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上城区教育局围绕“教好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名老师、办好每一所学校、幸福每一个家庭”目标,高水平推进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引领区建设。荣获浙江省教育工作业绩考核优秀单位、杭州市平安创建先进集体等荣誉,全力迎检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省级评估,区域教育综合实力持续全省领跑。
(一)教好每一位学生
“五维合一”实现全面发展。精心打造“行走德育”区域思政教育品牌,创建“红领巾学院”“青苗团学院”“思政研究院”三院一体培养模式,培育校内外120个德育基地,推广79条走读新上城路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成长的芯片。坚持五育融合,出台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劳育实施意见,推出体育双百赛事、上城学子劳动菜单等,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时代新人。
“评价改革”助推阳光成长。在全省率先推出《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创新实施“一单·一袋·多维述评”评价体系,“一单”指综合素质报告单,“一袋”是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物化呈现,“述评”是用语言描述学习表现,让学生发展“看得见”。获评浙江省首批素质教育评价改革实验区、浙江省首批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区。
“淘活动”平台赋能个性发展。“淘活动”平台统筹政府、社会组织、各类场馆等资源,是杭城首家全公益性质的青少年校外研学平台,学生能一键“淘”到喜欢的活动,有效解决“双减”后孩子课后“去哪儿”的问题。现平台已有115家进驻场馆,上新活动1000余场,参与学生达78000余人,打造了家校政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二)成就每一名老师
筑牢教师事业信仰力。加强党建统领,区四套班子领导与百位思政教师结对,引导教师凝聚思想共识。坚持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注重教师德常态培训,推出“局长思政课”,涵养 “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敬业成人、精业成才”上城教师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做爱的守望者、正能量的传递者、永远的学习者、@未来的创造者。
激发教师专业学习力。创新实施“五阶段五梯队多维度”教师专业培养机制,让全区每位教师在不同时期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全区现有正高级职称教师23人、累计培养省特级教师85人,今年区委区政府评选出上城区特级教师100名。同时,异校设立“100+”个特级教师工作室,实现“校校有特级”。
创造教师职业幸福力。坚持以事业留人,学校改革创新积极性高,荣获 6 项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育发展态势非常好。坚持以待遇留人,增设“目标考核奖”和“校长统筹奖”激发教师积极性,教育基金会设立“君子兰”“米兰”等奖项增强教师荣誉感。坚持以情感留人,创新推出教师“恋爱假”“亲子假”等举措,让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
(三)办好每一所学校
全力打造美好校园焕颜工程。新开办14所新校新园,聚焦新校建设品质,着力打造有美感、有细节、有温度、有故事等“十有标准”的美好校园。全区累计33个学校项目获“杭州市建筑工程西湖杯”荣誉。全域推进名校集群发展工程。打造全域覆盖的教育“新共同体”十大模式,将天长、胜利、采实、娃哈哈等品牌拓展到笕桥、彭埠、九堡等新城区块,全年交流骨干教师625人,逐步实现“名校就在家门口、名师就在我身边”美好愿景。全面深耕校园文化建设工程。聚焦学校内涵发展,深入实施“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文化工程,让学校不仅是漂亮的建筑,更是景景有故事、物物皆育人的文化场所,如浙师大附属丁蕙实验小学生态体验馆、天地实验小学的“谈谈墙”等,让学生在体验式育人场中快乐成长。
(四)幸福每一个家庭
全国首推“星级家长执照”平台。“星级家长执照”平台是上城区对“父母持证上岗”的创新探索,平台完成架构迭代和功能升级,在浙里办成功上线。目前拥有22万用户,课程资源 1 万个,覆盖718个线下学习点,实现了区域覆盖、全国辐射,助力家长从“合法”走向“合格”。
创新实施“长幼随学”新政。在“三孩政策”背景下,探索多孩家庭子女同校就读的模式,创新推出“幼随长”“长随幼”“长幼同调”等三条“长幼随学”路径,切实解决家庭接送难题,今年共实现1240名“长幼随学”需求,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欢迎。
全域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通过新园优化布局、老园腾挪改建、民办园政策引导等形式,全区最大力度创设出 1156个优质普惠托位,实现托班布点所有街道全覆盖。不断优化托班照护环境,开展“区域链教研”模式,全方位提升托育服务品质,相关工作得到市领导的批示肯定。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区教育系统将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命题,坚持以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工作为核心目标,结合区委区政府“八大行动”“七张清单”“五个新高地”等中心工作,聚焦教育共富、优质均衡、教师队伍、改革创新、教育服务等五大关键领域,守正创新,勇毅前行,高质量推进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引领区建设,为加快建设独具韵味的国际化现代化共同富裕典范城区贡献教育力量。
(一)坚持党建统领,高站位推进美好教育共富共享
1.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等的战略意义。持续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推动上城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加速落地。稳慎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基层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干部选任工作。优化“一轴两翼三领”党建工作路径,深入开展“廉文化进校园”活动,建立健全与党内外人士的常态化交流共建机制。计划实施教育系统经审三年轮审工作,完成校(园)长离任审计,涵养教育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
2.拓展区域教育资源。序时推进“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落地,不断满足适龄儿童入园入学需求。实施“老校涅槃”工程,让老牌学校焕发新生活力。推进未来教育典型场景建设,建设20个以上新型教学空间,新培育省市级数字教育标杆学校,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育人特色。多渠道拓展体育运动场地、专用教室等资源,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试行全国基层教育系统立项科研项目“零碳校园”建设计划,打造绿色低碳校园。
3.释放名校集群效应。全力攻坚名校集群发展,组建融合性、协作型、共建性等教共体,实现新校新园高起点办学。出版“上城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丛书”,努力在推进教育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破题创生。推进跨地区共同体建设,与常山、四川剑阁和雅江等地区常态化开展同步课堂、网络研修等组团式教育支援,推进教育共富。选派优秀教师赴海外支教,持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和国际交流合作,扩大上城教育辐射力。
(二)坚持五育融合,高品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创生学前教育新样态。稳步推进幼儿园等级创建,积极创建浙江省一级、二级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优质覆盖率。通过就地改造、异地新办、自然停办等方式,全面升级区内省三级幼儿园办园品质。加快托幼一体化建设,打造吟潮、河泮、花园等三个托幼一体化示范点,满足群众对优质普惠托班服务的需求。持续优化区、链、园三级研训平台,从教师发展、管理提升、课程建设、文化打造等维度,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启动幼小互接行动,构建区域幼小衔接课程新框架和操作清单,提升上城幼教的辨识度。
2.创生五育融合新格局。研制《上城区青少年阳光成长行动方案》,实施心灵成长助力、学农学工学军等工程,护航青少年美好成长。完善“一核三翼多伙伴”德育管理机制,深耕“三院一体”培养体系,推进大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深推“思维课堂”改革,加快提炼新一批学校“双减”优秀实践案例,形成学校轻负高质样态。实施新时代学校“阳光健体”“品质尚美”“成长悦劳”三大行动,构建学段衔接、教育融通、课内外结合、家校社共促的工作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稳慎推进存量民办学校治理,形成公民办学校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
3.创生多元教育新发展。贯彻落实新高考改革政策,以名校集群普优协同发展,持续增强普通高中特色办学优势。聚焦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对标对表全面完成国家产教融合试点、省高水平专业建设等两大项目验收,推进区域职教建筑专业特色发展。制发新一轮区域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市级资源教室等建设,评选区融合教育示范校,提升区域融合教育品质。打造“乐龄颐养”工程,建设14个以上家门口的老年学堂,完善“乐龄学堂”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助力区域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三)坚持立德树人,高水平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1.突出师德第一标准。深入实施“立德铸魂引路工程”,推出“上城美好教师师德标准二十条”,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正向树榜样,反向强警示,多方促监督,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依托师德专题培训、教师志愿服务、爱心基地体验等机制,引导全体教师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依托区领导结对思政教师、杨绫子爱心体验等机制,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工青妇职能,做好优秀教师典型选树、教职工关心关爱等工作,切实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2.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推出“转化性学习”教师进阶培训计划,为“双新”“双减”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长效动力。借助智库专家、特级教师工作室等资源,完善“1+N”新型区域研训机制。完善“100+”特级教师工作站运行机制,助力名优教师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推出“星光闪亮、星光增辉、星光斑斓”班主任能力提升三大行动,大力实施初中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工程,体艺、劳技、心理教师队伍培育工程,学前教育人才培育工程等项目,打造一批专家型骨干教师团队。
3.完善人才队伍结构。构建“四梯队五路径”干部培养“上城模式”,建好书记(校长)、副校长、后备干部、中层干部四个梯队,加强后备力量,丰富源头活水。通过中学校长素质提升项目、学前管理干部素质提升项目、“影子校长”培养项目、智库专家入校指导、年轻干部双向挂职等五条路径,助力干部成长进阶。做优做强一年两期“上城教育智库汇智”、名师名校长系列论坛等干部培训品牌,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养。优化教育人才资源布局,以“三缺两新一普”为方向,推进精准交流,助力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高效能推进教育现代化征程
1.深化数字赋能教育发展。优化“学后乐园”功能,发布区域“课后服务资源名录”,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实现自主选课、签到巡查、作业负担、满意度测评等数智管理。建设“入校安全一件事”项目,通过规范工作流程、核查比对数据、周边综合治理等,实现入校一站式、标准化管理。开发“教师发展数字赋能”项目,实施“上城区思维课堂观察分析实验室”创新行动,探索教师培养、资源建设新路径。
2.深化区域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学校过程性考核、终端性奖励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品质。深入实施“一轴两结合”督导评价管理模式,借助“四位一体”评估指标体系,引领全区学校内涵发展。实施区域教育评价改革领航项目,全域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构建“整体规划、区校联动、以校为本”实践路径。探索聚焦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学生工作、科研、荣誉等纬度的新时代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3.深化家校政社协同育人。优化“星级家长执照”平台,做强“汇心护航”“益家有方”“每周家庭日”等项目,不断提升家庭教育实效。推进“淘教育”系列建设,升级“淘活动”平台,形成家园社区、学校空间、社会场景下的校外成长圈;打造“淘教师”平台,整合社会机构名师、志愿人才等资源,充实区域教师队伍;探索推出“淘课程”“淘公益”等平台,助力打造区域教育新品牌。推进杨柳郡社区、荷花塘社区等校社融通试点建设,积极创建市、区级儿童友好示范实践基地,拓展一批生命教育、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构建未来教育新样态。
(五)坚持民生福祉,高标准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升级
1.升级招生公共服务。数智赋能招生服务,持续优化“入学一码通”“入学早知道”功能,开展“招生直通车”专场咨询服务,拓展“入园0跑”便民服务,加大信息公开、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适龄儿童家长体验一站式入学入园服务。优化“长幼随学”机制,创造更为丰富资源,更好保障多孩家庭子女享受同校入读优待。优化拥军、为企服务保障机制,提升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
2.拓展“双yun”集成展示。推进“宋韵精神谱系进校园”活动,推出一批可感、可视、可触的学习文化成果,提升品牌影响力。创新推出“品宋韵,迎亚运”语言文字系列宣传活动,打造学校语言文字特色品牌。开展“迎亚运,我运动,我快乐”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打造一批学校亚运项目体验点。借助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及校园电子屏、宣传栏、黑板报、网站等阵地,开展全媒体、立体式“品宋韵,迎亚运”宣传,讲好上城教育“悦品宋韵,喜迎亚运”故事。
3.夯实教育发展基础。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实施“学宪法 讲宪法”等年度系列重点项目,建立一批线下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营造法治文化育人氛围。深化“平安校园”创建,构建家校政社协同校园安全综合治理机制,落实全员安全工作责任制,保障校园安全。严查重处“隐形变异”校外学科培训行为,强化培训机构正面榜样和反面典型的宣传通报力度,不断优化校外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