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浙江省轻工业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牵头、杭州杭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为主起草、浙江理工大学参与起草的《杭罗》“浙纺标”团体标准通过评审。省轻工业质检院通过参与非遗产品项目标准化探索,以标准化为手段,持续擦亮浙江非遗产品“金名片”。

杭罗的产地主要在杭州,尤其以艮山门外一带最为集中,其与苏缎、云锦同列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三大丝绸名产,早在南宋,杭罗已在丝绸生产中崭露头角。2008年,“杭罗织造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如今,只有邵氏后人接管的在九堡九昌路上的杭州福兴丝绸厂,还在用传统工艺生产杭罗。

杭州杭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九堡街道新乡贤代表张春菁一直致力于非遗保护工作,近年来,他作为统战力量通过组织各类非遗文化活动、杭罗故事讲座等,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在他看来,作为宋韵文化中具备时代和地域标识性文化的非遗项目杭罗织造技艺特点鲜明、传承悠久,应该要保护好非遗文化的根和魂,努力践行让非遗活起来,让非遗火起的当代使命和责任。

但随着政府大力支持不断推动宣传工作,不少人对杭罗织造技艺的认知盲区导致市场比较乱,为了商业利益,市场上假冒伪劣有明显泛滥的趋势,杭罗引以为傲的性能优势和传承文化被篡改和曲解,并且在电商直播盛行的当下尤甚。基于这样的现状和困境,从2022年初杭州杭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多次邀请浙江理工专题调研讨论对策


张春菁认为:“非遗技艺实际上是世界的、国家的、民族的文化传承,又因非遗技艺保护的特殊性无法实现专利保护,为了让传统杭罗织造技艺有明确指向性示范样本制定标准,避免不少受众没有火眼金睛却要辨识真假美猴王的尴尬,也是我们对杭罗这项非遗的保护加强,以及对传承千年、家传五代的珍视。”


不仅如此,张春菁还表示,标准制定也在为基于传统杭罗织造技艺所做延展的工作包括且不仅包括恢复已失传的杭罗品种、保留传统杭罗优势性能根据现代生活所做的创新改良、品牌的运营等工作的铺垫。


据悉,该标准的技术指标参照FZ/T 43059-2022《桑蚕丝罗织物》GB/T 15551-2016《桑蚕丝织物》等标准制定,为突出产品特性,还提高了染色牢度、耐水耐汗渍等色牢度指标。

该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杭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对传承和发展浙江桑蚕丝绸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省轻工业质检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杭罗为典例、以标准为载体,探索以杭罗工艺非遗项目为代表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工业制造标准的结合途径,践行纺织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提升浙江纺织非遗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支撑浙江纺织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接下来,九堡街道将继续围绕守正创新,积极推动“非遗+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开展非遗项目为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让非遗民俗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