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一个目标三条主线”,以建设文化新区、创建体育强区为目标,以文化共建共享工程为抓手,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动力,按照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今年我局文化体育工作,体现出了3个方面特点: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工作大局;二是围绕民生推进文化共建共享;三是围绕创强推动体育全面发展。

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重点文体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区体育中心二期建设全面开工,4片塑胶网球场年底前全面建成,加快区体育场建设。庆春广场二期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区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加快推进,积极配合做好功能设置和布局设计。

体育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年新建健身苑(点)54处,新建篮球场10处,乒乓场、羽毛球场(室)24个,改建全民健身工程47处。全区累计健身苑(点)200余个,实现所有社区、村均建有1处以上健身苑(点),基本普及社区、村级体育健身设施。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1.25平方米。根据区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办法,全面完成新建设施的考核验收。

文化阵地建设有效推进。新建闸弄口街道文体公园、彭埠镇七堡社区文体中心等示范型、达标型项目4个。扎实推进省市“东海明珠”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二级中心)创建工作,成功创建采荷街道文体中心、闸弄口街道文体中心2个市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笕桥花园社区、闸弄口街道天仙社区等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建“一证通”网点12个,办理“一证通”借阅卡1000余件,图书信息四级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二、品牌文化建设扎实推进

夏衍名人名居效应日益增强。初步制定“夏衍电影文化一条街”实施方案,举办夏衍年会暨《夏衍研究文集》首发式活动,开展“亲近夏衍爷爷”征文、演讲比赛,积极推进夏衍名人名居文化品牌建设。6年来共计研究成果70余篇。2007年夏衍旧居参观人数达9000多人次,夏衍旧居被推荐为首批杭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点。配合做好“夏衍塑像及电影人生墙”资料整理和设计工作,建造夏衍塑像,不断扩大旧居社会效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现新突破。“杭罗织造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皋亭山传说》列入杭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项。结合大项目建设,积极挖掘和整理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和区域文化碎片,开展皋亭山文化研究,做好文物资源普查和文物保护。编辑出版杭州市民间文学丛书《江干风情》。完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第一阶段工作,完成《江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三、创强争先有序开展

创建省级体育强区活动全面实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完成《江干区“体育强区”建设研究报告》。制定创强实施方案,召开全区创强动员大会,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全面动员部署创强工作。组建工作班子,加强沟通协调,收集整理创强台帐,认真开展自查自评。进一步完善了区体育总会工作机构,建立街道、镇文化体育指导站,开展人员培训和创强宣传工作,积极营造创强氛围。

创强争先工作迈上新台阶。全面实施2007年体育先进社区、小康体育特色村创建活动,对照评先创强标准,认真指导九堡镇、彭埠镇开展创建浙江省体育强镇工作。今年普福村、建华村、沿山村等8个村创建为市小康体育特色村,洁莲、红菱、华家池、万家花园4个社区创建为市体育先进社区。

四、文体活动成效明显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春满家园、和谐江干”元宵灯会,并被评为杭州市最佳视觉效果灯区奖、最佳人气奖。结合我区推进大项目建设,组织文化共享工程走进大项目文艺演出400余场,放映电影441场。开展团队展示月、首届“皋亭雅韵”书画大赛、机关干部职工摄影赛、钱塘江艺术团2007文艺巡演等系列文化活动。承办市第19届“三江歌手”大赛。政府招标采购健康图书10万元,配送到相对薄弱社区、村图书阅览室。

全民健身蓬勃发展。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举办区机关运动会、第五届社区运动会、趣味水上运动会、迎奥运倒计时一周年等系列活动。成功承办“运河杯”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运河时尚健身路活动。

竞赛水平持续提高。积极备战省、市各类竞赛项目,组队参加浙江省第八届田径运动会、“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浙中片区活动和杭州市第六届“陈伯滔体育发展基金会杯”迎春环湖跑比赛等省、市各类体育竞赛共计30余项,并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我区代表队获得2007年杭州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小学生组团体分别第二的好成绩。成功承办世界女子职业壁球精英赛、第1届省青少年摔跤冠军赛、第11届省青少年拳击冠军赛和省少年儿童第28届冬季游泳锦标赛。

五、市场监管不断深化

专项整治成果显著。按照“集中整治重点抓”的方针,扎实开展“扫黄打非”、反盗版天天行动、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物市场整治、创建“和谐文化市场”、转星调整和广电安全播出等21项集中整治或专项行动。全年共出动检查344次、1129人次,检查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体育经营场所2328家次,受理、核查各类举报80件,行政处罚案件38件,举报查处率、结案率达100%。与区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查处非法出版物、音像窝点(仓库)大要案7件,取缔文化无证无照非法经营摊点289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5万余张、非法电子出版物1.7万余册、非法图书2.1万余册。

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制定《文化市场举报投诉制度》、《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制度》、《执法数据信息定期报告制度》、《文化市场状况分析制度》等12项行政执法和管理制度。日常监管、重点稽查、专项整治相互协调,全区文化市场实施全方位全天候监管。深入市场管市场,全区文化市场巡查覆盖率达100%,社会义务监督员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文化市场监管网络不断健全。2007年共受理申请事项311项,其中网吧18项、音像11个、娱乐11项、电子游戏机4项、印刷122项、出版物36项。营业性演出审核109家次、220场,培训从业人员400余人。

文化体育市场进一步繁荣发展。目前全区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866家,其中网吧112家、音像27家、娱乐场所28家、营业性演出场所3家;出版物(电子出版物)157家;印刷企业135家、打字复印159家、广播电视20家;体育类场所225家。我区文化娱乐、音像制品、体育器械、体育健身、体育彩票和体育技能培训等文化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区文化市场管理科和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被评为全市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被评为省级行政处罚办案优秀单位。

六、管理创新持续推进

制度创新力度加大。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全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07年江干区全民健身工程暨新农村小康健身工程实施意见》、《2007年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扶持奖励的实施办法》、《全民健身工程设施管理办法》、《江干区体育特色学校管理办法》、《江干区体育特色学校考核办法》等文件,完善政策,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全面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安排新农村文化专项100万,全民健身工程100万,体育创强专项经费238万。

管理创新日益深化。文体中心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围绕“打造杭城最惬意的运动栖息地”的目标,对大型公共体育产业设施的管理运作进行了积极探索,赢得社会公众的良好反响,被评为2007年杭州市“品质杭州、健康生活”年度区块。进一步整合团队资源,新增文体团队133,新增特色文体团队10支,自编自创各类文艺节目10余个。新增39名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全区群众业余文体团队433支。全区体育人口达48.5%,体育指导员累计589名。每1000名体育锻炼者中拥有2名以上体育指导员,单项体育协会达14家。

机制创新逐步推进。创新骨干培训机制,采取集中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全年共培训街道、镇和社区、村文化辅导员300名、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9名。创新投入机制,通过捐助、共建等形式,充分调动企业和基层群众参与文体事业建设。创新青少年训练机制,制定《江干区青少年儿童业余训练基地管理办法》,立足区少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突出优势运动项目,充分发挥区青少年儿童业余训练基地作用,积极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人。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做好今后一段时期文化体育工作:

一是必须注重统筹谋划、分类指导。根据区情差异性大特点,加强对文化体育资源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协调,实现各种文化体育资源的统筹建设和合理利用,统筹谋划文化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

二是必须注重合理统筹、共建共享。统筹文化体育等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依托大项目带动,加快文化体育设施布点和建设,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和共建等多种形式,合力推动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实现文化体育资源共建共享。

三是必须注重品牌培育、文化创新。积极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全力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念创新、载体创新、内容创新。进一步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积极培育文化创新主体,不断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四是必须注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鼓励探索多元化参与模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上下联动的文化体育工作机制。

同时,我们也看到工作中面临的一些难点:文体事业的历史基础薄弱,硬件设施方面欠帐多,文体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街道与镇、社区与村之间发展仍然很不均衡;区本级目前尚无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等,特别是街道、镇文体中心规划建设进度较为缓慢;随着文化娱乐场所数量的增加,市场繁荣与监管力量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对此,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