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科技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筑牢发展基石。截至2022年,全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598家、市级以上研发平台310家次;拥有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30个、市人工智能领域重大项目7个;拥有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家、双创孵化平台38家;自主培育“钱江友谊使者”等市级及以上高端人才16名、省市领军型团队4家次,我区人才首次入选“西湖明珠工程”特支计划;上城信息智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功纳入省级高新区创建名单;成功争取2022年度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落户上城;上城区首届“金靴奔跑”创新创业大赛圆满举办;承办的省市科技活动周活动得到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科技创新工作情况专报获省市领导批示肯定。
一、2022年工作情况
(一)高标准谋篇布局,构建科技创新“集聚场”。一是锁定“高新区”,推动产城融合。积极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平台能级,上城信息智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批列入省级创建名单,重点打造以总部经济为引领,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和高技术服务业三大产业为主导的1+3+X产业体系,聚力全域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工程全面启动。二是聚焦“综合体”,育强特色产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成立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综合体管理与专项资金使用办法,持续整合产业服务资源和优势,全力育强特色产业,三大省级综合体集群化效应初步显现。三是创建“示范区”,实现全域联动。高质量建设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实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并进的全面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四是打造“双创平台”,完善双创体系。加快构建“创新+创业”全域孵化体系,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切实提高平台运行绩效,新增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3家,区科技创业中心、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再次获评国家级孵化器优秀等次。
(二)高精尖技术牵引,蓄能经济发展“动力源”。一是练好主体培育“基本功”。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不断健全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度培育链条,2022年度新增国高企148家、省科小455家,国高企中上市企业数达15家,创新主体实力不断增强。二是下好核心支撑“关键棋”。鼓励企业开展“卡脖子”和尖端前沿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升创新发展牵引力和增长极,累计拨付省“尖兵”“领雁”项目扶持资金2347万元,新增市级以上重大项目32个,我区企事业单位参与完成省科技进步奖50项。三是打好创新投入“攻坚战”。积极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两清零一提升”行动,构建五级全域辐射的企业创新研发体系,新增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36个。四是架好产研合作“联通桥”。挂牌上城区技术合同登记点,通过“揭榜挂帅”机制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交易额47.32亿元,发放企业创新券1000余万元,“揭榜挂帅”实现张榜项目167个,揭榜项目50个。
(三)高效能聚集要素,编织创业创新“生态网”。一是用政策“赋”能,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体系。聚焦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引育,出台最高1亿元的创新型企业扶持政策,大力引育类独角兽加速期企业。聚焦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出台区科技企业贷款风险池资金管理办法,打造10亿元科技企业贷款风险池升级版。二是以人才“聚”能,持续彰显人才引领作用。高质量举办上城区首届“金靴奔跑”创新创业大赛,面向全球征集优质参赛项目621个,组织专场复赛6场,30个获奖项目总资助金额6900万元。用足用好“黄金二十条”,累计落地人才创业企业近400家。三是给流程“蓄”能,着力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聚焦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积极打造“科创e企通”应用。首次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自主制发、“立等可取”,新增持证外籍人才224名,其中A证人才37名,持续推进区域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协同发展。四是让服务“优”能,扎实实施为企服务举措。全面启动“三员三力三链”服务科技企业常态化联系走访机制,2022年累计走访企业300余家次,解决问题近百项,通过“亲清在线”等方式拨付各类补助资金2.55亿元,涉及企业1000余家次。
二、2023年重点工作
2023年,区科技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市区会议精神,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市区委赋予科技创新工作的新方位、新定位、新要求,立足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将上城打造成为科创企业落户目的地、高新成果转化首选地、人才创业生活向往地。
一是强化战略眼光,在平台提质增效上下功夫。高标准谋划高新区创建,引育一批标杆性科技企业和引擎性创新项目,将高新区建设为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高地。不断聚集综合体产业服务资源,推进技术成果有效转化。持续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域科创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引育支撑。
二是强化担当精神,在企业固本强基上深耕耘。高效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在企业培育上下功夫,不断做大科技企业基本盘。持续推进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实施一批省“尖兵”“领雁”、市重大项目,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夯实科技创新主体。
三是强化开放思维,在人才招大引强上寻突破。高质量举办好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和第二届“金靴奔跑”创新创业大赛,打造高端人才和高精尖项目引进的金名片。积极走出去招才抢才、多维度引才育才、全方位安才稳才,不断引进高端人才项目、持续培育领军人才,加速涵养区域人才蓄水池。
四是强化宗旨意识,在服务精准滴灌上见实效。发挥上城区技术合同登记点作用,便捷技术合同登记,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展科技金融赋能行动,切实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施“三员三力三链”服务科技企业常态化联系走访机制,畅通政企桥梁,加速资源对接、资金落地,助力科技企业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