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区农业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有关部门指导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区委八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创业创新、联网成片、三线并进、品质为先”的要求,以“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为主线,以推进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为重点,调整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建设改善农村环境,狠抓各项措施落实,扎实推进江干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预测全区村级集体可分配收入达到59716万元,同比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14030元,同比增长10%。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2008年工作总结
(一)发挥职能,牵头实施新农村建设。根据《杭州市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各区、县(市)2008年度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目标任务》的要求,牵头组织召开全区农村工作暨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推进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分析了我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部署了2008年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围绕“打造杭州中心区”目标,以推进城市化为主线,因地制宜,开展新农村建设。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牵头工作,及时分解落实市下达目标任务,确保新农村各项建设任务落在实处。在全区农村积极开展市级新农村建设先进镇、标兵村创建工作,在2008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俞章村、普福社区被表彰为新建设标兵村,我区被表彰为“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区”。
(二)突出重点,创新推进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围绕区委、区政府“到2010年,全区撤村建居社区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革,行政村完成50%”的改革目标,按照“三年目标,两年基本完成”工作要求,把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作为推进农村改革的重点工作来抓,召开股份制改革推进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村、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村、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政策界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将股份制改革纳入区对镇的考核内容。采取外出考察、举办培训班、召开推进会等,加强指导,严把“五关”,实行“一村一策”,体现改革灵活性、多样性。各镇也采取领导小组每月大例会和工作小组十天小例会制度等,全力推进改革。全年全区共启动股份制改革村(社区)28家,实际完成改革任务21家,进度规模均居全市前列,呈现平稳快速推进态势。
(三)加强协调,牵头开展“联乡结村”活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起草文件,重新建立了江干区“联乡结村”和“百千万”共建活动领导小组(江委办〔2008〕63 号),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市“联乡结村”和“百千万”共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江委办〔2008〕62 号),在全区重新组建了5集团,联系到4个镇和1个撤镇建街的四季青街道,区四套班子33位领导全部参加组团共建,动员了52个区部门、52个城市老社区,52家企业与14个行政村和38个撤村建居社区结对,结对率100%。全区实施共建项目22个,资助到位资金525.7万元(其中:区财政300万元帮扶专项资金,15家企业赞助共建镇、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225.7万元),促进了城乡统筹调协发展。同时,积极牵头市级江干组团与建德市下涯镇开展结对共建,落实了省级教育强镇、省级生态镇、小流域综合治理、罗山坪自然村下山脱贫和朱岭自然村下山脱贫等5建设项目,落实帮扶到位资金113万元。
(四)加强指导,调整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一是以调整结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新建彭埠惠华农庄观赏鱼休闲旅游示范园和丁桥山羊坞休闲农庄,被列入市级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园区(点)计划,目前两休闲农庄建设已结束,将接受市级认定。二是以培育扶持、提升功能为重点,积极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1家——杭州虹越花卉有限公司;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1家——杭州大一科技有限公司;为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后续梯队,今年新认定区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申报艺术丹比食品、阿思家产品为市级名牌产品。三是以实施项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重点,指导帮助农业企业项目建设。实施省级农产品加工技改项目1个、市级农技推广基金项目1个、市农业发展基金项目8个、市农机化园区项目1个,农产品出口奖励项目4个,申报新希望双峰乳业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贴息项目通过验收。四是挖掘资源,培育品牌为重点,“金色池塘农业园区”被命名为“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丁桥镇皋城村被命名为“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中得甲鱼、常青农氏蜂系列产品被评为“杭州农产品七宝”。
(五)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区政府实事工程。今年,区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继续把“百千”工程作为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之一,计划创建1个 “示范村”和2个“重点整治村”。在实施过程中,我局抓协调,推整治;抓进度,促平衡;抓督查,保质量。全区实际完成1个示范村(水墩)和5个重点整治村(九堡、浜河、黎明、笕桥、横塘),累计投入资金4446万元,新建混凝土道路,安装路灯645盏,清淤整治河道,埋设雨、污水管网,新建公园10个面积2.45万平方米,新增绿化,新建垃圾中转站6座,新设垃圾箱99只,新建公厕15座。已通过市“百千“办考核验收。同时,组织开展笕桥镇俞章村省级绿化园林村创建和九堡镇宣家埠村市级绿化园林村创建工作,两个村加大投入,通过扩绿、补绿、插绿,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8.5%、25.8%,人均绿地面积达,圆满完成创建任务,俞章村被命为浙江省绿化示范村,宣家埠村被命为市级绿化园林村。
(六)部署到位,牵头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按照推进“农民市民化”的要求,大力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制定实施计划,分解培训任务,出台了考评办法,牵头组织开展失土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农业实用技术、已就业农村劳动力、农村后备劳动力等各类培训,全区累计开展培训班231期,累计培训农民11571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6.2%。实现转移就业5640人。失土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后转移率达75%,阳光工程培训后转移率达91%。
(七)完善制度,规范涉农公共安全管理。一是开展防汛防潮工作。编制完成了《江干区丁桥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修订了《江干区防汛防旱应急预案》,组织专题培训,开展防汛检查,严格汛期值班,科学调度排涝,落实防汛应急措施;投入防潮硬件设施建设经费10.9万元,落实了17名专业巡逻人员,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二是加强森林防火工作。落实日常巡查制度,开展森林防火演习,确保了春节、冬至、清明期间丁桥皋城、沿山一带的山林防火安全。三是开展我区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共普查5个镇、街道,典型调查户100户,填报各类表格204套,495张,圆满完成了数据上报任务。四是开展动植物疫情防控。进一步落实了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制度,签订责任状,组织力量开展动物疫病春秋防免疫,使畜禽免疫率达到99%,狂犬病免疫率达到90%;对107.7亩加拿大一枝黄花采取了防控措施;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至11月已开展定性检测1640批次,合格率100%。完成农业部定量检测8个批次,杭州市农产品例行定量检测64批次,合格率100%。
二、2009年工作思路
2009年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基本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杭州中心区、构建和谐新江干,共建共享生活品质新示范区”为总目标,按照“创业创新、联网成片、三线并进、品质为先”的要求,以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为重点,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为落脚点,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努力促进农村经济新发展、农村环境新变化、农村民生新改善、农民素质新提高。
(一)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牵头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以“联乡结村”活动为载体,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围绕城市带动、村庄整治、产业优化、社会发展、农民保障、环境管理、基层建设等“七项工程”的建设任务,进一步分解任务、抓落实,因村制宜,循序渐进,推进江干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活动,争创1-2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二)加快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围绕区委、区政府“到2010年,全区撤村建居社区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革,行政村完成50%”的改革目标,按照“三年目标,两年基本完成”的总要求,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落实措施,把各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早改革早规范、早改革早发展、早改革早得益”的认识上来,引导未改制村(社区)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克服等待观望思想,增强信心,加大力度,积极推进,做到“三定”、“三有”:定时间、定任务、定人员;有目标、有方案、有成效,扎实有效地组织实施好股份制改革工作,努力实现股份制改革的新突破、新进展,力争到2009年底全区基本完成改革任务。
(三)加快村庄整治建设。以“打造杭州中心城区”为目标,以新型城市化理念全面建设农村,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建设、改造、整治多管齐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向城市接轨。以深入实施新一轮“百千工程”为抓手,根据市、区总体发展规划和我区城市化推进步伐,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做好村庄建设布局,正确处理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提升创建1-2个示范村,积极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1个。
(四)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按照“产业非农化”的要求,坚持项目带动,着力培育与杭州新中心区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根据“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产业特色化。通过内培外引,提升都市型生态农业的档次,发展生态休闲观光经济,重点培育省市级农产品加工、流通、花卉、种子种苗业的农业龙头企业1-2家,培育杭州市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外拓市场、外建基地、外延技术,向外拓展农业发展基地2000亩,发展农业“总部经济”,为失土农民创造更多的再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五)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加大农民培训和劳动力就业转移力度,按照“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继续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牵头组织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失土农民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和已就业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提升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培养懂得现代科技、掌握就业技能、接受城市文明的新型农民。全年培训农民10900名,加强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推介力度,推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市民化。
(六)加强农村综合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加强防汛、抗旱、防台、森林防火工作,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防台、森林防火工作;加强农业产业调查研究,制定出台农业风险资金政策;完善了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制度,签订责任状,落实工作措施,组织力量开展动物疫病春秋防免疫、植物疫情防控工作,加强种植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村会计集中办公制度和村级财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四权”,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七)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抓手,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廉洁型、服务型”机关为载体,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全局机关干部职工开拓创新、激情创业的积极性,为推进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要紧密结合各项业务工作,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深入基层加强服务指导,进一步落实责任,完善制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为“打造杭州中心区、构建和谐新江干,建设生活品质新示范区”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