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上城教育聚焦大势所向、教育所能、人民所盼,深耕主业、深化改革、深入服务,与上城共奋进、为上城建新功。“国字号”频频落地、“第一”战绩上榜刷屏、“首创品牌”好评如潮……获评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全国学习型城市网络城市四大“国字号”,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全省第一,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上成效明显,获浙江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

(一)党建统领:“新高地”其兴可待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打造上城教育“党建新高地”,着力构建“135”党建工作体系。全面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面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新增浙江省“示范性党组织”等省市级荣誉26项,党建工作成效全市领先。深化“百千万”暖心行动,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学生294名、困难家庭5000余户,教育“奖杯”与“口碑”神形兼备、美美与共。

(二)首位之绩:“引领区”其势已成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水平建设“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美好教育引领区。浙江省基础教育生态监测全市第一,浙江省教育工作公众满意度全市第一,教育工作业绩考核连续三年全市第一。新增浙江省现代化学校12所,累计45所,总数全市第一。

(三)学生成长:“幸福圈”其帆竞发

从家校共育到教联协同,推出“幸福成长圈”校家社协同育人行动,十大幸福项目“同声、同心、同频”。从冠军同款到人人同展,举办体育“双百赛事”1000余场,蝉联杭州市田径比赛小学、中学团体总分双冠,激励上城学子 “会赛、勤赛、常赛”。从先锋红到橄榄绿,首创“橄榄绿进校园”驻校教官行动,试点学校30所,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育人、育心、育行”。

(四)队伍建设:“生力军”其风正劲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发布《上城美好教师十说》,涵养师德师风。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考核全省第一。新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3人,累计培养浙江省特级教师87人,杭州市高层次人才1025人。在首届杭州市中小学星级学科带头人评比中,五星级和四星级人数全市第一,“名师荟萃”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营商服务:“硬支撑”其力可感

全情投入营商服务,以教育软实力筑强“产业突破年”硬支撑。拓展教育资源,高标准建成新校新园6所,新增公办学位6180个。持续升级教育服务,推出全学段“入学零跑”,提供教育专场咨询服务78场,满足企业人才子女入学需求254人;全域推进“托幼一体”,提供托班学位3140个;全面推行“长幼随学”,满足多孩家庭子女同校就读需求1546人。

(六)教育共富:“实景图”其效愈显

聚焦共富核心任务和关键赛道,勇担“最杭州、新上城”教育使命,2次入选杭州市共富试点。首批市级共富试点项目“推进名校集群化,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获评优秀,系全市教育系统和区县公共服务领域唯一,全区义务教育100%实现名校集群化;“幸福成长圈校家社协同育人行动”入选第四批市级共富试点。在全省测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远高于省平均,公众满意度连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

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迈向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之年。上城区教育系统将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持以“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省市区委全会精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中展现“最杭州 新上城”风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区开新局谋新篇。

(一)深化改革,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为答好教育的“时代之问”,推进三大行动。一是打造“红巷思政”品牌。当下,区委区政府正在全域打造“最美红巷”基本单元,持续创新基层治理。教育系统立足实际,结合区域资源禀赋,推出“红巷思政”品牌,切实提升治理效能。例如,推进大中小学校思政一体化改革创新、积极助力“幸福邻里坊”建设、深化区文化特派员机制等。二是深化“五育融合”实效。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步伐、突破瓶颈制约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重点聚焦科学教育,依托“浙江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打造少科院分院、小院士分站,探索“科学副校长”工作机制和“学校+家庭+场馆”的科学教育共育模式。三是凝聚“协同育人”合力。推进第四批市级共富试点“幸福成长圈校家社协同育人行动”建设,持续放大“合伙人效益”,纵深推进十大幸福项目。发挥“四季花园”“父母茶座”协同帮扶作用,扩面开展“橄榄绿”进校园行动。

(二)深入服务,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

始终置顶“群众微观感受的口碑”,将人民满意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标准。一是致力资源统整。学前教育段,优化资源布局,根据人口变化,停办紫阳、小营、清波街道3所公办幼儿园;推进补短提升工程,停办薄弱幼儿园6所,创评省一级幼儿园7所,实现学前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100%。义务教育段,在全区中小学100%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上,高起点办学2所新校,有序推进民转公学校学区划分工作。二是致力名师荟萃。研制《上城美好教师工作细则》《上城教育高素质干部标准十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启动首届上城区“未来名师名校长”培育计划,培养上城未来名师名校长50名,建设首批班主任工作室30个。三是致力民生福祉。从教育的“微观感受”入手,做好关键小事。推出“爱心餐盘”,由学校统一提供餐盘,提升学生在校生活的幸福感;全域升级托幼一体化服务,提供托班学位达到3500个以上;推进中小学午休躺睡工程,全年计划采购午休装备4万套,逐步实现“躺睡”自由。

(三)深耕主业,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

坚持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促进,全情投入服务保障,以教育“软实力”筑强产业突破年“硬支撑”。一是以一流的教育环境留住人才。系统梳理四大“国字号”创建经验,加快改革创新,力争明年再创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示范区两大“国字号”,稳步推进浙江省现代化学校达60个。努力保持连续多年业绩考核、公众满意度省市第一的良好态势,奋力再创佳绩。二是以一流的教育服务为企保障。通过扩班扩容、异校借读、学段资源打通等多途径挖掘潜力,提供“定制化”招生服务,设立专员全程跟进,最大限度保障企业人才子女所需。三是以一流的教育资源稳固后方。持续增加校园运动场对企开放数量,邀请企业高管入校参观、与教师交流联谊。加强企业聚集区域托育资源供给,增加专设托班数。升级“淘活动”平台、幼儿园“芝麻开门”快乐双休计划,有效解决企业员工子女周末去哪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