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卫界别:
你们在区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助力健康共富典范城区的建议》(第20233026号)收悉。该提案经我局主办,区商务局、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区卫健局围绕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区目标,聚焦宋韵文化传承,以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牵引,切实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深度挖掘中医药传统资源,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厚植发展优势,逐步实现中医药事业发展从提数量到提内涵,从强基本向强品牌的转变。工作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视察肯定,并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一)突出规划引领,构建中医药发展新格局。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指示,努力推动中医药事业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大局。成立区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着力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规划、机构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重点发展中医药服务。二是优化中医布局。结合上城实际,在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对中医药服务机构给予政策支持,不断集聚优质高端中医药资源,全区共有中医类别医疗机构209家,省市级中医院2家,民营中医医院2家,民营中医门诊部66家、中医诊所139家,数量居全市前列。三是细化服务体系。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均提供中医药服务,形成“十分优享中医药服务圈”。中医药综合服务区、配药煎药送药上门服务等便民举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具备中医服务能力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全覆盖。
(二)突出人才引领,筑造中医药发展新平台。一是专家借智借力。借助“双下沉、两提升”工程,与省市医疗机构全方位开展医联体合作。加快与省市医疗机构专科联盟合作步伐,引入中医创新技术项目15个。定期邀请省市专家到基层坐诊、带教,有效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服务技能。二是人才培育培养。实施名医引育工程,先后培育省市级名中医7人,省市级基层名中医10人。加强师承教育,中医师承备案519人。鼓励临床西医类医师参加“西学中”培训,结业79人。聚力人才梯队建设,“招聘一批、培养一批”,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医师942人,中医类别342人,占比达36.3%。三是名医出圈出彩。紫阳中心针灸科、南星中心推拿科被评为“杭州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邱华平先后获评“全国最美中医”“杭州市百名最美医师”等称号。胡庆余堂“蒋玲霞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市级及以上技术能手26名,“浙江金蓝领”“浙江工匠”10人。
(三)突出专科引领,推进中医药发展新服务。一是适宜技术基层化。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清波、四季青中心分别获批省级、市级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培育推广穴位注射、冬病夏治、小儿推拿等一批疗效明显、安全可靠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医药适宜技术规范开展率达100%,为群众提供便捷化、多样化、专业化的中医服务。二是专科打造特色化。持续推进“一中心一特色”建设,专科建设多点开花,采荷中心与浙江医院等合作成立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门诊,全国领先;清波中心建立全市首个社区“睡眠障碍门诊”;小营、四季青中心引进名中医,成立工作室,打造中医肿瘤治疗特色门诊。三是中医传承多样化。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挖掘有上城底蕴的传统中医流派,大力支持传承和创新。南星中心中医妇科由国家级名中医嫡系传人引领,深受群众欢迎。彭埠中心中医骨伤科由国家级名老中医弟子坐诊,成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骨伤科技术协作科室。
(四)突出文化引领,营造中医药发展新氛围。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利用“世界传统医药日”“冬病夏治”等活动日、“科普宣传周”等积极开展中医文化宣传,普及中医药基本知识。拍摄上城区中医文化宣传片《满城杏林春意暖》,集中展示发展成果。近三年来,全区累计开展各类中医宣传活动628次,义诊服务4.5万人次,发放资料 3.5万余份。二是拓展文化交流。小营、凯旋、四季青中心作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社区实践带教基地承担了留学生带教工作,课程设置除基础课程外,结合上城中医特色,着重加强中医传统医学教育,吸引留学生体验学习传统中医技术,上城区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特色窗口。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清河坊中医特色一条街”和“五柳巷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产业园”,将南宋文化、优质景区资源与现代医学、传统中医有机结合,做好中医药与商贸的融合文章,目前已成为国内知名中医药产业聚集区。
二、提案办理情况
(一)高度重视。成立由局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专班,深入开展调研,召开专项座谈,摸清基本情况,谋划工作举措。在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上城区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局党委会专题听取。下一步将提交区政府办进行专题研究。
(二)多方沟通。坚持开门办理提案的理念,主动加强与杭州市卫健委相关处室对接联系,汇报上城区中医药发展情况,扩大知晓度。积极走访省中医院、市中医院以及辖区知名度较高的社会办中医堂馆,听取意见建议、推动项目合作,致力引进专家团队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扩充优质资源。
(三)有序推进。认真谋划年度重点工作,围绕专业技能、专科培育、文化传播上下功夫。3月,部署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旗舰中医馆”建设,目前,望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正式投入使用。4月,在市中医院丁桥院区举办“2023年上城区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竞赛”,以赛代练,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护理知识水平和技能。5月,制定专病专科建设工作方案,多措并举做强优势品牌。同时,区卫健局联合区文广旅体局在“中国旅游日”创新推出中医药文化之旅,浓厚宋韵中医氛围。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区卫健局将提高标准、统筹谋划、创新举措,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走在前列。
(一)实施中医药服务网络“强基”工程
1.持续推进中医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深化与省中医院交流合作,强化与市中医院丁桥院区医联体协作,组建中医专科联盟。加强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提升服务品质。
2.加强中医馆、中医阁建设,推进智慧中医药服务,到2025年,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打造“旗舰中医馆”4个以上,优化中医服务流程,丰富中医服务内涵。新、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均设置中医阁,“特色中医阁”达到14个以上。
(二)实施中医药特色专科“培元”工程
3.以名医专病工作室和特色专科建设为抓手,构建中医优势特色专科体系,做优做强慢性病、针灸、推拿、妇科、康复、肿瘤、骨伤等专病专科,打造“一中心一品牌一特色”。加强对经典名方的搜集整理,支持鼓励中医药科研创新。到2025年,创建市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3个,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1-2个专病专科。
4.积极推进“国医养国娃”、儿童治未病照护理念,中医药融入孕育、生育、养育全过程,将儿童中医药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重要内容。到2025年,建设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5个,并争创省级示范。
5.围绕儿童、老年人提升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丰富治未病内容,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到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75%和85%。
(三)实施中医药适宜技术“壮骨”工程
6.依托省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产品和服务,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中医能力建设,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养老机构、进社区,按需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到2025年,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护士达200名以上,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规范开展6类1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规范开展4类8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7.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脊柱侧弯、肥胖、生长发育等,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干预试点和推广应用。围绕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病,推广中医康复方案和适宜技术。到2025年,推广儿童老年健康领域中医药适宜技术20项以上。
(四)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固本”工程
8.将“人才发展优先”贯穿中医药发展工作主线,加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增强省市级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区级名医工作室辐射力,推动“老带新、老育新”,着力培育区级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人才。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千人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4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中心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37%。
9.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立足中医药教学特色,聚焦关键环节,深化“师带徒”师承教育模式,借助区域医联体合作模式,选派中青年中医师参加省市中医院专科专病进修、专题研修,建设高素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到2025年,省市名医专家跟师学艺50名以上,评选区级名中医20名,省市级名中医达18名。
(五)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茂叶”工程
1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门诊、病房和中药房等区域内的设施和内部装修、标识、科室简介等体现中医药文化风格与特色,便于群众了解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医药的认知度。
11.推进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建设校园中医药文化角、中药种植园、开展中医药文化学生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到2025年,建设中小学校园中医药文化角、中药种植园10个以上。
12.融入宋韵文化建设,共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线上中医药文化宣传。组建名医专家宣讲团,开展“中医药健康巡讲”活动50场以上,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六)实施中医药融合发展“深根”工程
13.深挖上城中医药旅游资源,整合串连吴山药王庙、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方回春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嵇接骨桥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景点,打造可看可游可体验的中医药文旅线路。
14.坚持以事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事业,招引、扶持中医药企业落户上城。持续擦亮清河坊、五柳巷中医特色街区品牌。积极弘扬药膳文化,发挥药膳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支持中医药健康养生产品研发,做大做强上城中医药大健康产业。
感谢你们对上城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联系人:上城区卫生健康局医政医管科 唐水林
联系电话:89501196
杭州市上城区卫生健康局
2023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