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
中期评估报告
             
上城区人民政府
二○○九年五月
 

 
目  录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评估…………………………………………………………1
(一)综合实力继续增强…………………………………………………………1
(二)城市功能明显提升…………………………………………………………3
(三)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4
(四)民生保障持续改善…………………………………………………………4
(五)社会事业跃上新台阶………………………………………………………5
二、七大任务完成情况评估…………………………………………………………8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8
(二)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12
(三)扎实推进生态城区建设 …………………………………………………17
(四)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推进 …………………………………………………19
(五)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2
(六)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25
(七)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 …………………………………………………28
三、“十一五”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30
(一)经济发展保持稳定的压力加大 …………………………………………30
(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的压力加大 …………………………………………31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压力加大 …………………………………………31
(四)民生保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32
四、进一步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对策和措施 …………………………………32
(一)围绕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平稳发展 ……………………………………32
(二)坚持“两轮驱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34
(三)突出“五大内涵”,加快推进城市建设…………………………………36
(四)强化改革创新,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39
(五)统筹民生保障,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40
 


 
上城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
中期评估报告
 
《杭州市上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区上下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战略目标,以“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要求,以行动计划、品牌打造为载体,以项目实施、绩效管理为抓手,以破解“七难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到2008年底,“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十一五”规划实施三年来,通过全区上下扎实有效的工作,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综合实力继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明显提升、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显著特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法》规定,现将《纲要》中期实施情况评估报告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评估
(一)综合实力继续增强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6年至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44.4亿元、400.2亿元、443.3亿元,年均增长为12.1%。
——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2008年全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39亿元,“十一五”前三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全区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8.5:51.5调整为2008年的46.1:53.9,第三产业比重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8年全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为36.9亿元,自2007年起,市级下放企业划入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口径,“十一五”前三年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达17.9%。
(二)城市功能明显提升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2006年至2008年全区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8亿元、41.4亿元、45.6亿元,“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达15%。
——城市有机更新大力推进。三年来,城市有机更新累计开工面积192.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6.7万平方米,拆迁5300余户,安置3300余户。城市建设四项指标完成情况良好。
——生态区建设成效明显。创建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省市级绿色社区38个;市级生态街道4个;省市级绿色学校35个;市级绿色医院4个;新增绿地36.5万平方米。
(三)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
——消费品市场持续较旺。2008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7亿元,“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19%;2008年服务业实现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8.2%,比2005年提高1.3个百分点。
——楼宇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08年楼宇经济实现税收达19.6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31%。涌现了3幢亿元楼宇,14幢税收在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楼宇。
——市场改造提升全面推进。基本完成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大力推进商品专业市场改造提升,2008年完成新声路等15家商品专业市场的改造提升。
(四)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促进就业扎实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率达100%;三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62121个,安置失业人员46832人,其中困难人员21771人。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至2008年底,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4287人,净增参保35469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8176人,净增参保39980人;分别为3100名无医保老人和17250名儿童办理参保、缴费手续。
——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出台《关于进一步破解“七难”全面构建民生保障十大体系的实施意见》,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支出,2008年民生领域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8.8%。
(五)社会事业跃上新台阶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中期评估获得优秀;优质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90%;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文体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低水平。“十一五”以来,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为1.36‰,控制在2‰的指标内。
——计划生育符合率连续达标。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2006年至2008年全区计划生育符合率分别达到98.9%、98.3%和98.9%。
统计数据表明,“十一五”规划实施三年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执行情况良好,大部分指标均能按期或提前超额完成(见下表)。结合各指标至2008年的实际执行进度,分析今后的发展趋势,预测到2010年,“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2项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根据执行进度情况,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提前超额完成的指标有3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第二类:通过努力,预计有望按期完成的指标有7项(全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人口自然出生率、计划生育符合率、新增就业人员、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第三类:受多种因素影响,完成难度较大的有2项(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由于在地统计的不断延伸,2006年起,市统计局将市电力局的有关工业指标数据划入我区统计口径,从2008年的工业企业数据看,市电力局是我区目前总量最大的一家工业企业,如果剔除市电力局的数据,2008年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量的比重约为59%;再有电力局、浙江中烟公司杭州制造部、市水业集团等一些市属企业划入我区统计口径后,其规模总量大,而产品又不涉及高新技术的领域,故造成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很低,且很难实现较大的增长。
“十一五”主要指标执行进度及预计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一五”
规划目标
至2008年底
到2010年预计
备注
目标值
年均增幅(%)
实绩
年均增幅(%)
预计值
年均增幅(%)
1
全区生产总值
亿元
468.8
12
443.3
12.1
542
12.1
有望按期完成
2
第三产业占
生产总值比重
≥60
53.9
55.5
完成难度较大
3
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
亿元
60
15
45.6
14.97
60.5
15.1
有望按期完成
4
社会消费品
零售额
亿元
104.5
15
120.7
19.01
160
25.3
提前超额完成
5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5年累计实际引进外资1.5亿美元
8.64
10
提前超额完成
6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8.5
8
36.9
17.9
41.8
8.3
有望按期完成
7
高新技术产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
亿元
3.98
20
1.9
5.9
2.6
10.2
完成难度较大
8
人口自然增长率
≤2
2.3
控制在2‰以内
有望按期完成
9
计划生育符合率
>97
98.9
每年保持
98%以上
有望按期完成
10
新增就业岗位
按市每年下达
目标执行
累计新增就业
岗位62121个
累计新增就业
岗位100000余个
有望按期完成
11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25500
9
24104
11.1
28000
11
提前超额完成
12
万元工业增加值
综合能耗
累计下降20%
累计下降16.5%
累计下降
20%以上
有望按期完成
二、七大任务完成情况评估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深入实施RBD战略,接轨新城,保护老城,大力建设沿湖核心商业圈、沿江商务居住圈、沿山历史文化圈,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全区上下把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与扶持中介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行意见》、《上城区“西湖创意谷”三年行动计划》、《上城区企业研发(技术)中心的认定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着力构筑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柱、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都市型工业为依托的现代产业体系。
强化规划引导作用。以“十一五”规划纲要作为行动纲领,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紧密结合“小城区”和“老城区”的区情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战略目标,强化规划引导,创新发展理念,组织编制《杭州市上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上城区沿江发展规划》、《上城区地铁经济发展规划》、《庆春路金融特色街(上城段)业态规划指导性意见》、《中山路旅游发展规划》、《玉皇山南旅游综合体发展规划》、《上城区六大特色休闲行业发展规划》、《上城区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三年行动计划》等专项规划计划,围绕“厚重文化、高端产业、精致空间、人性交通、品质生活”的具体要求,着力优化城区发展空间布局和业态布局,努力促进东西呼应、南北联动和“双城三圈”格局的进一步优化,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大力推进“老城区”、“小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十一五”前三年,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为12.2%,高于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服务业实现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区财政收入的比重从2005年的86.9%上升到2008年的88.2%,成为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2006年被评为杭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先进单位。特色街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特色街区二期改造,用打造旅游产品理念推进特色街区建设与管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商业特色街区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一带三区”已初具规模,国际名品街已取得一定规模的品牌集聚效应。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经过近几年发展,逐步形成商贸旅游集聚区。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开放式商业街4A级景区,2008年通过国家4A景区复核,并获得国家级“中华老字号第一街”称号。南山路艺术休闲特色街区品牌形象进一步显现,2007年获得杭州市旅游行业先进集体,2008年获得“全国无障碍刷卡示范街”称号。创意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2007年“西湖创意谷开元198”基地正式启动,被市政府确定为杭州市“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之一;2008年“西湖创意谷时尚园”正式开园;相继建成“创意河坊”、“创意涌金家园”、“金巢IT产业园”;积极推进“国博艺术中心”等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在全市率先形成“一谷多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格局。金融及衍生产业迈出新步伐。积极主动对接杭州市“一区两带”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庆春路金融辐射带发展,先后引进了恒生、渣打、南洋、稠州、泰隆银行及会计审计、期货保险、投资管理等一批金融及衍生项目落户我区,2008年金融服务业实现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达177%。楼宇(总部)经济发展成为新亮点。开展楼宇经济调研,编制《楼宇(总部)经济发展指导性意见》,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突出重点楼宇招商,制订更新楼宇计划,推进在建楼宇进程,搭建楼宇招商信息平台,大力推进楼宇(总部)经济发展,2008年楼宇经济税收总额达19.6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31%,涌现了中财大厦、中国针织城、瑞丰国际商务大厦3幢亿元楼宇和14幢税收在3000万亿元以上的重点楼宇。现代商贸流通业彰显新活力。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与区域商业设施的不断完善,银泰百货西湖店落户开业,家乐福等现代商贸企业运行良好,积极帮助元华商城调整业态,区域消费市场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一五”前三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
都市型工业稳步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贯彻落实“三位一体”发展方针,鼓励和引导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出台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政策措施,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努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经济稳步运行。“十一五”前三年区属工业销售产值年均增长12.3%,工业性投入9.5亿元,实施了节能环保冰箱扩产、IEC标准电子式电能表、EAS源标签生产线等20余项技术改造,努力促进传统工业向都市型工业发展的转变。重点企业支撑明显。娃哈哈、华日集团、中瑞思创、海信电器等一批重点企业发展良好,娃哈哈集团连续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华日集团被列入杭州市重点企业,中瑞思创、海兴电器等被列入杭州市重点培育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工业功能区发展加快。积极推进征地扩容,“十一五”期间完成320亩征地扩容工作,基本完成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启动1.7万平方米孵化大楼建设,引进了三高光电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企业。2008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2亿元,利税2.7亿元,其中利润2.1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8.4%、13.6%和10.3%。品牌培育有效推进。积极实施品牌战略,2007年娃哈哈集团的果汁饮料通过中国名牌复评,华日牌电冰箱荣膺“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称号,全区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5只,省市名牌产品15只,中国驰名商标6件,省市著名商标21件。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坚持以“创新、提升、服务、争先”为主题,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引进和发展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决定》、《上城区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上城区科技经费管理使用办法》、《上城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等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区科技中心与杭州电子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区政府和中国美术学院签订了共建创意产业合作平台协议等;加大科技经费投入,三年来区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达8522.2万元,增幅高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企业的研发条件、中试水平、技术力量得到明显改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三年来,我区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和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共6项;列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共11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共23项;获得各类创新资金资助共3298.77万元。全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市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12家。2006年区科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08年被共青团省委、省科技厅命名为“首批浙江省青年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杭州市科技创新十佳科技企业孵化器”称号。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调整科创服务基地,引进了浙江惠达、阿普科技等20余家以互联网应用为主的信息服务业企业,建成金巢新经济园,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8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亿元,比2005年增长18.6%。
(二)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十一五”期间,我区制订了《上城区危旧房改善三年行动计划》、《上城区盘活存量土地工作计划》、《上城区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三年行动计划》、《上城区城市管理三年实施计划》等各项规划计划,牢固树立“建设为人民,建设靠人民,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建设成效让人民检验”的理念,以建设精品城区为目标,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着力优化城区发展环境,努力提升城市品位,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推动“小城区”、“老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着力优化城区功能布局。积极抢抓杭州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和发展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实现战略转移的发展机遇,结合区情实际,2006年提出了:深入实施RBD战略,接轨钱江新城,保护老城,大力建设沿湖核心商业圈、沿江商务居住圈、沿山历史文化圈,即“双城三圈”的城市功能布局。三年来,在推进“双城三圈”建设中,坚持“规划引导、借势发展、激活业态、集聚功能”的原则,按照“国际化、现代化、精品化”要求,积极推进沿江区块建设和城市有机更新,着力提升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努力实现杭州RBD与CBD共同繁荣。大力推进沿江区块建设,钱江国际、大铭空间、太和广场、景都大厦、凤凰城等一批50余万平方米的标志性建筑相继竣工;强化重点项目带动,海运大厦、望江商贸大厦、玉龙饭店、水澄花园、紫源轩、水岸风庭等一批50余万平方米的大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老城保护,实施了三大特色街区二期工程,启动了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玉皇山南综合整治、望江地区旧城改造等工程,制订并启动五柳巷等历史地段的保护修缮方案,完成了王文韶大学府一期、郁达夫故居等一批文保单位的保护性修缮。有效促进东西呼应与南北联动,“双城三圈”业态格局初步形成。
强化重点项目推进机制。一是抓工作合力。为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改善城区面貌,努力提升城区环境品质,2007年,成立了区重点工程协调管理办公室,制订了《上城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加强调查研究,每年排定一批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二是抓协调跟踪。建立重点项目形象进度三维信息平台,定期召开重点项目分析例会,研究分析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加强工程进度分析,定期公布项目进度,实施形象进度督查制度。三是抓重点突破。加强横向协调和对上沟通,重点突破有关项目的审批、土地、资金等制约瓶颈,确保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建立一系列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统筹资金、安置房源,重点突破城市建设管理机制;坚持政策引导、思想教育、行政强制三措并举,推进拆迁工作。强化重点项目推进机制,着力形成齐心协力合理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
积极打造四大城市综合体。着力打造中山路-河坊街城市综合体。结合“宜居、宜商、宜文、宜游”整体定位和“建筑历史博物馆”、“老字号一条街”业态布局,大力推进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和河坊街二期整治工程。基本完成中山路相关地块立面整治和道路建设,引水工程初试通水,一条“宜居、宜商、宜文、宜游”的流水绕古街、小桥连老铺品质商业街将在今年国庆开街。着力打造湖滨-南山路城市综合体。结合地铁建设,加快推进湖滨二期和南山路二期工程,完成中华饭店、湖边村等地块方案调整和南山路二期规划调整。吴山路地块开工建设,着力推进龙翔里、劝业里、思鑫坊、龙翔桥等一批项目实施进程,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一带三区”建设初具规模,南山路艺术休闲特色街区品牌形象进一步显现。着力打造复兴国际商务广场城市综合体。结合沿江区块建设,大力推进复兴国际商务广场城市综合体建设,大铭空间、凤凰城等一批项目相继竣工;太和广场商务楼、海运大厦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之中。着力打造玉皇山南城市综合体。2007年起全面启动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已完成八卦田周边、天龙寺周边环境整治及陶瓷品市场的改造提升,建成八卦田遗址公园,公交停保场安置房项目开工建设,大力推进山南国际设计创意产业园建设,启动复兴路南复路立面整治和南白路、引渠路等道路建设。着力打造玉皇山南成为吴越文化和南宋文化的集中展示区,西湖景区与钱塘江的重要结合区,旅游休闲与商务居住的综合功能区。
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三年来,城市建设累计新开工面积192.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为106.7万平方米,拆迁住宅5300余户,完成安置3300余户,在外过渡三年以上拆迁户基本得到安置。克难攻坚推进安置房建设。三年来,安置房建设开工面积60.2万平方米,竣工27万平方米。突出重点,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原则,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进望江地区改造。望江地区启动区块开工面积达35余万平方米,已竣工启动点和03地块9万平方米,基本完成望南修规调整。积极推进农居公寓建设。近江单元B-R21-05地块开工建设,完成近江B-C2-03地块的拆迁,为大面积农居公寓开工建设打下基础。
大力实施危旧房改善工程。危旧房改善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百姓居住生活质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的重要举措。2007年初,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区五年完成94.3万平方米危旧房改善目标任务。结合区情实际,确定“因地制宜、一幢一策、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总体原则,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为出发点,以创建精品亮点工程为抓手,自加压力,制订了《上城区危旧房改善三年行动计划》,成立区危旧房改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危旧房改善考核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危旧房改善。累积到2008年底,共启动危旧房改善面积80余万平方米。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大力实施背街小巷改善工程。三年来,全区累计完成396条背街小巷改善任务,改善道路96公里;实施平改坡358幢,完成庭院整治406幢。强化市政设施维护保养,市政设施完好率考核连续三年全市第一;市政养护,修补沥青路面280207平方米,疏通下水管道150.6万米,疏挖大窨井132054座,补调窨井盖2471块;园林护养完成种迁、植乔灌木2万余株,花坊种植花草54万余株,行道树修整枝8万余株;设施管理,重要市政设施完好率达97%以上。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三年来,完成污水收集系统改造39处,生活小区截污纳管30处,完成68座公厕改造提升。积极推进亮灯工程。组建区亮灯监管中心,加强领导,按照“亮起来、动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的亮灯工程要求,加强沟通与协调,完成了西湖东望天际线亮灯工程16处。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面对新任务、新挑战、新要求,拉高标杆,创新举措,努力打造特色城管。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以打造“最清洁城区”为目标,积极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围绕打造“最清洁城区”目标,以道路分类保洁、公厕分类管理为抓手,推进环卫道路保洁市场化运作。建立区环境卫生监管中心,负责对全区环卫工作服务实施质量监管;形成由城管办负责人、区环卫监管中心、环卫所“三位一体”监管网络,实行严格岗位问责制;出台了公厕巡督查管理考核办法等,做到环卫公厕无缝隙监管。2008年,道路分类保洁和公厕分类管理水平位于主城区前列。大力推进停车新政。率先理顺体制,充分发挥区停车收费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职能,实行条抓块管、条块结合运行方式,规范收费行为,强化文明服务。通过民主促民生,充分挖掘公共资源,共划出停车泊位8706个,利用信息技术,全区214个收费点100%实现POS机收费管理,有效缓解“停车难”。拓展数字城管实效。成立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管中心,建立数字城管目标考核机制,落实工作职责,实行AB岗制度,全面实施数字城管“157”扩面提速工程,取得了“一少一高”的明显实效,即“问题立案率明显减少”、“问题处置率不断提高”,2008年我区数字城管累计问题及时解决率达99.91%。
(三)扎实推进生态城区建设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上城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的实施,深化环保服务意识,树立环境管理品牌,推进生态项目实施,环境质量稳中趋好,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好转,有效地推动了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生态区建设成效明显。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养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生态建设和环境目标责任制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区建设。湖滨、清波、小营、南星四个街道成功创建市级生态街道;率先完成全市生态型垃圾房试点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单位创建工作。2008年在全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获得总分第一,上城区被评为杭州市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优秀单位。
全区绿色单位创建情况:
分类
区级
市级
省级
国家级
绿色学校
59
20
15
绿色社区
46
24
14
1
绿色医院
12
4
绿色工地
89
68
扎实推进环境污染整治。一是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按照省市政府的有关要求,持续深入开展各类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钱塘江,贴沙河,中河等处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建立与完善饮用水源巡护制度,加大执法督查力度,依法取缔7家小石材加工点。二是加大餐饮业污染检查力度。建立健全餐饮业污染监管的“三同时”跟踪检查制度,进一步扩大公众的参与度,组织开展环保、执法、工商等部门联合专项整治行动,对污染严重的餐饮业实施污染整治和限期关停,对未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或设施陈旧的单位责令整改,陆续关停了一批住宅楼下环境污染突出的餐饮店,群众关注的油烟污染焦点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三废排放达到国际标准,烟尘控制率达到100%。三是大力实施扩绿工程。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实施三维空间绿化,并相继完成捍海塘公园一期、八卦田景区周边、春江花月小区及铁路沿线等一批扩绿工程,新增绿地36.5万平方米。
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一是加大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将污染企业的整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分别完成了杭州木材有限公司、东南化工有限公司的关停搬迁工作,有效降低了我区废气废水的排放量。二是扎实推进生态项目实施。按照《上城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年度目标任务,实行全程跟踪推进,7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5家企业完成“油改气”新能源利用工程。三是全面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成立区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污染源普查工作网络,落实普查经费,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我区污染源普查工作,为我区下一阶段污染减排工作奠定较好基础。
(四)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推进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区上下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行动,坚持开拓创新,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牢固树立“科学招商”理念,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活力。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一是推进审批制度和社会事业改革。在2007年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实施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代办制,着力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加强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推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并联审批制度,建立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网络。推进环卫保洁市场化改革,实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综合改革,开展街道办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活力。二是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按照统一管理、统一运作原则,成立上城区投资控股集团,整合盘活国有资产,提高融资和投资能力,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调整完善街道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增强街道发展经济的活力。三是推进建设资金和安置房源管理机制改革。建立建设资金集中管理平台,加强与银行战略合作,统一融资,统一管理,有效降低建设成本,2008年全区建设单位银行贷款规模比2007年底下降28.3%,节约贷款利息4000余万元。建立安置房管理信息平台,对安置房源进行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安置房源的统一管理和统筹使用,切实提高使用效率。四是推进企业上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鼓励和支持有条件企业上市,加强企业上市服务指导工作,建立和完善企业上市推进工作月报制度和工作联系制度,目前全区有通策医疗、广宇集团、杭州奥普、东方集团、航天通信、杭州新利、中燕纺织7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4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
科学招商成效显著。招商引优取得新成效。创新招商手段,完善激励机制,突出科学招商,开展敲门招商,推进楼宇招商。三年来,全区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27个,协议外资12.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4亿美元,2007年获得全市招商引资目标考核一等奖。外资规模和质量大幅提高。“十一五”前三年单项合同外资规模974万美元,比“十五”期间增加738亿美元;2008年单项合同外资规模达到1187万美元,比2006年增加375万美元。三年来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34个,占引进项目数的26.87%;合计协议外资10.4亿美元,占引进外资总量的84.4%。全区累计引进2个世界500强(家乐福、高盛集团)的投资项目。内资招商全面推进。深化“科学招商”的内涵,大力推进重点楼宇“责任招商”,重点项目“全力跟踪”。三年来,全区引进内资项目3804个,实际到位资金达436.3亿元。引进了稠州银行、泰隆等一批金融及衍生项目和信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国际贸易集团公司等一批总部类项目。
外经外贸稳定运行对外贸易稳步发展。搭建企业交流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产品展示会,引导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外向型企业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努力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升级。三年来,全区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35.2亿美元,年均增长50.3%;其中自营出口20.4亿美元,年均增长32.4%。外经工作取得新进展。坚持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鼓励与引导企业到境外设立各类营销中心和投资建厂,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三年来,我区企业在境外投资项目6个,投资总额814万美元。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加快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步伐,组团赴沪举办“杭州市上城区接轨上海项目推荐会”;继续推进“山海协作”和“双对口”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山海协作”,杭州景文百货公司投资7000余万元,在衢州组建成立衢州景文百货有限公司;按照省市部署,积极做好对四川阆中市的对口帮扶工作,落实帮扶资金105万元,帮助当地实施了一批农业基础项目,汶川地震后,区领导带队前往阆中和青川慰问,安排慰问款75万元及一批救灾物资。被评为省市“双对口”十年工作先进集体。
(五)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注重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着力推进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教育强区,卫生强区,文化名区战略,努力营造与“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相适应的软环境。
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扎实推进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以营造建设氛围,强化组织保障,落实责任制度,强化工作监督为工作着力点,以十大优先项目与工程为抓手,不断加大示范区建设经费投入,三年来累计资助优先项目工程1207万元。坚持在发展中建设,按照示范区“高新化、精品化、生态化、数字化”建设标准,不断吸收新项目充实和完善,先后推出了西湖创意谷,娃哈哈集团SAP-R3信息系统,重点工程三维信息平台,重点商贸旅游企业信息系统、社区“E家人社区事务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和“三管合一”网、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系统、上城区“校校通”工程、统计信息网建设等一批精品项目与工程,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国家科技部对“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中期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按照“为精品城区提供教育精品,在和谐上城打造和谐教育”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均衡发展、优质教育、教育人才、终身教育、和谐校园等五项教育发展工程。均衡发展工程。三年来相继完成天长小学金都校区、胜利幼儿园瑞丰格林园区等9所学校和幼儿园的新建,并投入使用;钱江新城胜利小学赞成林风校区、钱江新城5号地块幼儿园(娃哈哈幼儿园分园)等项目开工建设;时代小学等21所学校通过省“万校标准化学校”评定,连续三年获得市政府考核优秀成绩。优质教育工程。学前教育跨越发展,成立11个学前教育集团,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94.7%。2008年获得“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全面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成立了16个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和互助共同体,全区中小学名校集团覆盖率达到88%,优质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90%。教育人才工程。启动“十一五”班主任全员培训,落实人均2000元的教育人才建设专项经费;开发上城教师研修网,拓宽教师研修途径;制定《上城区教师阶段成长助力计划》,落实专项经费,确保顺利实施;打造名师名校长队伍,连续成功举办西博会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终身教育工程。建立健全“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配合”的终身教育管理体系,形成了以区社区教育委员会为主导,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分院为依托,社区市民学校为主体的四级社区教育管理网络。和谐校园工程。组织开展了“和谐校园”创建活动,20所中小学、幼儿园创建达标;以“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为载体,出台了《学校安全管理规范》,推进学校安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着力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建立和完善监测预警、物资储备、信息报告、现场处置、健康教育等各类应急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区域医疗机构资源优势,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努力提升卫生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水平,制定卫生应急工作队伍应急装备与物资储备计划,建立应急装备与物资储备信息库,强化应急物资的科学储备管理机制,建立区疾控中心和供应商两级储备,确保常规疫情和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需要的应急物资供应,公共卫生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应急处置体系日趋完善。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成小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在水一方等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全区六街道已拥有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深入推进健康城区建设。认真贯彻《杭州市爱国卫生条例》,顺利通过“全国灭鼠、灭蟑先进城区”复查,2008年被市政府授予“建设健康城区先进城区”荣誉称号。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全市率先出台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政策,推出十项配套措施,计划生育符合率均达到98%以上。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定安路体育中心,室内游泳馆和网球、羽毛球、乒乓球馆对外开放;完成区文化中心改造工程;吴山博物馆、吴山科技馆主体竣工;全区已建成精品健身苑14处、健身路径58个、健身房10个、标准门球场1个;社区文化室普及率达100%,其中18个社区完成精品型电子览阅室创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上城区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晚会、元宵灯会、吴山大舞台、外来务工创业人员文化艺术节和迎奥运等系列活动。创作精品不断涌现。我区创编曲目《西溪怀古》获得省第四届“香溢杯”民乐大赛一等奖;女声小组唱《小桥·流水·人家》获得浙江省第七届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大赛表演金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序推进。“胡庆余堂中药文化”、“杭州铜雕”、“吴山庙会”、“邵芝岩毛笔制作技艺”等分别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保护项目。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先后举办了“庆三八,迎奥运趣味健身活动”,“城市之间”社区群众健身展示等活动。竞技体育成绩优良。区女子救生接力队在全国第十届救生锦标赛中打破全国纪录;2006年获得13届省运会金牌总数第一;2007年获得全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第一;2008年在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航空航海模型比赛上分别获得小学组团体第一和团体冠军。
(六)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以来,我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破解“七难”,全面构建民生保障十大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注重民生民意调查,深化民主促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支出,2008年民生领域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8.8%,大力推进民生保障工作。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促进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制定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大对各类就业、创业及技能培训的师资、经费、场地保障力度,区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由05年的300万元增加到08年的800万元。加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共引进高校毕业生2006名,建立企业实训基地3家。大力实施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工程,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率达到100%,位列全市第一。三年来,新增就业岗位62121个,安置失业人员46832人,其中困难人员21771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区养老保险参保74287人,净增参保35469人;工伤保险参保78176人,净增参保险39980人;分别为3100名无医保老人和17250名儿童办理参保、缴费手续;为1100余名农民工办理享受双低养老保险。
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大力推进社会救助。深化“春风行动”长效救助机制,重点加大对困难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救助力度。三年来,全区共发放低保金2091.06万元;“春风行动”一次性救助款1939.85万元;医疗救助491.2万元;教育救助674.7万元;临时救助117.78万元。健全社会互动机制。建立街道“爱心银行”、“慈善超市”,对10863人次困难群众实施社会互助176.18万元。积极拓展救助内涵。针对因各种原因导致实际生活水平低于低保标准的各类家庭,实施“零贫困家庭”工程,救助困难家庭451户,救助金额175.29万元;针对居住条件差,无力进行基本装修或无力购置基本生活用品的困难家庭,实施困难群体“安居”工程,向344户困难家庭发放救助金382.55万元。2007年被授予杭州市“春风行动”爱心奖,2008年被授予“浙江慈善奖(项目奖)”。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拓展服务对象,制订测评规范,建立评估体系,深入推进“住在家里,我来帮你”居家养老惠民工程。三年来,政府买单服务经费412.9万元,服务对象1790人。加强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新建养老机构1家;投入270余万元,对“星光老年之家”实施改建、扩建,改善活动环境,增强服务功能。目前全区拥有敬老院11家,养老床位633张;“星光老年之家”71家,面积1.37万平方米;日托所、洗衣房等社区照料机构69家。2008年被省民政厅授予“浙江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积极开展“浙江省实施残疾人共享生活小康工程”试点工作,通过“知情、送情、动情”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全面开展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康复需求、基本生活照料的“三大主体”工程,被评为省级先进残联。
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编制了《上城区“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妇女工作取得新进展。在引领妇女建功立业上彰显新作为,深入开展巾帼建功活动,清波环卫所吴山广场清扫班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杨绫子学校低段年级组被授予浙江省“巾帼文明岗”称号;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上取得新成果,组织开展“三八”维权宣传服务周、“平安家庭”推进月等专项活动,为权益受害妇女提供法律援助。妇女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妇女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比例达到47%以上;发展党员中女性比例超过50%;女性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及生育保险人数逐年扩大。儿童事业发展良好。积极开展争创“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活动,成立11个学前教育集团,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94.7%,位全省前列。积极营造健康良好的儿童成长环境,目前全区拥有综合性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儿图书阅览室、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站及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30余个。
(七)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
牢固树立平安稳定、社会和谐的发展理念,围绕“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工作目标,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推进“法治上城”、“平安上城”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程度不断提高。
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建立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区政府重要会议制度,主动听取建议和意见。三年来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78项,向区政协通报工作50项。高度重视人民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实行领导重点督办和“回头看”制度,共办理人民代表议案、建议380余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350余件,办理工作满意率均达到99.5%以上。进一步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
民主法治保障有效落实。坚持依法治区,制定行政许可工作制度,切实加强法治建设。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清理2000年至今的区行政规范性文件,废止11件,失效1件,拟修改3件。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和执法水平。启动实施第五个依法治区规划,广泛开展“五五”普法,首创“1+2”法律进社区普法模式,被推荐为“全国普法100创新模式案例”。全面贯彻实施法律援助条例,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人民调解取得新成效,望江街道调委会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平安上城”建设成效明显。着力在严厉打击和严密防控上下功夫,加强对重大案件侦破的同时,更加关注对盗窃等多发性案件的侦破工作,社会治安出现“发案下降、破案上升”的势头,2008年破案率同比提高2.3%,发案率同比下降4.6%,命案同比下降50%。成立反邪教协会,创新宣传教育、群防群控方法,严格落实反邪教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反家庭暴力活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工作,小营社区获得全省唯一“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和突出问题专项整治,2008年实现安全生产零死亡;交通事故同比下降25.7%;火灾同比下降31.4%。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均位居全市前列。
和谐社区建设不断深化。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先后出台了《上城区和谐社区三年规划》、《上城区社区服务业发展五年规划》等政策措施,以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为重点,不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搭建“一册三网”信息平台,实现与政府、社区、商家和志愿者的联动,深化完善“5A”社区服务新模式。通过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开展“五个百、五个一”活动,建立“医疗救助券”制度等,实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深入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2007年在全市率先以100%直选方式开展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社区居委会成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推出“四会一体”自治制度,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和监督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仅社区事务听证会共召开3720次,解决问题3728个。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全区经登记的社区社会组织达46家,涌现出如“在水一方互助会”、南星街道“大爱无疆”服务社、海月桥“亲亲宝贝俱乐部”等先进典型。三年来,共获得国家、省级各类和谐社区建设荣誉18项。
三、“十一五”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市有机更新步伐加快,生态城区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已迈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度蔓延的影响,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区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 “十一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保持稳定的压力加大
目前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时期。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主要原材料和运输价格大幅下跌,实体经济增速不断下滑。今明两年我区经济运行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下滑阶段,区域发展正处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过程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我区经济发展自身规律形成的自然减速叠加,很可能造成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甚至回落下滑。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情况看,全区生产总值、工业销售产值、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呈逐月逐季回落走势,且降幅较大,目前尚未启稳。
(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的压力加大
中小企业众多是我区企业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小企业是我区经济保持活力的重要支撑,也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的压力;世界经济放缓,出口需求锐减的压力;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社会责任所需要企业转变经营方式的压力;企业技术人员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市场份额萎缩的压力等,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已越过“盈亏平衡点”处于亏损状态,生存面临危机。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可能会出现中小企业关停、转业、甚至倒闭,造成企业员工下岗失业,使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增加。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压力加大
2008年我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39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3.9%,“十一五”前三年第三产业占比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但与兄弟城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我区在五个老城区中,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最低(下城84%、江干61%、西湖74%、拱墅54%)。高端产业比重不高,总量规模偏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三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仅增长5.9%。服务业发展层次依然偏低,主要还是以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少,企业规模小,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为主体。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升级面临较大压力。
(四)民生保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近年来,我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快,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但与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相适应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矛盾增多,城市拆迁、土地征用和环境保护等引起的各类矛盾还时有发生,不少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和矛盾亟需解决。
四、进一步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对策和措施
从评估情况看,“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指标基本合理,“十一五”规划实施总体上看情况是好的。当前与制定“十一五”规划时的发展环境相比,无论是国内环境,还是国际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在“十一五”规划制定时预料不及的,如在地统计的不断延伸、外贸出口形势的复杂多变等,从而造成个别指标统计口径与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发生变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多数是可以通过今后两年的努力加以解决或缓解,因此建议对“十一五”主要指标不作中期调整。
针对《纲要》中期评估中反映的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十一五”后两年,要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结构优化升级,强化机制体制创新,着力改善民主民生,确保“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围绕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平稳发展
在当前形势下,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走势,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切实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十一五”后两年确保规划目标实现的首要任务。
抢抓扩大投资机遇。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扩大投资、加快项目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举。中央出台了在三年内投资4万亿元的计划,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省委省政府将重点实施安居、三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产业提升等六大领域的项目建设,总投资4000亿元,同时还要新增100亿用于重大项目建设;市委市政府将在3年内安排重点项目投资3000亿元,其中13亿元将实施“十纵十横”道路有机更新综合整治工程。我们要围绕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的工作重点,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全面实施《上城区“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发展载体,抓好盘活土地工作。按照“能快则快,应开工尽开工”原则,坚持民生项目优先,生态项目优先,全面启动区内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以政府投资项目带动社会投资,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步伐,提升城区环境,改善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小城区”、“老城区”可持续发展。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主动对接国家、省、市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利用好发放消费券、旅游券,实行职工带薪年假制度的契机,加强价格监管,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加快构建“2+8”消费新模式,以促消费来应对经济危机。培育发展精品房地产业,全面推进“五个一批”精品楼宇建设,打造现代建筑与传统山水和谐统一的高端精品房产。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房地产咨询、设计、物业管理公司,培育发展建筑业。以商贸休闲旅游为突破口,推进服务业发展,按照“一轴、六村、五带、十线”的基本布局,开发生活品质国际体验产品,打造集国际国内人士居住生活、休闲购物、文化交流、观光游览、深度体验于一体的“生活品质国际体验区”,着力发展六大特色潜力行业,全力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鼓励企业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农村需求。
(二)坚持“两轮驱动”,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国际市场收缩、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全面加剧,使我们不可能再走依靠粗放型扩张的老路,必须紧紧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中心环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金融、现代物流、信息、科技、商务、旅游、文化创意、社区服务业。以中国美院为依托,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传媒、工艺美术、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等现代新兴产业,加快创意产业“一谷多点”建设。培育庆春路金融辐射带和“西湖国际专业金融区”,大力推进金融及金融衍生产业发展。结合杭州市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重点打造以美食、保健、娱乐、美容、茶楼、工艺美术为亮点的特色休闲行业。积极改造和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引导服务企业不断进行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从创新中培养新增长点,继续实施专业市场提升改造工程和重大商贸设施建设。充分依托区位优势,配套发展法律、咨询、建筑、设计等占地面积少、产出效益高的新兴行业。大力发展特色楼宇总部经济,加强楼宇招商,突出引进大企业、大集团、研发、销售总部及高端服务业,努力形成“五主多副”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稳定发展都市型工业。全面落实“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方针,加快建设科技型工业功能区,进一步完善工业功能区产业布局,重点抓好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现代传媒、光电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效益型、科技型的产业分布格局。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工艺技术、研发和制造能力。
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大力推进与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建立重大产业自主创新研发平台,集中力量开发核心技术,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认真总结示范区建设成功经验,组织制定好新一轮示范区建设与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和社会事业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大科技经费对民生工程、公共安全、生态环保、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与项目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以扩展孵化场地和引进孵化企业为发展的思路,切实做好工业基地孵化大楼建设,谋划产业方向和业态布局,力争2009年底完成孵化大楼主体工程,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成熟税源企业、服务外包等企业的引进力度,建立以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为主的国家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有针对性引进大专院校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区设立分支机构与企业对接,积极推动一批竞争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尽快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培育壮大一批科技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高新成果的产业化,积极帮助企业申报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择优推荐一批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与项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技术市场的管理和服务,使科技资源与市场更好地整合,促进专家、科技中介、企业间的良性互动。加大对产业发展和企业投资、信贷的扶持力度,落实行政规费清理减免有关政策。积极开展“进企业、送温暖、促转型”等系列活动,多种形式积极组织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投融资洽谈、科技新政策及知识产权培训等活动。
(三)突出“五大内涵”,加快推进城市建设
围绕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战略目标,突出“厚重文化、高端产业、精致空间、人性交通、品质生活”五大内涵,立足“双城三圈”发展格局,大力推进“旅游休闲商务区”和“生活品质示范区”建设,努力把上城区建设成为杭州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样板和示范,为实现新一轮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推进沿江区域发展。抓好土地盘活工作,积极打造发展载体。今明两年力争盘活建设用地18块,土地面积771余亩;盘活土地出让24块,土地面积517余亩。实施沿江区域与钱江新城全方位对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引导产业集聚,加快阳光海岸、赞成林枫(三期)、绿城海企等大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婺江路综合商务贸易带、复兴商务广场商务商贸区、环广电中心传媒创意产业区、玉皇山南历史文化休闲区等产业集聚区,构筑沿江区域发展新格局。
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中山路河坊街特色街区综合体:强化国际旅游综合体概念,加快中山路两侧立面整治,同步实施河坊街二期、吴山广场续建、南山路二期、光复路整治等项目,确保2009年“国庆”开街;湖滨南山路特色街区综合体:加快湖边村、劝业里、思鑫坊、龙翔里整治,吴山路、中华饭店、勾山里地块建设,全力打造集旅游、休闲、商务、办公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玉皇山南创意园综合体:实施“一网(主体路网)、一区(安置房区块)、一链(历史文化景点链)、一场(陶瓷品市场)”建设和整治,力争建成吴越文化与南宋文化集中展示区,旅游、商贸、居住多功能综合区以及设计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复兴国际商务广场综合体:力争三年内基本建成太和广场一期、二期,钱江国际商务中心等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的8个高档商务写字楼、1个大型休闲公园及1个大型地下停车库;城站东广场:加快前期规划设计,按照城市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一体化发展布局,积极开发交通枢纽周边物业,打造城站东广场城市综合体。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实施《决战望江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一带一场两路三地块”加快推进望江地区改造,确保两年内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80万平方米,竣工35万平方米。重点抓好煤场地块、娃哈哈秋涛厂区等地块动迁;确保望江启动04地块、近江农居01、03、05地块及张小泉剪刀厂地块、陆家圩人才公寓等一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强对望江片二期、复兴14号地块、公交停保场等在建项目的跟踪协调服务工作。
推进交通路网系统建设。全面实施“四纵五横”道路综合整治和背街小巷与支小路建设工程。重点抓好:江城路城站广场至复兴立交道路拓宽及两侧立面整治;全面启动平海路、浣纱路的配套公交港湾式车站、两侧立面整治;继续推进建国路、清泰街、开元路、复兴路、凤凰山路“上改下”、横断面形式优化、完善交叉口渠化,提升道路功能;加快光复路、城头巷、中河慢车道、南白路、白塔路等背街小巷及支小路建设。完善静态交通系统,充分挖掘停车空间和地下资源,开工新建吴山广场地下停车库、杭十中操场地下停车库等一批停车场(库)设施。结合停车新政的实施,深入摸排可停车点(场),广泛开辟夜间停车场,着力完善静态交通系统。
推进生态城区建设。围绕创建省级生态区目标,实行项目带动,全面完成市级生态街道创建工作。积极引导和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继续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两年内力争4-6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加强环境整治,强化水源保护,继续抓好辖区内贴沙河、中河、东河排污口的长效管理,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扎实推进生态街道创建工作,突出重点、创出亮点。继续推进生活小区、公建单位等污染点的截污纳管工作,基本完成庭院改善、公厕改造升级、市场整合提升。
(四)强化改革创新,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完善创业创新体制,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推动规划《纲要》科学实施。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对“十一五”规划实施的领导,完善政府决策咨询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深化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科技手段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推进政府工作项目化管理,强化政府工作执行力。加强干部队伍行政管理和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法治意识、服务意识,培育战略思维、国际眼光和敏锐反应,增强大局观念和应对危机的能力,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
完善创业创新体制充分利用我区良好的区位、经济、环境、人文等优势,大力吸引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和高端人才,以创业创新推动区域发展。加强土地、产业、招商、信息、政策等资源的整合,形成合力,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全面开展长三角区域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引进来”战略。积极开展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区域经济活力。
深化社会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民生保障的实施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推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健康城区建设。积极探索帮扶救助新举措,健全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努力破解“七难”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五)统筹民生保障,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的战略目标,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积极发展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发展科、教、文、体、卫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扩大对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比重,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丰富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巩固和发展爱国卫生工作,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劳动合同法》宣传贯彻力度,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和平等就业制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促进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深入实施困难群众“安居”工程,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让更多老百姓安居乐业。进一步扩大医疗、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社会覆盖面。完善帮扶救助体系,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推进“和谐上城”建设。深入推进“平安上城”建设,切实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努力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强化食品药品质量、生产、消防、交通安全监管,有效遏制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落实信访工作各项制度和重大事项信访评估制度,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大力弘扬上城精神,促进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融洽的人际关系,谱写和谐社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