源,实现主动发现精准救助;通过拓展“物质+服务”一站式立体帮扶,打造“五型救助圈”,真正做到从“弱有所扶”到“弱有众扶”。

二是画好老有康养优享“幸福图”,经验做法全省推广。布好十分优享“一张图”、管好邻里食堂“三顿饭”、做好安居守护“一件事”,全域建成“幸福·邻里食堂”老年助餐服务体系,省市区三级民生实事项目全部提前超额完成。以“幸福·邻里食堂”老年助餐体系建设为重点,全区共123家老年助餐服务点投入运营,已惠及老年人85.3万人次,累计提供老年人专项助餐优惠334.5万元,实现配送餐服务全域覆盖。在“以老为主”的同时,兼顾全年龄段人群用餐需求,邻里食堂已累计服务社区群众102.3万人次。今年以来接待上海、北京、江苏等多地考察团,获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浙江日报等媒体报道160余篇,“幸福·邻里食堂”已成为我区老少皆宜的民生幸福“网红阵地”。

三是激发基层治理多元“联动力”,机制成果全省示范。全省首发《上城区五社联动建设导引和活力指数》,出台《幸福邻里坊建设和服务管理指南》及《管理考核评分细则》,南肖埠社区获评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小营巷社区等6个社区被评为全省首批现代社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作为杭州市唯一城区列入全省“五社联动”提质增效行动试点单位。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治理品牌,基层治理工作获中央社工部部长吴汉圣调研肯定。

四是开启社会民生服务“新征程”,暖心服务省市领跑。作为全省首批婚俗改革优秀实验区和持续深化重点推进区,不断创新“婚恋+产业”的发展思路,积极打造一站式婚庆婚恋旅游为主题的产业基地。出版首本宋韵主题的地名类书籍《跟着地名读上城》并成为杭州市图书馆馆藏图书。全力构建“家—校—社”未成年人保护服务体系,提升区街社三级服务阵地,全面落实全区636名困境儿童补贴标准市域同标。丰富社会组织参与慈善共富内涵,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开展乡村振兴,推进雅江、剑阁、开化、景宁、桐庐等地“山海协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出台全省首个“党建+业务”社区社会组织双孵化地方标准,作为全省非营利社会服务机构试点单位,打造“社会组织+公益慈善+志愿服务”助力共富的“尚益178”共富综合体。区慈善基地“尚善之家”被评为全省示范性慈善基地,区慈善总会获评全省慈善山海协作先进单位。“闻令即动,战则必胜”,圆满完成疫情防控收官和亚运保障任务。

二、2024年工作打算

我局将在全面完成省市区各级民生实事以及各项任务基础上,围绕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拉标杆促示范、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开展“5+5”服务保障民生行动,即“救助+慈善”、“幸福+养老”、“公益+共富”、“品牌+服务”和“党建+清廉”五大行动和入选全国“健全社会救助长效机制”案例、争创全省养老服务助餐体系现场会、全省精康融合行动试点、全省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监管长效机制建设试点、全省婚俗改革试点五大核心试点,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将民政工作作为上城三个“最”窗口之一,打造“最”温暖窗口,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筑牢兜底保障防线,以“政府救助+慈善帮扶”为路径实干先行,为后扶贫时代精准救助提供上城经验。

积极申报国家级社会救助领域创新案例,力争在全国推广“扩围坡度式帮扶 织密暖心网助困”社会救助经验做法,继续保持救助工作全国领先。

一是围绕应救尽救,推动“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深化“1+8+X”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社会力量参与等为补充的救助制度。加大“一困一残”兜底力度,推行困难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线下查访、救助、核对100%。

二是围绕社会联动,推动“单一救助”到“精准多元”。 充分发挥“助联体+”功能,嵌合养老、儿童、残联、慈善等内容,打造15分钟“扶弱圈”。推广应用公益慈善救助品牌化联动模式,打造特有爱·荷湾幸福街区、四季青五福幸福邻里坊、丁兰绿园弄共富街区等嵌合式帮扶场景。加大慈善专项救助及临时救助资金保障力度,实现街道社区发展基金全覆盖,专设区街两级公益创投项目,拓展丰富区级社会组织开展结对帮扶类、公益互助类、社会扶志类等社会救助服务,精准服务困难家庭个性化需求。

三是围绕省级试点,推动“一地创新”到“全域推广”。全面推进“社会救助长效机制”省级试点,率先开展“五级救助圈”扩围坡度式分层分类帮扶,建立低收入家庭个性化、差异化帮扶长效机制。全面推进“精康融合行动”省级试点,探索机构定点服务和社会力量动态多元参与的联动机制,完善横向联动部门,纵向“1+14+N”的管理模式。

(二)树立“幸福+养老”标杆,以“家庭里+家门口”为场景健全完善,推进“老有康养”机制创新、内涵升级。

做深做实“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力争全省老年助餐服务体系现场会。提前谋划老龄委工作职能,打造医康养护、衣食住行全方位“老有康养”上城模板,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

一是聚焦精准施策,实现居家“幸福·优养”。探索构建“重阳分+爱心分+爱心券”的“两分一券”养老服务“爱心卡”体系。持续做实“助浴”“助急”“助行”“助聊”等老年“七助”服务,开展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和服务项目,持续落地推广爬楼机等为老服务。通过项目化推进、市场化运作、全流程监管,全面保障和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多渠道多形式向老年人提供居家安全照护服务和家庭养老床位等老年人关心关爱长效服务模式。推广独居老人安居守护一件事,明确居家老年人探访关爱标准,针对不同的老年人实施差异化的关心和帮扶。

二是聚焦全域覆盖,实现家门口“幸福·康养”。以“十分优享”养老公共服务设施圈层体系建设要求为标准,根据社区常住老年人口的规模和分布,量质并举、合理布局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做实“5+X”(“5”指有设施、有器材、有队伍、有标准、有数据,X为街道的特色服务)的康养联合体系、“四位一体”(邻里食堂+助餐点+餐桌+助餐队)的助餐服务体系和“线上+线下”的乐龄学堂标准化服务体系。深度融合幸福邻里坊建设,参考红梅、绿园弄等模式,将助餐、学习、活动、援助、慈善、服务等多元化场景内容嵌入“一老一小”场景打造中,进一步抓运营、抓品质、抓服务,形成功能齐全、可复制可推广的旗舰型“便老”场景。

三是聚焦多元互动,实现机构里“幸福·安养”。立足需求导向,重点加大对孤寡、失能失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保障力度,建设全省首家全认知照护专区的护理型养老机构,提前完成“十四五”末期每万名老年人口配建20张认知障碍床位的目标任务。认真履行监管责任,筑牢养老服务领域安全生产防线,抓好养老机构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服务安全等各维度的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力度,提升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提素质和引人才双管齐下,不断壮大养老护理员、社区助老员、志愿者三支服务队伍,提升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能力水平。    

(三)汇聚多元慈善力量,以“爱心公益+民生共富”为方向改革攻坚,形成全民慈善人人向善的浓厚共富氛围。

构筑形成“大慈善”格局,真正发挥慈善“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聚焦改革攻坚,做实“1333”上城慈善体系,形成区域慈善良好氛围。

一是抓实慈善核心引领。“1”是坚持党建引领一个方向,高质量建构以“慈共体”为核心的基层慈善体系,发挥全区110家爱心企业和1101家社会组织党建全覆盖的优势,实现区域党建在引领和链接慈善资源中的先锋作用,成立慈善总会功能性党支部。

二是促进多方协同参与。围绕第一个“3”厘清政府、企业、社会力量三方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发挥慈善总会核心平台和枢纽功能,向着有利于多元主体参与慈善发展的方向改革会员体系,加大发挥社会慈善资源在民生保障中的作用,形成处处有善、时时可善、人人向善的良好氛围。

三是强化慈善组织保障。围绕第二个“3”是从“创新实践、建强网络、健全激励”三个方面强化组织保障,在慈善信托、慈善共富专项基金、社工关爱基金等慈善体系前沿领域开展多项创新实践,建强区级慈善基地、街道慈善服务站、社区慈善服务点三级慈善网络,探索设立“上城最美慈善人物”等奖项,开展“上城慈善夜”活动,提升参与慈善获得感,形成“上城慈善”品牌标识体系并在各慈善项目中推广应用。

四是打造全维度慈善平台。围绕第三个“3”以“慈管家、慈善小屋、善小二”等项目入手,以尚益178为资源对接载体,将社会爱心资本捐赠、社会组织资源释放和群众慈善服务需求三方串联,有效解决慈善资源供给、服务和诉求不够精准匹配的问题,拓宽群众参与公益慈善渠道。继续深化“多彩公益圈”“我为年夜饭添道菜”“丽水红色康养山海协作”等慈善项目,更好的发挥慈善资源的作用。

(四)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以“品牌引领+多方联动”为方向深化探索,将基层治理经验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以第四批省级实验区验收为契机,加大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改革创新力度,在五社联动、体系集成上再发力,多方位多层次为社区治理夯基赋能。

一是空间赋能,推进社区服务综合体打造。与区委组织部协同推进新一年的幸福邻里坊建设,指导创建第二批“五社联动”示范点和议事协商品牌,为全省输出更多现代社区建设典范样本。全面规范提升社区空间应用,加快出台《上城区老旧小区配套空间优化提升管理实施办法》和《老旧小区配套空间使用细则》、《老旧小区配套空间调剂置换实施细则》,根据百姓需求优化布局落地场景,确保有活力有人气。健全社区服务综合体满意度评价体系,精准匹配需求。社区建设展示中心赋予展馆新活力,立足上城形成经验模式全国推广。

二是人才赋能,推进社区力量全方位培养。强化社区干部队伍政治铸魂,重在讲党性爱岗位。提升实战实干能力,推动“做功”和“唱功”双强。突出重点、分层分类地建设全能型队伍,研究形成社工科学培训体系。做强上城社工关爱基金品牌。加强省五星级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和省市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培养。

三是创新赋能,做活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围绕通过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监管省级试点验收和创建省级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两个目标,全域参与“幸福邻里坊”社区共富综合体建设。推进“鸿雁行动”品牌社会组织和领军人才支持项目,创建一批“先锋社团”。选树年度“双十佳双十优”社会组织。

此外,我们将以“暖心服务+特色创建”为抓手久久为功,持续提升全生命周期优质社会服务水平。持续做好婚俗改革、地名服务与宋韵文化相结合的改革文章,助力“婚姻+产业+文旅”方面的探索。推进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中心、站、岗三级联动体系建设。持续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殡葬事宜长效管理。

(五)厚植民政发展根基,以“党建统领+清廉务实”为目标持续发力,打造铁军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坚守“红色根脉”,全局认真系统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学深悟透并指导民政事业发展实践,以“铆足干劲、全力以赴”的动力,“敢于拼抢、永争一流”的能力,“韧者笃行、韧则行远”的毅力,守牢民生底线,推进民生实事,塑造民生品牌,确保坚守民政工作的政治方向,确保把握民政工作的人民属性,确保凝聚民政工作的发展动力。打造“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民政干部队伍,深化清廉民政建设,加大民生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管好用好民生资金。继续对标一流顶流、推动各项民生工作提质提速、螺旋上升,以民政精彩为全区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