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绿绿圆圆的叫什么?我也想做一个。”来自浙江大学的俄罗斯籍留学生王晓东看得手痒难耐,袖子一卷,直呼要“做一个”。 

清明至,野艾香,青果嫩。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青团就是祭祀活动中的食品,代表着人们的敬意和祈祷。为了让辖区内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体验民俗文化,增强融入感,小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小营街道妇女联合会联合杭州书房小院书房、都市快报外宣厨房Hangzhou Feel,开展“青团国际范,浓浓中国情”动,邀请外国友人与社区居民一起体验全过程青团制作。

清明时节,是艾草最嫩的季节,也是最佳食用时间。家住金钱巷社区的邵阿姨每年都习惯自己去田间地头采艾草,采来的艾草带回家做成青团,不仅闻着香,吃着香,更多的是一份对传统习俗的回味。不过今年,在采摘艾叶的队伍里有一位金发碧眼的俄罗斯朋友。

【青团国际范 浓浓中国情】

近日,邵阿姨带着她得采摘队友们出发,前往玉皇山脚下采摘艾叶。

“现在在市区已经几乎看不到艾叶了。”这一片艾叶也是邵阿姨颇费了些时间才找到的。“不能直接拔下来哦,采摘艾叶可以只摘叶子、嫩蕊,保留野生艾叶的根茎,这样第一次采摘后,野生艾叶还会继续生长,方便第二次采摘艾叶,更好的利用野生艾叶。而且,要采下艾叶最上面最嫩的部分,这样做出来的艾团味道才最香最浓郁。”邵阿姨一边采,一边指导第一次采艾的俄罗斯朋友。不一会儿,在大家的努力下,鲜嫩的艾叶采集了一袋子。“第一次采摘艾叶,虽然知道中国清明节,但是从来没有自己亲手制作过清明团子,很期待等会的制作。”王晓东拿着自己亲手摘下的艾叶有些激动。

随后,小营街道小院书房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外国的留学生,他们参观了小院书房的紫砂壶博物馆,聆听了有关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体验了包青团的传统民俗活动。青团的制作过程需要高超的技巧和耐心,制作青团需要将糯米粉和艾草汁混合,然后用手捏成球状,加入芝麻馅、笋丁豆干料,搓成圆形最后,将青团蒸熟即可。

活动现场,社区阿姨们主动担任起老师,一边向外国友人介绍清明节吃青团习俗的由来,一边手把手教大家怎样制作青团。“你看,这个边缘要稍微压薄一点,里面的馅要稍微多放点哦。”社区居民吴阿姨耐心地教大家青团的制作方法。


一个青团经历揉面团、包馅料、压膜三大关,王晓东整整花费了半小时才完成自己的“杰作”。“虽然第一个包得并不是很好看,但是后面越包越好了,我喜欢甜味,我要多包几个甜的。”虽然大家都是第一次制作青团,动作不太娴熟,但都很享受制作过程。在大家的努力下,你包馅,我压膜,不一会,一个个青翠诱人的青团子就制作完成了,然后进入蒸笼开蒸。

在等待青团蒸熟的时间里,在小院书房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紫砂壶博物馆,让他们来此感受陶文化的魅力。刚走进二楼陈列室,王晓东就被展区内精美的紫砂壶吸引,拿起相机“咔嚓”一下,对着自己和紫砂壶拍了张合影,大家边听着讲解,边在展厅内仔细观赏。

“出锅啦!”不一会,青团出锅了。刚刚出锅的青团糯韧绵软,清香扑鼻,王晓东说:“第一次在中国包青团,别看长的丑,吃起来馅多,甜而不腻。”仍不住又吃了一个,大家边吃边笑得合不拢嘴,第一锅青团就被大家一抢而空。

品茶香、做青团、赏紫砂,清明节前这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有人,在与青团的邂逅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让他们更多解杭州这座魅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