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区民政局承接的省市民生实事项目主要涵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社会工作站建设等内容,落实到区级民生实事项目为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工程项目,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新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家;新增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50户;组织开展康养联合体试点2家;新建街道社会工作站8个。
2.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新增养老机构床位200张;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50户。
3.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家;提升改造社区康养驿站10家;打造康养联合体4家;实施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18户;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20张。
截至目前,目标任务已全部完成。全区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家;提升改造社区康养驿站10家;打造康养联合体4家;实施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18户;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51张(超额完成31张);新建街道社会工作站8个。
二、特色亮点
今年,区民政局全面推进“居家康养、社区助养、机构护养”多层次为老服务体系,积极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实现家庭、街区、社会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满足不同老年人、不同家庭的养老需求,实现服务人群“零遗漏”,不断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央视新闻频道在《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今日中国》报道了我区康养体系建设成果,体现了全区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快速协同发展的美好场景。《人民日报》也对我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做法予以报道和肯定。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军休服务管理司副司长徐敏,副省长王文序,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剑侯先后赴我区考察调研康养服务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
1.康养联合体建设进展顺利。为破解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配套用房短缺的难题,提前谋划布局,试点街道康养联合体建设。以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主体,联合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力量等康养资源,按照“有设施、有器材、有队伍、有标准、有数据”的“五有”标准,因地制宜建设不同模式、不同路径的康养联合体,为失能失智和失能高风险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康复训练和生活照护等服务。清波街道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站入驻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优势,建立起转诊、转介、转户、转养渠道,突出“专业化照护”和“医养结合照护”的服务特色,依托“养老顾问模式”、“专业医疗咨询”等方式,打造“一站式”康养服务体系。2. 创设各种特色服务阵地。以社区为单位,打造“康养驿站”,通过新建与翻牌相结合,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具备居家上门服务、专业日托服务、养老顾问服务、助餐服务和特色养老服务的“4+X”功能,为社区老人提供“一站式”服务,有力推进社区康养服务深度融合发展。丁兰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设直播间,定期直播老人个人才艺、护理技能演示等内容,让老年人体验直播全过程。望江街道耀华社区康养驿站建成全区首家居家养老智能体验中心,为老人提供整套高端智能居家设备体验,并依托信息化平台热线、“一键通”智能救助终端、远程健康医疗为纽带。3.提质扩面提高项目标准。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将全省平均6000元/户的改造标准提高到1万元/户,今年实际完成218户(其中包括4位百岁老人),为老年人增加更多的改造项目,提升失能半失能、高龄老年人的居家生活质量。获浙江新闻、杭州日报、浙江之声、杭州新闻等省、市主流媒体报道,取得较好的社会评价。
三、下一步工作
(一)严抓进度,完成验收。积极主动与上级部门对接,进一步明确民生实事项目考核和验收要求。对标建设要求、标准进行“回头看”,做好项目考核、验收,确保省市级各级验收顺利通过。
(二)广泛宣传,提升绩效。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对康养联合体、适老化改造等热点项目中的典型案例、样板工程,通过媒体报道、集中展示等方式,扩大群众对民生实事项目的知晓度。将群众的认可度作为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的核心绩效追求。
(三)做好对接,谋划来年。通过调查摸底、基层调研,立足群众需求,谋划明年新思路、新项目。积极与省、市对接,按照省、市“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和明年重点工作部署,明确2022年区养老服务民生实事项目,并做好财政预算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