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阳台统一包封、屋顶晾晒统一区块、门口鞋柜统一尺寸……丰收湖畔、钱塘智慧城九堡街道的三卫安置房,真的很不像“安置房”。

自启动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工作以来,江干区已累计开工“农转非”居民拆迁安置房1304.3万平方米,累计竣工1043.05万平方米,安置入住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这样的体量,在整个杭州市都能排进前列。

据了解,现有安置房小区的物业管理模式主要为专业物业、社区自管或社区成立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等类型,部分小区的管理标准和服务质量与商品房小区物业管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卫社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为了推广三卫安置房的好经验,江干区城中村改造“提速增效”集中攻坚暨安置房管理现场会于近日在此召开。

在三卫社区党委书记童永忠看来,小区能建得这么美、管得这么好,无外乎“标准”二字。

“我们在安置房小区管理服务和基层社区治理方面,自主探索创新专业物管与社区自管相融合的物业管理模式,自主制定标准化管理细则,为全市首个安置房小区管理地方标准《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房小区长效管理规范》的出台提供地方经验。”童永忠说。

从一开始,三卫社区就坚定了“自己的家园自己管”的直管理念,自下而上发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治理长跑”。回迁前夕,社区党员、居民集思广益,制定《安置房小区居民公约》、明确验收交房五项承诺,共同用制度引导规范管理。

建得好、管不好,安置房小区还是会成为“高楼上的城中村”。

对此,三卫社区逐项明确了“一条龙”暖心服务、“三统一”装修标准、装修期成品保护、“人和物”严格管控等管理服务标准。

回迁居民的日常生活、装修规范、公共设施的使用与维护等细节都细致入微地渗透到社区的家家户户。与此同时,社区为及时解决小区标准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搭建议事平台、建立月度联席会议制度,截至目前,联席会议已经针对非机动车坡道改造、安防增量、垃圾箱建造、消防标识标线设置等9项提升改造工程作出决议。

随着标准化管理的深入推行,社区还进一步出台24小时网格问效、环境整治日等全民参与机制,营造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氛围。

2019年,三卫社区成为杭州市撤村建居社区示范点,2020年还入选全市“美好家园”住宅小区。

小区内全域铺开建设物联网链路,打造全域智能、全线畅通的“云端管理”家园。

下一步,三卫将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5G、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社区、物业、网格等多方力量云端协作,最终构建起事件感知、隐患识别、快速处置的管理闭环。

江干区住建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多年来,三卫社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率先构建“社管”+“物管”治理体系,其相关经验做法要在江干区进行推广。与此同时,还要以三卫社区安置房管理为样本,努力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齐全、服务优质、管理有序、关系和谐的新型拆迁安置房小区,实现安置房小区和商品房小区“标准质量等同,服务管理同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