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形似“旋风陀螺”的钱塘轮滑中心里各项比赛正酣。昨晚7点,上城区土山弄1号,横河公园边上的一处露天溜冰场,同样灯火通明。

教练的口号声和孩子们轮滑与地面摩擦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在场地上回响。

这是一个开张于上世纪70年代的溜冰场,虽然名字叫“溜冰场”,但这里溜的是旱冰——轮滑,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启航地。

存在半世纪的溜冰场 承载着老杭州人独特的情感和记忆

横河溜冰场,知道这座溜冰场的老杭州人不少。

网友“西湖的鱼”说,1995年前后杭城刮起溜旱冰“杭儿风”,到处都是溜冰场,横河、柳浪闻莺、凤起大厦五楼、银泰百货顶楼、吴山广场地下室等等。溜冰场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是时尚的代表。对于土生土长的杭州“90后”姑娘小张来说,横河溜冰场也是她童年记忆里的一处“地标”。“我读小学时那里很热闹,夏天是游泳池,冬天是溜冰场,一年四季人气满满。”她说。

这座溜冰场同样见证了杭州轮滑的变迁。今年56岁的吴智勤是横河溜冰场的“场长”。从学员到运动员再到教练,他的轮滑生涯和横河俱乐部一直紧紧联系在一起,“我10岁的时候到这个溜冰场玩,他们是对外开放的,周末经常有人来。这里还有一支轮滑训练队,教练看我溜得好,就让我也加入训练。”

当时,市里大大小小的轮滑比赛都在横河溜冰场举行,可以说,这里是轮滑行业的一个风向标。如今溜冰场大门口贴着一块宣传板,上面记录着在这里举办过的轮滑比赛,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记者注意到,1989年,亚洲青年速度轮滑锦标赛在此举办,场地被改造为150米的标准轮滑比赛场地,横河溜冰场也迎来了“高光时刻”——据吴智勤回忆,当时来参加比赛的人很多,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足足六七百人,场面很大。

火了近20年的溜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来溜冰的人少了,场地也关了。直到2003年左右,这里作为轮滑基地再次开放运营,如今主要用于俱乐部的日常训练和举办比赛。对于许多杭州人来说,横河溜冰场承载着他们独特的情感和记忆,它不仅仅是一个溜冰场,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文化符号。

2000余平方米的溜冰场 成为数千名孩子轮滑梦想的发源地

6岁的陈简希,像风一样在场上疾驰而过。

“我学习轮滑两年,来横河练习也有一年了。”穿着红色卡通轮滑服的小陈同学有些害羞,但是一上场便自信飞扬、双脚驰骋、身姿矫健……脚下转动的飞轮幻化成美丽的弧线。

溜冰场上,许多像陈简希一样的小运动员,只要不下雨,他们晚上7点一定准时出现在场地。吴智勤说,现在俱乐部一共有100多名学员和25位教练,年龄从学龄前到大学生都有。招募队员的途径,主要是学校推荐,也有感兴趣主动上门报名的。“每天晚上约有三四十名学员训练,甚至还有临安、临平、萧山赶过来的,双休日人数则多一倍。”他说,这些年来,在横河溜冰场训练的孩子已达数千名。

“我们是专业的轮滑训练,目的是培养轮滑健将,不断挖掘苗子,向市队输送专业运动员。”吴智勤介绍,大多数队员都是兼顾学习和训练,“最近这两三年,全国、省市大赛的冠军我们都拿过,整体实力比较强;省里的比赛,我们基本能进前三。”

作为杭州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轮滑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参与。“亚运会轮滑比赛还要过几天才正式开始,我们会准时观看!”没抢到票的吴智勤笑着说。

当然,溜冰场内的孩子们,也把登上亚运会赛场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期待未来的某一天能站上亚运的赛场为国争光!”刚跑完几圈的陈简希来不及擦汗,紧接着又飞驰在场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