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上城区小营街道老浙大社区来了一名特别的“新居民”——沈泽群。
她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康复医疗专业教师沈泽群,也是市级文化特派员。面对社区内老年人占比高、新杭州人租房群体庞大,以及学校众多、儿童数量较多的现状,这位“新居民”精准定位“一老一小”的健康文化需求,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为目标,描绘出全龄睦邻友好文化社区的崭新蓝图。
“爷爷,您今天的血压比上周降了些呢。”在社区79岁的空巢老人陈爷爷家里,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学生小周正为他测血压。他一边熟练地翻开《个性化健康档案》记录数据,一边开始为陈爷爷按摩肩颈。由于长期居家缺乏活动,陈爷爷时常腰酸背痛,血压也偏高。但在学生们陪他聊天、推拿后,陈爷爷放松许多,还拉着他们的手感慨道:“感觉就像多了一群孙子孙女。”
关注“一老”群体,主要是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此,沈泽群联合小营街道一起在社区建立社区健康驿站,并开展健康文化知识普及活动。其中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一套300分钟的康复视频课程。“张阿姨照着视频学助行器使用,现在能自己下楼买菜了。”沈泽群展示手机里的一系列视频,这是由他们团队为老人们专门开发的专业康复护理视频课程,涵盖翻身技巧、助行器使用等内容,方便老人居家学习。
此外,一本成长档案也将成为社区新杭州人家庭的“育儿宝典”。为解决这些家庭的“四点半难题”,小营街道、马奶奶社会工作室联动沈泽群精心开发少儿公益成长手册,串联老浙大图书馆、中医文化街等社区资源设计研学路线,同时通过与小学、幼儿园等合作,以志愿活动为切口,为辖区儿童构建起全方位成长平台。
“这本公益成长手册就像是孩子们的成长回忆录,每次参与公益活动如研学、社区服务等,都能积累贴纸或印章,手册也会随之更新。”沈泽群介绍,比如在“一勺米”敲门行动中,孩子们向邻里募集大米,接着在社区食堂制成公益早餐,惠及社区务工人员。孩子们不仅在活动中培养了爱心与责任感,还能积累公益积分,形成“付出—回馈”的良性闭环。
目前,沈泽群主导的“一老一小”项目已服务超600人次,惠及200余户家庭。“我们不仅送服务,更要培育社区的内生力量。”沈泽群说,未来他们计划将健康驿站、成长手册等模式推广至更多社区,让“最后一公里”服务温暖又可持续。
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沈泽群感慨万千:“到基层做文化特派员,不仅是身份的转变,也是工作思路和理念的转变。”在她看来,文化特派员就像是桥梁,连接了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社会文化资源以及各类政府政策,目的是推动社区文化建设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