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九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上城分论坛“实证研究与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举办。第九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和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于10月28日-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本次论坛共设有37场平行分论坛,其中,上城分论坛“实证研究与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由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团队发起,获准得以举办,也是本次论坛唯一明确关注“思维课堂”研究且由区域教研团队承办的分论坛。本次专题分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人报名参与,三十万人在线观摩直播。

上城致力于打造“思维课堂”,以思维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让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处发展。本次分论坛,上城研究团队通过“思维课堂”实证研究,展现教育实证研究推动区域教育改革、中小学教师发展及其课堂教学范式变革的重要价值。团队中的10位代表,包括学院院长、学校校长、学科研究员、一线教师等,分别就上城“思维课堂”实证研究成果进行发言汇报。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专业学者在汇报后作专业点评。

上半场论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作分论坛推介。李教授代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祝贺第九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上城分论坛,暨2023年全国中小学思维课堂教学研究联盟年会成功举办。他提出,希望论坛能够呈现实证研究与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的经验和范例,让研究成果辐射更多区域,惠及更多学校和师生。

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致开幕辞。他指出,上城区已经开展了十多年的“思维课堂”研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基于现状和科学优化的课改经验”的责任担当。“思维教育”在上城正以“无限追问”的方式,科学而细微地存在于每一节课。教师个人的经验同样是诸多理性支架中微妙的一环,他们共同促成课堂思维有效性。

上城区教育学院副院长、省特级教师孔晓玲作《区域“思维课堂”研究历程与展望》主题报告。她分享了上城区开展“思维课堂”研究的历程,着重探讨实证研究在区域“思维课堂”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教研现场”环节,上城区教育学院蒋敏、李庆力通过观看四年级数学课《轴对称》的课堂切片,分别从项目研究和技术赋能等方面作课堂观察评析。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教授作专业点评。他围绕“跨界学习与循证教研”展开阐述,提醒教师把握好经验、数据、证据与循证的关系,要学会主动涉足和检验新理论,鼓励大家通过循证教研,让数据、证据和经验对话,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

“实践分享”环节,杭州市丁荷小学、杭州市钱学森学校分别从小学、中学层面阐述“思维课堂”的实证研究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下半场论坛,杭州市萧山区钱江教育指导中心、舟山市嵊泗县教育科学研究室、浙江省杭州第十中学、重庆两江新区金山学校、长沙市砂子塘小学等五位区域及学校代表,围绕“思维课堂”的实证研究作专题分享。

总结点评环节,上城区教育学院院长、省特级教师王莺作题为《基于实证研究的上城教师研训范式》主题报告。王院长介绍了上城思维课堂观察分析实验室的四个观察维度,区域推进的研修模式,以及“让思维在课堂中真正地发生,看见思维赋能师生学习”的实证案例。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作专业点评。他认为,上城思维课堂的研究历经四个发展阶段,既有丰富而深刻的实践,又有饱满而多维的呈现。依托思维课堂研究与教学改革促进师生成长的学校实践真实而生动,基于思维课堂的教学改进深入而全面。这样的区域教学改革一定能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他提出要重视数据的批判性采纳,重视关键任务的设计,关注多元思维和高阶思维的成长。

在“双新”“双减”的大背景下,实证研究有着很大的应用空间。上城运用支持性工具、可视化平台,将实证研究用于区域“思维课堂”的实践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通过学科教学研究,实现精准教学,达成思维可视化。本次上城分论坛通过专题讲座、合作探讨等方式进行学术分享交流,促深对实证研究的认识和理解,利于实践成果的推广与运用,传播上城美好教育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