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0年度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区金融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区委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杭州金融城纳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国家战略的重大契机,全力做好“稳企业、促发展、防风险、强党建”四篇文章,精准发力助推企业复工复产、多措并举做好企业发展服务、强化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断加强机关党建和行业党建,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助力复工复产,做好“稳企业”文章

一是加快政策兑现,扩大惠企政策覆盖面。认真落实省市区三级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金融扶持政策,三项惠企政策拟兑现金额共计3000余万元,惠及企业3600余家。今年以来,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累计为全市中小微企业担保1.25亿元,其中为我区企业担保6250万元,降低企业融资担保成本200万元。疫情期间,设立5000万元政策性转贷资金,帮助企业转贷26笔,总金额9485万元。同时,在全市率先实现融资政策兑现上线“亲清在线”平台,实现“即报即兑”“一键直达”。

二是撮合银企对接,缓解企业融资两难。依托钱塘江金融港湾核心区省级以上金融持牌机构集聚优势,创新“两张清单”工作机制,通过梳理“企业融资需求清单”和“金融机构产品清单”,有效推进银企撮合,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企业帮扶工作。举行“云上江干银企对接”等活动38场,为辖区2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涉及贷款总额超14亿元,签订授信合同5亿元。推进“两链”风险化解,积极协调对接金融机构,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作用,累计为近20家企业纾困解忧,让中小微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三是深化走访服务,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深化“走亲连心三服务”“周三访谈夜”等民情联系机制,及时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通过浙江省“三服务小管家”App处理企业贷款融资需求,解决小微企业涉及的融资成本高、担保费用减免等问题155个,解决率达99%;以辖区拟上市企业、人才企业为重点,继续深化走访服务,为2400余家企业上门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精准发放融资补贴5400余万元,以优质金融服务精准释放助企红利。协调解决省农信社、中国人寿、华夏保险、民生证券、五矿证券等金融机构落地发展事宜,受到企业好评。

(二)加快产业培育,做好“促发展”文章

一是做好金融产业数据分析。编制金融产业链月报,梳理金融产业链四大门类及头部企业税收情况,做到“一月一统计”“一季一分析”,并形成《一季度全区金融产业链经济数据分析》《1-4月我区已上市、拟上市企业情况简析》和《我区金融产业链半年度经济数据简析》三篇情况专报,均获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二是做好金融产业项目招引。拟订《江干区金融服务产业链政策》,强化对总部型、税源型金融、类金融及金融科技企业招引,协同相关产业部门和属地街道,引进杭州市国资委下属的国佑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浙江股权交易中心金联产融项目、江河汇金融综合体等一批重大产业金融产业服务项目;新增持牌金融机构省级总部7家。

三是做好企业上市培育工作。拟订《关于推动“凤凰行动”再升级、上市企业“再翻番”行动计划》,提出上市企业数量四年翻番目标,出台支持企业上市的若干政策措施。杭园股份成功过会,万事利丝绸文化、永安期货、同富股份等9家企业被列入2020年度杭州市重点拟上市企业名单,其中今年新增5家,新增数量居全市第二。重视拟上市企业梯队建设,梳理44家重点拟上市企业库,联合上交所、浙商证券、立信会计事务所等组成企业上市服务小分队,为拟上市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上市服务。

(三)强化金融监管,做好“防风险”文章

一是全面打赢网贷风险处置收官战。严格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市委要求,树牢风险意识、坚守底线思维,在防增量的同时有效化解处置网贷存量风险。今年以来,我区网贷风险处置工作在省市网贷风险处置工作的指导下,克服疫情影响,狠抓工作进度,全面完成了网贷风险处置工作任务,基本实现网贷机构数量、存量债权金额、出借人数“三清零”;有效维持出借人的信访秩序,处置期间无极端信访事件发生,实现社会面的基本稳定。共收到出借人表扬信、锦旗等10余件。

二是严格控制区内金融风险增量。始终严格把牢金融风险增量关口,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属地街道,对涉金融类的企业的变更予以谨慎分析研判,今年以来,共计召开5场变更研判会,对51家企业的新设或变更事项予以研判,确保引入优质企业和防范风险输入并重,保障区内金融风险总体可控。联合公安、市场监管和属地街道,加强对私募机构风险排查力度,并积极对接省证监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对40家注册地与实际经营地不符私募机构实行“异常清单”管理,并制订风险应对预案。

三是强化金融行业监管工作。根据省市金融办的统一部署,组织对辖区融资租赁企业开展信息收集工作;对辖区融资担保机构进行专项整治以及问题整改工作,对辖区内从事车贷担保业务的非持牌机构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专项检查及评级工作,重点检查了小贷公司“资金流向”和“放贷服务”两项重点内容,并对小贷公司进行2019年度监管评级;做好典当行业变更事项受理及年审与评级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典当行业管理。

二、2021年重点工作思路

(一)扎实推进杭州金融城建设。一是组建杭州金融城发展联盟。集聚钱江新城银、证、保、期等重点金融金融机构成立杭州金融城发展联盟,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信息互通,常态化开展座谈交流、培训研讨、主题活动,实现政策、项目、人才等资源要素信息的互相融通,凝聚最大合力共同助力发展杭州金融城。二是推进杭州金融城国际化建设。充分发挥世界银行全球数字金融中心、浙大AIF产研中心、中财大“绿金院”等研究机构作用,主办、承办或与辖区金融机构联办金融论坛活动,扩大杭州金融城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三是助力全省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按照《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浙江自贸试验区杭州联动发展创新区版图和方案》,以杭州金融城为重点,聚焦移动支付、跨境支付和清算、财富管理等国际金融科技产业,积极承接人民银行拟下放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等业务,深入开展金融科技领域差异化探索,助力全省打造国家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试验区。

(二)加快金融产业培育。一是积极引进持牌金融机构及总部型资产管理机构。在钱江新城核心区,继续做好银行、保险、期货、融资租赁等持牌金融机构省级以上总部引进培育工作,持续提升钱塘江金融港湾核心区金融机构集聚度;在钱江新城二期,加快打造产融结合总部集聚区,加大总部型资产管理机构招引力度,重点引进省市重大国有金融总部和民营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国企背景的投融资板块,以及国家、省市重大产业基金项目,提高金融产业贡献度。二是大力支持金融要素交易平台发展。支持浙江股权交易中心三项全国性改革试点(全国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科创助力板改革试点、全国首批区块链试点),积极帮助浙江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开拓AMC(资产管理公司)等新业务板块,服务好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ESG(环境、社会和治理)项目及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建设。三是持续发展金融科技、引进金融人才。发挥世界银行全球数字金融中心带动放大效应,提高落地的实效性,更好服务全省全市发展;支持传统金融机构设立和发展金融科技板块,积极跟进省农信社金融科技子公司、小米金融科技华东总部落户事项;梳理全国金融科技百强企业,做好敲门招商,为区域金融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制订《江干区金融领域商务人才集聚区实施意见》,大力集聚国内外优秀金融人才,对新获得北美精算师(FSA)、特许金融分析师(CF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等国际通行金融资格证书的人才兑现补贴奖励,加快金融人才成长成才。

(三)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一是支持服务好省市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主动对接省银保监局、杭州市金投等省市部门,积极支持浙江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杭州e融等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实施金融服务产业链“强链工程”。扎实推进凤凰行动2.0,加强拟上市企业培育,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挥金融产业链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对金融、类金融、金融科技企业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江干金融控股公司组建工作,完善区政策性担保公司运营机制,为金融产业培育和实体经济发展夯实基础。三是推进融资畅通工程和“两链”风险化解。利用金融机构集聚优势,持续释放金融红利,继续梳理“金融产品清单+融资需求清单”两张清单,常态化组织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推出差异化、低门槛的金融产品,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帮助重点企业化解“两链”风险,维护企业经营稳定。

(四)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一是组建金融风险防范处置一体化专班。建立健全常态化的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工作体制机制,整合政法委、公安、金融办、市场监管局、信访局及专业部门和属地街道等力量,按照“5+X”模式组建金融风险防范处置一体化工作专班,形成统一协调指挥、统一队伍力量、统一办公场所、统一管理职责的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切实做到事前预防有效、事中控制有序、事后处置有力。二是加强金融行业日常监管。认真学习贯彻新颁布的《浙江省地方金融条例》,根据上级授权或委托,配合上级金融监管部门对区内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实施指导和管理。加大非法集资、非法交易场所等打击力度,遏制非法金融活动多发势头。联合辖区金融机构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金融知识防范金融风险。三是做好信访维稳和矛盾化解工作。加强金融领域风险点排查和网络舆情预警监测,强化部门联动联合接访机制,对涉金融领域的预警信息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防止群体性信访情况发生,将群众来访吸附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