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CBD中心增建智能卫健站的建议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杭州钱江新城作为湾区之芯已形成了以现代商贸、金融服务、数字经济为主导的楼宇业态,与之匹配的高层、超高层办公楼也形成了垂直社区。目前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CBD)占地面积约4.02平方公里,坐拥33家写字楼盘,涵盖80多幢商务楼宇。有6600余家企业、8.4万工作人员汇聚于此。楼宇及延伸商业裙房内均有超市便利店、饮食店等服务设施,目前医疗服务基本空白。

作为楼宇经济的活动主体,中青年白领群体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楼宇经济的业态健康。而工作节奏快,绩效压力大,熬夜办公、精神过度紧张焦虑等一系列因素都导致中青年白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据调查,都市白领颈椎病、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普遍高发,流行性感冒、鼻炎、眼症等常见病广泛存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也成为诱发猝死的重要原因。

基于《“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现健康浙江,在2030年达到高收入先进国家健康水平的目标,现计划着力打造“重要窗口”的大健康民生基础,促进钱江新城形成更具智能化、人性化、生态化的综合性服务型CBD中心。在高标准指引、高质量推进大湾区作为先行区、示范区打磨之际,建议在一街一圈几幢楼间增建集急救、常见病医疗为一体的一站式智能卫健站,更好地解决楼宇工作人员在健康方面的日常基础需求,提升楼宇间安全应急保障,具体思路如下:

一、 智能卫健站布局及规划

建议首批选择钱江时代国际广场(4幢塔楼,380余家企业)、平安金融中心(3幢塔楼,130余家企业)、迪凯银座(1幢塔楼,47家企业)作为三个试点智能卫健站。首批试点卫健站以半年为一个周期,后期结合综合效果评价,以持续改善的方式逐步扩充到33家智能卫健站,覆盖CBD中心主要商业楼宇,最终实现卫健站与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互助,为健康服务触达人群“不留盲点”。

二、智能卫健站服务运作模式

1、秉承“驿站建在楼里,健康落在实处”的理念,以社区医生为纽带,做到一站一全科医生,实现医联体内信息互通,检查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协作,提升医疗服务团队工作效率、协作能力与运营实力。依托云问诊智慧信息技术,实现不出楼宇便能享受优质的上级医疗资源,有效解决楼宇白领的就医痛点。

2、在智能卫健站配备适合全人群使用的健康体征自助检测设备,设置自助评估区、干预指导区及健康教育区,依托健康云平台,建立远程自我健康管理系统。配备基础诊疗设备及常见药品,提供预约就诊、检查等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设置理疗设备,辅以中医理疗,实现不出楼宇就能看上病、拿到药,预防小病拖大,延误治疗,解决楼宇工作人员日常诊疗需求。

3、在智能卫健站配置AED设备,辅以定位及报警系统、现场急救装备。通过完善、强化现场急救装备的配置,提升心脏骤停等意外伤害救援的时效性和成功率。

4、定期在智能卫健站开展医疗及相关知识培训,普及与培训楼宇工作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急救设备使用技能。 

三、智能卫健站发展保障

按照可实施、可衡量的原则,着力强化责任落实,增强各个部门协作力、推动力与执行力。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关键环节的政策保障。在资源配置上,保障卫健站工作人员享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综合待遇,保障医疗设备设施具备行业先进水平。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为准则,配备科学的考核指标,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并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督查督导,持续有效推动智能卫健站科学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引领支撑作用,形成具有杭州新城特色、促进全面健康的制度体系。


二、关于促进建筑垃圾分类利用与消纳的建议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无废城市”试点。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20年2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省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2020年8月,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杭州市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了杭州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

建筑垃圾处置及综合利用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对江干、西湖、萧山等城区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进行了调研考察。过去几年,江干的建筑垃圾问题较为突出:工地建设多、拆迁违拆多、小区房屋装修多。自2017年6月,江干区试运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暨“两小一拆”统收统运工作,在城市有机更新的关键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拆迁现场设置的临时分拣以及资源化项目,建筑垃圾用于制砖、道路水混层用料等,70%以上建筑垃圾得以利用。同时,我们也发现,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存在临时化、小型化、简单化等问题,应对集中拆迁有力,满足长期需求不足,尚缺乏长期固定性大型处置中心。为促进江干区建筑垃圾分类利用与消纳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明确建筑垃圾分类及监管范围。建筑垃圾不仅包括土地开挖、道路开挖、旧建筑物拆除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等废弃物,也包括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房屋装修和修缮过程中持续产生的废弃物。此外,废旧大件家具也具有建筑垃圾的典型特征。通过明确分类、加强监管,有利于清除无废城市的处理盲区。

二、明确部门职责。进一步明确各相关职能单位的管理职责,并由具体管理部门出台建筑垃圾监管、处置、资源化要求,加强建筑垃圾源头管理,规范建筑垃圾的运输、消纳和使用行为。有效发挥补贴、奖励、处罚等经济手段,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化。加强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自律性监管。

三、明确就地消纳原则。一是突出重点,大型拆建工地产生的建筑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或由第三方企业运输至资源化利用中心或再生利用企业进行综合利用。二是全面覆盖,其它建筑垃圾也应统一交由资源化利用中心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四、推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加强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在市政、水利、绿化、公建等政府投资工程中的推广使用。争取在2021年底,区内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建议出台再生产品强制使用制度以及再生产品鼓励使用制度。例如,可考虑参考上海市做法:C25及以下强度等级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当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在确保质量基础上合理使用再生骨料,再生骨料对同类材料的取代率不得低于15%;交通基础设施及大中修工程,可使用再生骨(粉)料的结构部位应当使用再生骨(粉)料,再生骨(粉)料对同类材料的取代率不得低于30%;鼓励C25以上强度等级混凝土、预拌砂浆、墙体材料等生产企业,按相关标准规定合理使用再生骨(粉)料等再生产品。

五、建设长期性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中心(企业)。按照《工作方案》的规划目标,到2022年底,要求全市建成8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建筑垃圾规范化利用处置。江干是杭州重要市辖区,建议按照“长期化、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产业化、市场化”要求,由相关部门牵头,在区内合理选址布局,建设1-2家长期性大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建筑垃圾精细化分类和分质利用水平,形成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建筑垃圾处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