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国家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钱学森故居等众多历史底蕴深厚的场馆聚集在红巷,多年来在精心打造串珠成链下,“小营·红巷景区”已成为杭州著名的一张红色名片。“小营巷虽小,却是我们重温历史、瞻仰领袖,接受革命传统和健康生活教育的好场所。”小营巷第八代社区卫生委员朱凌翔说道。

长约200米的小营巷,身处闹市却古朴幽静。

在56号墙门“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外,小营巷第八代社区卫生委员朱凌翔跟我们讲了一个“大水缸”的故事。

1958年1月5日,天气晴朗。午后,两辆小汽车从马市街驶进了小营巷,从车里走下几个人,走在前头那位身材高大、穿普通银灰色衣服、棕黄色皮鞋的首长,就是毛主席。他是1957年12月来到杭州的,在去机场的途中,提出要来小营巷看看。

“当时在路过56号墙门这口水缸的时候,毛主席曾俯身检查过缸里有没有蚊子幼虫或卵,看到群众在水缸里养金鱼吃孑孓,他说:‘这个办法好,可以推广噢。’”朱凌翔说,现在,在“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内陈列的照片里,还有这只水缸的历史档案。

“你们这里的卫生工作搞得不错嘛!”毛主席的一声肯定,让小营人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更掀起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的新高潮。朱凌翔介绍,现在小营巷社区已经从“大水缸”迭代到大健康时代,小营健康产业园累计进驻健康相关类企业384家,成为医疗人才最集聚的区域之一。

1964年,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建成;2017年,在纪念毛主席视察小营巷60周年前夕,纪念馆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如今,这栋两层的古色古香小楼,面积有300多平方米,分“西子情缘”“视察纪实”“后人忆往”“小营故事”“梦想之路”五大篇章。

朱凌翔介绍,纪念馆全面还原展现了毛主席视察时的情景与近年来小营巷取得的各项成就。“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当年毛主席坐过的桌椅、看过的报纸、用过的杯子,同时还采用了多媒体,可以提升参观者的互动体验。”

杭州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点燃 推荐人:上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史和地方志编纂研究室主任李晋楠

位于小营巷61号的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是栋掩藏在深巷中的杭州历史建筑。在这里,上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史和地方志编纂研究室主任李晋楠,作为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打造的参与者,向记者介绍了这一段红色历史。

1922年9月,皮市巷3号来了3位不寻常的客人——于树德,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教员;金佛庄,时任浙军某师连副;沈干城,杭州闸口铁路机修厂的钳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特派员。时任上海地委兼江浙区委书记的徐梅坤正在此等候。

在经过一个简短的仪式后,徐梅坤庄重宣布,中国共产党杭州小组成立。这也是浙江省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中共杭州小组的建立,是近代以来杭州革命历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为杭州人民确立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揭开了杭州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2011年7月,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在方谷园3号建成。去年7月,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新馆迁址至小营巷61号。如今总展陈面积约1270平方米,共分为序厅、“潮起钱塘”“星火钱塘”“奔腾钱塘”“今日钱塘”五个展厅。

走进“星火钱塘”展厅,这也是纪念馆的核心部分,主要展示了中共杭州小组的成立、发展、壮大及其领导的革命活动,并现场还原了徐梅坤、于树德、金佛庄、沈干城4人在皮市巷3号开会,宣告中共杭州小组诞生的场景。透过他们深邃的目光和坚毅的神情,可以感受到一种为了寻找光明甘愿舍弃一切的革命意志。

纪念馆综合采用油画、雕塑、场景复原、墙饰造型等现代展示技术和艺术手法,适度运用三维动画、沙画、纪录片、微电影等多媒体技术,让大家仔细重温这段历史故事,感悟党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启发党员群众思索、理解、践行党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