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代表了什么?年轻、朝气、有活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一切积极向上的美好语言都可以和青春挂钩,但当青春和抗疫相结合的时候,就碰撞出了不一样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上城医护的战疫青春!
彭方宁:反应敏捷、随叫随到
“方宁,信息登记出现问题,赶快过来!”“方宁,明天凌晨4:50医院集合,带上物质支援丁兰。”“方宁,今天我们团队10户22人,你快点出场。” 新世纪临时核酸采样点、丁兰街道支援点、团队上门采样......只要一有防控任务,彭方宁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战场”,由于身经百战,处理应急问题也是得心应手,“这个年轻人真灵光”是大家彭对方宁的一致评价。
卢秋仙:让人放心、堪当大任
卢秋仙是体检科的一名护士,98年出生的她是湖滨中心最小的抗疫战士。年纪虽小,八进七出隔离点的她已经是一名极具隔离点工作经验的“老同志”。因为抗疫,卢秋仙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过年;3月初,妈妈骨折,她也因为抗疫不能回家陪伴左右;直到现在,在隔离点驻守的她,“过段时间就回家陪伴妈妈”的承诺也不负存在。“小同志,各项工作安排细致妥当,是个靠谱的90后。”隔离点工作人员对卢秋仙也是分外欣赏。
王雨欣:带病上阵、坚守在岗
“就让我去隔离点吧!”4月初,接到隔离酒店驻点任务,王雨欣主动请战。进驻隔离点后,由于防控任务繁重,每天只能睡上3-4个小时,长时间得不到充分休息导致抵抗力下降,王雨欣全身得了过敏性皮疹。她强忍着奇痒,一边吃着抗过敏药,一边与同事们不分昼夜地奋战,她身体抱恙却一直瞒着“战友们”。隔离点工作结束后,科主任得知她的情况埋怨她不如实报告身体状况,她却说:“大家也都不容易,医疗组的同事个个都是抛家弃子,我发点皮疹算不了什么。我年轻又单身,应该多出点力!”
沈丹莹:“青”尽全力,“疫”往“吾”前
沈丹莹是彭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大学毕业就遇上了新冠疫情。面对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她没有退缩,带着阳光的笑脸和青春的朝气迎难而上、奋勇前行。
疫情紧张的时候,她一天要采样数百甚至上千人次,一天下来,穿着防护服的闷热和久站的腿脚酸软不说,双手也被消毒液泡得发白发胀,捏棉签的手指上也有一道明显的勒痕。对于这份辛苦,沈丹莹十分坦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 沈丹莹说,作为一名“90后”医生,她还有很多不足,但她能从战友、前辈身上学到所欠缺的知识、技术和品质,变成一名合格的抗疫战士。她正以自己的方式,绘出“大写的青春”。
劳晓萍:青春最奋斗
身为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支部书记,劳晓萍勇冲防疫一线,并号召团员青年不遗余力投身抗疫。
三年来,劳晓萍不仅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同时还肩负着核酸采样工作,一直奔波在门诊日常工作和疫情防控中。4年没有回过老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心中虽有内疚,但身上的职责使命让她多次义无反顾选择坚守阵地,保护一方百姓健康。在她看来,作为新时代的团员青年,就应该在最好的年华里与同事并肩作战,驱散疫情,用青春热血守护脚下这片土地。
洪素素:在“疫”线度过29岁生日
4月28日凌晨4点半,洪素素已经起床赶往采样一线。采样开始后,洪素素铆足干劲,前来采样的居民既有耄耋老人也有襁褓婴儿,她需要不断变换着姿势,既要方便居民,又要尽量加快速度。完成任务后,虽然满脸压痕,但洪素素早习以为常:“脱了防护服我还是最靓的仔。”后来大家才知道,今天是洪素素的生日,这个29岁的姑娘用自己的韧劲,带着青春的朝气迎难而上,在“疫”线展现最美的青春。
刘郁文:为疫情防控提供硬核支撑
刘郁文是“信息技术保障兵”,为核酸采样工作提供硬核支持。培训信息录入、异常情况反馈、核对整理物资……疫情防控以来,刘郁文俨然成了“全能选手”,做好现场信息录入及相关协调工作,工作群里几乎是24小时在线,只要有问题必定第一时间回复,大大提高了核酸采样的效率。有几次忙到凌晨,刘郁文干脆在办公室搭起简易床小憩一觉,几个小时后,又在前线忙碌了起来。刘郁文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年人的担当和责任。
余俊:隔离点的“小太阳”
余俊是检验科的技师,疫情防控以来,上门采样、隔离点医疗组工作,这些最辛苦的工作他都一一承担下来。
由于疫情反复,隔离点后半夜经常会陆陆续续送来密接、次密接人员。为了让其他队员有时间休息一下,余俊总是主动承担接人的工作,最忙的时候一整夜都没有合过眼。防护服穿脱了七八次,但他从来没有一声抱怨,第二天在休息室的沙发上躺了一会儿,起身洗了把脸就继续工作。组长邵建红看到他通红的眼眶忍不住劝他去休息,“没事,组长,大家都那么辛苦,我也不能掉队啊。”
宗利强:抗疫正当时,青年勇担当
上城区卫健执法队宗利强,从2021年12月10日开始便自告奋勇地担任起抗疫重任,面对艰巨的任务他经常工作到凌晨。老家远在山西的他面临春节疫情又一次选择挺身而出,只身在疫情防控的忙碌中度过,除夕那天别人都吃上了团圆饭,他却在跑各个隔离点,“我在这边挺好的,你们不用担心!等疫情结束了,我再回去看你们!”接完父母的电话,又匆匆赶往下一家隔离点。
自4月杭州承担接收上海隔离人员的任务以来,隔离点的日常督导成为了重中之重,在辖区新启用的隔离点每天都能见到宗利强忙碌的身影。他自己都不清楚有多久没有好好休息过了,很多同事都很担心他,让他要注意身体,但他却微笑着说:“成为一名抗疫人我很荣幸。”
余乔力:抗疫有我,青春闪光
在社区的采样点位现场,笕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点位长余乔力穿梭在各个采样台之间。连着几天,他都是4点起床,5点不到就到指定地点对接采样人员、布置场地。解决突发问题、补充采样物资、监督院感防控、统计样本……余乔力事事操心、严谨细致,他管理的点位标本次次精准无误。
以前余乔力从没想过做点位长,疫情一来,他必须硬着头皮上,经过多次的磨炼和经验积累,俨然他已经是一名骨干点位长。工作强度大、随时应急出动、没有AB岗连轴转,这些都难不倒他,他用实际行动践行抗疫有我,青春闪光的誓言。
范婷婷:青年出战,“90后”扫楼王
“您先打开健康码,给我扫下就好”“请戴好口罩再出示健康码”“没有健康码,身份证也可以”……在皋城村内,丁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范婷婷穿戴好防护服在封控区内一户一户的上门核酸采样。
皋城村设置三区后,上门采样任务繁重,要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经历过几万人次核酸采样的范婷婷经验丰富,勇挑重担。她携带着采样“装备”穿梭在居民楼道间,挨家挨户敲门、扫码、采样,叮嘱居民注意消毒、防护,一套流程有序完成。她脑中导航比地图还灵,不走岔路、不漏一户。虽然防护服下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橡胶手套里的双手也已起皱、浮肿,口罩下渐渐传来喘气声,但她坚持用“铁脚板”踩实抗疫路,为居民构筑防疫屏障
毛泽民:青春力量,做抗疫的“顶梁柱”
29岁的毛泽民是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杭站点的一名全科医生,作为站点唯一的“小年轻”,疫情以来,入驻隔离点、深夜支援、上门采样、扩面采样……每一项工作中都有他的身影。
每当有上门采样任务,毛泽民总是利用自己休息时间穿上防护服就出发。为了多做几个,他将两个纸袋加上医疗垃圾袋用胶带固定在身上,做成了特制上门采样袋,用来装采样物资及垃圾。许多同事都说用了他这个方法,省时又省力。但尽管如此,毛泽民所负责的大多都是老旧小区,多的时候一天要上门三四十户,一天最多要爬200多层楼梯,一趟采样回来,他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毛泽民是千千万万个抗疫青年中的一员,他以青春的名义,用青春的力量,为疫情阻击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这群青年们冲锋在前、打在头阵,用赤诚诠释青春担当,用热血守护健康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