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着力破解难点堵点问题,促进医养结合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

彭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彭卫中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聚焦老人健康问题,把党建和医养有机结合,全力勾勒“党建+医养”的养老“同心圆”,真正让老年人感受老有所医、老有所养。

楼上养老楼下医疗 服务方式不断增加

近日,彭埠街道建和社区67岁的杨大伯家里来了几位“朋友”——彭卫中心党支部医生、上城区新杭州人志愿者李东华一行。他们上门为杨大伯随访并帮忙打扫房间。

“廖医生,你又来看我了,非常感谢你”,杨大伯开心地望着廖阳医生:“年纪大了真的不中用了,之前在你们中心住院,你们来管我血压、血糖,现在回家了,你们定期来看我,还让志愿者给我打扫卫生,我太感动了。”聊起彭卫中心的医生和志愿者们的健康服务,杨大伯充满感激之情。

杨大伯长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前段时间因脑卒中住院,病情稳定后出院在家休养,家中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没办法回来照顾,但是脑卒中病人回家后需要继续功能锻炼和定期检查,在家定期测血压和按时吃药很关键。正当他左右为难时,廖阳医生的一通回访电话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经过跟杨大伯及家人沟通后,他顺利入住彭卫中心楼上邻嘉护理院进行康复治疗,日常康复训练由护理院的责任医师及团队进行指导,慢性病的(血压、血糖监测等)管理则由彭卫中心家庭医生党群工作室医生们负责。半个月后,杨大伯出院,彭卫中心党群工作室医生除定期上门为杨大伯检查身体状况外,还跟上城区新杭州人志愿者服务队沟通召集志愿者上门为杨大伯收拾整理家务,让杨大伯很是安心。

结对共建聚合力  打造健康服务链

彭埠街道总面积14.76平方千米,2021年末常住人口约11.7万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万余人,其中高龄、独居空巢、残疾失能失智老人等重点对象人数占五分之一,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和养老服务需求呈明显叠加趋势,这也给彭卫中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面对繁忙的日常门诊和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工作,彭卫中心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党群医养结合专业化服务团队,以联合门诊、定期巡诊为平台,中心提供医疗、检查服务,楼上护理院提供相应康复护理服务联合运行,共同打造老年人想要的“医养结合”模式,让老年人既可享有养老服务,又可享有医疗、护理和康复的无缝式健康服务,提高老年人健康生活质量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党建参与医养、助推医养的新路子。

多方发力 促进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医”和“养”两个领域下功夫。针对目前一些养老机构开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专业性不强,彭卫中心党支部优化医养结合模式,构建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多层次医养结合体系,试行的两年间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一是党员跨前,培育专业化队伍。彭卫中心组建以党员医务人员为骨干,融入新上城党群志愿团队为辅的服务队伍,护理院提供管理技能实训实习场所,开展康复诊疗和肢体训练等教育和指导,提高工作室成员的康复实践技能和居家护理水平。

二是资源互补,服务内容多元化。彭卫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常见病、慢性病的诊疗和特殊项目的检查,及健康管理、个案管理;护理院则提供专业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综合资源更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三是无缝衔接,服务高效人性化。2020年通过工作室党员医生试行“楼上养老、楼下医疗”,2年间将门诊中有需求的患者转入护理院治疗,转诊医生通过参与查房巡诊、病例讨论、互联网医疗等全程了解患者的详情,护理院利用专业化康复训练服务,配合药物进行治疗,待治疗完成出院后再转交转诊医生,继续开展居家管理。从而构筑起“健康管理—疾病治疗—居家护理”的无缝健康服务链。

党建引领,凝聚思想、激发干部工作激情。彭卫中心联合楼上护理院始终秉承“画出齐心发展‘同心圆’,打造老年人健康养老幸福‘共同体’”的追求,让生活在辖区的居民安心、舒心、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