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幼儿园:
根据上教通〔2019〕36号《关于组织开展上城区第十六届中小学、幼儿园德育优秀论文(成果)评选工作的通知》的安排,经各中小学校、幼儿园推荐、专家组初评与复评,以及上城区教育局审核,按照45%的比例评选出德育优秀论文奖(含德育类、心理辅导类、家庭教育类)73项;德育优秀成果奖7项。现将获奖名单予以公布(见附件)。
附件:上城区第十六届中小学、幼儿园德育优秀论文(成果)获奖名单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
2019年6月17日
附件: 上城区第十六届中小学、幼儿园德育优秀论文(成果)获奖名单
一等奖(序号前带*号的为成果类)
序号 | 学校 | 作者 | 题目 |
1 | 杭州市天长小学 | 徐芳 | 德育小品: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
2 | 杭州市时代小学 | 乔璐 | 阳光雨露:以班刊为载体的班级文化个性化建设 |
3 | 杭州市回族穆兴小学 | 王静 | 全科 全域 全程:小学生红色教育的“三全”实施路径 |
4 | 杭州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 | 钱非 | 和善与坚定并行,自律与责任感共生——“正面管教”在中职班会课中的探究与实践 |
5 | 杭州市大学路小学 | 应春波 | 我是学习小主人 ——刚入学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
6 | 杭州市回族穆兴小学 | 沈婷 | 全媒体视阈下小学班集体培养路径的探究 |
7 | 杭州市紫阳小学 | 穆燕华 周健敏 | 跟着宋词游杭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创新 |
8 | 杭州市凤凰小学 | 田庆云 | 以需为媒——找准优势需要,把脉小学生的问题行为 |
9 | 杭州市大学路小学 | 高燕 | 美术学科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探究 |
10 | 杭州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 | 洪慧仙 | 植根职业特色 互动助力成长——中职家长会的实效性探究 |
*11 | 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 杨卫青 唐凌毅 | 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项目设计与实施研究 |
12 | 杭州市陶子幼儿园 | 诸燕云 | 让孩子的参与不再犹豫——幼儿受挫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13 | 杭州市紫阳幼儿园 | 戴志慧 | 小伢儿庙会:儿童本位视野下传统节日文化在幼儿园德育中的渗透与实践研究 |
14 | 杭州市欣欣幼儿园 | 徐佳 | 快乐节日激童趣 传统文化润童心——新杭州人子女幼儿园“家乡艺人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15 | 杭州市行知金陶幼儿园 | 余姝凝 |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独立睡觉的实践研究——以《我不怕黑夜啦》主题活动为例 |
16 | 杭州市清波幼儿园 | 邵俐虹 | 牛奶盒里奇妙问——共情策略在小班资源回收游戏中的运用 |
17 | 杭州市欣欣幼儿园 | 罗国丽 | 以“互动劳动卡”为载体提升幼儿劳动素养的实践研究 |
18 | 杭州市行知金陶幼儿园 | 鲁洋 | 以项目为载体促进大班幼儿共情能力的实践研究 |
19 | 杭州市胜利瑞丰幼儿园 | 滕叶 | “亲子任务”想说爱你不容易——高质量亲子任务的实施策略探寻 |
*20 | 杭州市行知金陶幼儿园 | 曹建红 | 基于积极品质的幼儿评价方式的研究 |
二等奖(序号前带*号的为成果类)
序号 | 学校 | 作者 | 题目 |
1 | 杭州市紫阳小学 | 李诗 | 爱的书信:小学毕业班学生情绪能力培育的路径探寻 |
2 | 杭州市胜利小学 | 傅蝶 黄婧 | 顺势而行:节气课程实施的时空推进 |
3 | 杭州市勇进实验学校 | 路海涯 | 公民意识观照下小学高段责任意识培养在班级活动中的实践 |
4 | 杭州市紫阳小学 | 张芳芳 | 学会尊重:营造校园美好心理环境的实践 |
5 |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附小 | 洪亮 | 网络时代小学高段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6 | 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 朱一珏 |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践行爱 |
7 | 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 吕夏晶 | 契约式德育方式在新接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
8 | 杭州市惠兴中学 | 冯越丽 | 和他们一起追寻那片“绿野仙踪”——共情理论为基础的潜能生教育策略 |
9 | 杭州市饮马井巷小学 | 徐岚 | 校园小记者节:体验式德育新路径的实践探索 |
10 | 杭州市胜利实验学校 | 殷晓艳 | “非暴力沟通”:化解同伴冲突的金钥匙 |
11 |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 陈晓晓 | 创设情景 疏控情绪——借助思维导图提升儿童愤怒情绪管理能力 |
12 | 杭州市勇进实验学校 | 田云云 | 书信沟通:解决小学高段学生心理逆反问题的策略 |
13 | 杭州市胜利小学 | 孙平 黄婧 | “互联网+家访”范式优化研究——以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家访为例 |
*14 | 杭州第十中学 | 董萍 | 班主任节: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载体设计和实践研究 |
15 | 杭州市紫阳幼儿园 | 孔英萍 吕琦 | 吴山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策略研究 |
16 | 杭州市胜利瑞丰幼儿园 | 徐丞 | 小班音乐游戏推进爱的情感教育的实践研究 |
17 | 杭州市阳光幼儿园 | 汪娴 | 中班幼儿“破坏性”行为的问题现状与策略研究 |
18 | 杭州市上城区喜洋洋幼儿园 | 吴辰辰 巫丽云 | 小问题•慧解决:大班幼儿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 |
19 | 杭州市胜利小学附属幼儿园 | 叶俊 | 幼儿园保育员的职业道德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20 | 杭州市吴山幼儿园 | 王婧 | 基于大班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 |
21 | 杭州市依江幼儿园 | 黄文彦 | 植树节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 |
22 | 杭州市上城区喜洋洋幼儿园 | 刘佳 | 家园协同提升幼儿自护能力促其心理安全的实践研究 |
23 | 杭州市五星幼儿园 | 王厉 | 营造优质环境,促进师幼沟通 |
24 | 杭州市欣欣幼儿园 | 成逍遥 | ACD三维启读法 打开学前家庭阅读的便捷通道 |
*25 | 杭州市胜利东河幼儿园 | 王洁烨 | 幼儿教师奖励行为的现状调查研究 |
三等奖(序号前带*号的为成果类)
序号 | 学校 | 作者 | 题目 |
1 |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 赵怡 | 用故事点亮童年 |
2 | 杭州市清泰实验学校 | 董灵茜 | 三力合作对青春期单亲家庭孩子情绪管理的实践研究 |
3 | 杭州市饮马井巷小学 | 陈静宜 龚钧煜 | 小骏马自治:提升小学生社会生活力的实践研究 |
4 | 杭州市杨绫子学校 | 张芳 | 浅谈如何培养培智职高学生自我决定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
5 | 杭州市胜利小学 | 常乐 | 巧用“班级优化大师” 开启智慧家校沟通新模式 |
6 | 杭州市胜利小学 | 潘钰颖 | 基于微笑日主题系列活动 培养学生积极情绪 |
7 | 杭州市大学路小学 | 金高苑 | 浅谈传统文化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渗透 |
8 | 杭州市勇进实验学校 | 张晶 | 基于案例教学解决真实问题的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实践 |
9 | 杭州市回族穆兴小学 | 许兆婕 | 关注数学课堂 激活德育思考 |
10 | 杭州市高银巷小学 | 吕辰子 |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景家校沟通路径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
11 | 杭州市清泰实验学校 | 李俊 | 关于外来务工子女初中阶段行为习惯养成研究及实践 |
12 | 北师大附属杭州中学 | 孙菊萍 | 基于“特别事件”,定制班级德育目标 |
13 | 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 韩一舟 | 巧意“自省”:小学高段成长自觉性培养策略研究 |
14 | 杭州市大学路小学 | 陈文娟 | 年轻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策略研究 |
15 | 杭州市紫阳小学 | 苗蕾 郑国云 | 基于峰终定律下特需生归属感培养的策略及实践探索 |
16 | 杭州市娃哈哈小学 | 沈婷婷 | 情境创设激活心理健康团辅课堂的研究 |
17 | 杭州第六中学 | 马红君 | 从这里出发 为成长寻证 |
18 | 杭州市凤凰小学 | 胡浙燕 | 家校握手,共建班级好氛围——家校合力实施策略研究 |
*19 | 杭州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 | 庞碧玲 | 用爱来承载 研讨促成长——交互式研讨助力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 |
*20 | 杭州市饮马井巷小学 | 谢尚凡 | 小学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的策略研究 |
21 | 杭州市上城区喜洋洋幼儿园 | 朱白璐 | 化解小冲突——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实践研究 |
22 | 杭州市上城区喜洋洋幼儿园 | 陈哲 | “我想和你说”活动中提升幼儿求助能力的实践研究 |
23 | 杭州市胜利幼儿园 | 翁杰卿 | 小班多动症幼儿干预的个案研究 |
24 | 杭州市胜利东河幼儿园 | 金晶 | 以劳促德: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
25 | 杭州市娃哈哈幼儿园 | 乐伊韵 | 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
26 | 杭州市依江幼儿园 | 郑瑾 |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
27 | 杭州市清波幼儿园 | 黄子亦 | 利用戏剧游戏提升小班幼儿自信心的实践研究 |
28 | 杭州市五星幼儿园 | 沈依蕾 | 幼儿礼貌用语养成习惯初探 |
29 | 杭州市天艺幼儿园 | 许圆 | 绘画治疗应用于特殊儿童教育的实践研究 |
30 | 杭州市行知金陶幼儿园 | 洪帅丽 | 重视幼儿主动认错习惯的培养 |
31 | 杭州市行知新城幼儿园 | 金雨秋 | 教育戏剧在促进大班幼儿情绪调节能力中的运用 |
32 | 杭州市胜利金都幼儿园 | 郭金鹏 | 幼儿入园心理焦虑成因剖析及解决策略探究 |
33 | 杭州市行知幼儿园 | 赵琳 应昕 | 虚拟与真实:中班幼儿“超市”角色游戏的观察研究 |
34 | 杭州市行知新城幼儿园 | 何晓晓 | 幼儿园开展家长工作坊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
*35 | 杭州市天艺幼儿园 | 谢莲君 朱晶晶 | 培养“三爱”教师的路径设计与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