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网客户端以《做实“幸福邻里坊”:杭州市上城区创新打造社区共富综合体》为题,点赞我区全域打造具有杭州韵味和上城辨识度的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品牌——“幸福邻里坊”社区共富综合体。
一起来看具体报道
杭州市上城区在社区综合体的打造过程中,以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为出发点,整合现有平台资源,以“邻里”为主体,以“坊”为空间,以“生活”为核心,以服务为主线,围绕“党建引领、服务群众、创新治理、培育文化、联结邻里”,全域打造具有杭州韵味和上城辨识度的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品牌——“幸福邻里坊”社区共富综合体。
突出党建统领,以“统一”固全局
上城区牢牢把握住基层治理重点,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沉。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幸福邻里坊”共富综合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统一筹划部署,实现全域联动,制定行动方案,实现目标落地。
目前,上城区制定了《党建统领全域打造“幸福邻里坊”社区共富综合体2022年部门街道任务清单》《“幸福邻里坊”3+X服务功能项目清单》《上城区党建统领全域打造“幸福邻里坊”社区共富综合体实施意见》和《上城区党建统领全域打造“幸福邻里坊”社区共富综合体2022年具体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
青荷苑晓荷书房“宋韵荷风迎亚运 家校政社共融通”活动。
另一方面,筑牢党建根基。在“幸福邻里坊”打造过程中,坚持把建强基层党组织贯穿建设全过程,以社区“幸福邻里坊”为抓手,大力推进“区街一体、条抓块统”“上统下分、强街优社”等系统化、牵引性改革。加强“尚城·红星系”城市基层党建综合体建设,深化推进“全域党建联盟”等聚力赋能十大行动,围绕“守护红色根脉”不断夯基固本。
面对社区服务诉求多样化、服务资源分散化的问题,以“网格化党建”将党建、综治、民政力量整合到网格上,并把区级机关干部、街道663联系服务小组、社区责任社工等力量下沉至网格,实现网格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着力资源盘活,以“旧改”开新局
公共空间是社区治理的主要载体,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交流互动、共治共享提供现实的实践空间,是社区治理的基础。为了实现公共空间的最优化利用,上城区对公共服务资源和项目进行梳理排摸,结合旧改项目和配套用房开发,深入挖掘潜力,合理选址布局,科学配置功能,分类引进业态构建居民互动场所,最大限度盘活社区内的存量空间资源。
一方面,在空间营造中将社区原有的垃圾房、自行车棚、小型公园等设计不合理且使用率低的场所进行重新设计开发,充分考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场景设计新的公共空间,实现同一空间的功能置换,最大程度调动居民的互动频率,实现公共生活的共治共享。
青荷苑社区改变大拆大建老模式,探索老城区拆改结合化零为整新模式,在对原垃圾房、自行车棚改造的基础上,改建了晓荷书房、红茶议事厅、老年食堂等多个全新互动场所,全方位满足居民的阅读、交流、养老需求,形成共治共享社区生活新形态。
青荷苑养老综合体——荷乐颐养园。
另一方面,采取整合、置换、租赁、购买、共享等方式解决场地不足问题,对原有社区公共场所进行回收、改造或重建,提升社区可利用的公共空间面积。打造居民会客厅,协商议事厅、公益集市等公共交往载体,创造居民公共交往空间,提升社区居民的认可度与凝聚力,建设公共交往凝聚居民参与的社区共同体。
湖滨街道“幸福邻里坊”发挥党建共建优势,围绕青年路第三空间、幸福邻里中心、东平巷湖滨晴雨中心等,通过改腾提升和空间拓展,打造600平方米幸福邻里坊,并采取“集中+嵌入”的模式,全力打造“十分优享”社区公共服务圈。
青年路社区幸福邻里坊功能区——社区书房。
激活邻里互助,以“参与”促自治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更是基层社会的奋斗方向。上城区以“幸福”为标尺,搭建居民共治共享互动场所,办好民生实事、鼓励共同参与、提升治理水平,努力打造人人和谐相处的“幸福邻里坊”美好愿景。
一方面,通过“幸福邻里坊”的功能运作,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通过拓展社区协商议事的空间与体系,创新参与认同机制,培养居民间的信任度与亲密感,打牢社区共同体团结凝聚的根基。
另一方面,优化专职社区工作者岗位设置,强化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级,引导专业社会力量、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和治理。创新社会工作方法,推动专业赋能,以专业的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参与和治理创新,赋能社区居民与公共事务治理,推进社区共富综合体成长。
小营街道老浙大社区结合“幸福邻里坊”的建设思路,在实践中探索出“多彩公益圈”邻里互助模式,通过社区社会组织链接公益慈善资源,搭建数字化积分兑换平台,招募社区居民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以赚取公益积分兑换实物与服务。
优化公共服务,以“便民”聚合力
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地惠及全体居民,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上城区结合实际开展专题调研,以辐射1公里治理服务半径、步行10分钟可达为标准打造“十分优享”社区公共服务圈。同时,以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为目标,以“一老一小”的需求为重心,不断补齐老旧小区教育、幼托、养老、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短板,按需定制“标准化+特色化”综合服务菜单,因地制宜落地服务功能。
缩小不同社区间以及同一社区内不同人群间获得公共服务供给的差距,因地制宜推进“集聚式”“分散式”“嵌入式”等不同类型的邻里服务综合体建设,补齐居民“家门口”的服务资源和设施,形成覆盖全体居民的综合服务阵地集群。
红梅社区幸福邻里坊功能区——儿童成长驿站。
闸弄口街道红梅社区以邻里中心为“圆心”,集成餐厅、超市、剧院、健身、医疗等20余个功能,以“红梅指数”串起了社区周边医疗卫生、家政服务、沿街商铺资源,打造“十分优享”服务圈,定制“红梅共富图”,绽放百姓生活“幸福之花”。
强化技术支撑,以“数字”提效能
数字改变生活。上城区充分发挥杭州数字之城的优势,打造“幸福邻里”数字化平台,迭代“红色十二时辰”数字党建应用,推动集成创新、贯通落地和增量开发,构建数据互通的治理端、群众端、运营端,搭建起社区邻里与社群的交流互动平台,使服务全方位、多形式地融入居民生活空间;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重构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全面构建“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党建活力圈、民生服务圈、基层共治圈。
如小营街道老浙大社区整合社区微信群和社区社会组织的微信小程序“浙益家”“比邻汇”等平台资源,建设社区“比邻汇 e 平台”体系,通过微信小程序引导社区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注册,吸引社会组织与社区商家入驻,接入社区文化家园、公益课堂、助医保健、众筹集市、比邻共享等线下实体服务活动,使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组织与社区商家服务借力平台实现联动互补,提升居民尤其是年轻居民群体对社区事务的知晓度和兴趣,从而使公共活动的线下场景有更多居民参与;同时通过建立公益参与的“志愿服务-积累公益积分-公益积分兑换服务或商家公益礼品券”的线上机制,形成社区事务参与可持续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