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现将《上城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上城区卫生健康局

2022年7月8日

上城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上城区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康上城为主线,聚焦一流国际化现代城区建设目标,不断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健康上城建设成效显著。对标健康中国行动,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和政策文件,实施十大健康项目,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健康浙江考核2018年起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次。公共卫生服务更趋完善。全面完成G20峰会保障任务,高分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评并获优秀示范区称号,达到杭州市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标准,实施国际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全方位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达4.5‰。医疗卫生服务提档升级。完成新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合作办医顺利推进,浙医二院城东院区正式启用。迁建彭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九堡过渡中心,改建清波、小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丁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新、迁、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8个,孵化培育20个专病工作室和1个高技能人才(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全市率先成立区域安宁疗护中心。成功创建国家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其中6家达到推荐标准。智慧医疗品牌不断擦亮。全省首创“未来健康屋”健康管理模式,多次在全国基层卫生信息化应用创新大赛获奖,获评“健康浙江”优秀案例。搭建区域卫生信息云平台和综合监管平台,实现省市区三级卫生健康信息平台数据互通共享和管理数据智能化、实时化、可视化。打造舒心就医服务品牌,推行“先看病后付费”、自助及掌上预约/挂号/结算、查询检验/检查报告、家庭医生互联网诊疗等便民举措。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做强基层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创新实施中药直接配送进社区,中医类别医师占基层医师总数28%,老年人和儿童目标人群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66%,高分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标准落实。孵化培育家庭医生工作室20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家护理规范》上升为浙江省地方标准。“十三五”期间累计服务签约居民143.64万余名,提供居家服务8936例,建立家庭病床4257张,上门服务18.1万余人次。爱国卫生工作特色鲜明。成功打造全国首家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顺利通过两轮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创新实施“三全三清”登革热综合防控和“月末周五卫生大扫除”机制,在全市复制推广。综合监管体系更加健全。全省首创酒店智慧监管平台,作为省级试点项目在亚运会承接酒店推广使用。健全社会办医疗机构监管十项机制,实现掌上执法、智慧监管,实施行政处罚3171件,罚没款600余万元。妇幼计生服务持续优化。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生殖健康、妇幼保健、优生优育“四位一体”服务体系,每年国免检测率均在90%以上。全省率先出台0-3岁婴幼儿托育机构等级评估标准,照护服务体系初步构建。全省率先制定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地方标准,建成标准母婴室82家、移动母婴室11个。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2020年底,全区人均期望寿命达86岁,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0/10万和0.59‰,全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64%,较201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十三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市级

规划目标

2020年

指标情况

完成情况

健康

素质

1

人均期望寿命

82.3

86

完成

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5以下

0.59

完成

3

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

7以下

0

完成

4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4

40.64

完成

人口

发展

5

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

-

107以内

107.02

基本完成

(全市107.73)

6

出生缺陷发生率

15以下

14.47

完成

7

免费计划生育服务覆盖率

%

95

100

完成

资源

配置

8

每千人床位数

8.11

14.81

完成

9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4.50

5.58

完成

10

每千人护士数

4.95

6.27

完成

11

每万人全科医生数

4

5

完成

12

每个建制乡镇(街道)都有一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100

100

完成

医疗

服务

13

智慧医疗覆盖率

%

100

100

完成

14

签约居民基层就诊率

%

80

67.66

基本完成(参照市考核要求)

公共

卫生

15

高血压规范管理率

%

70

71.09

完成

16

糖尿病规范管理率

%

70

71.16

完成

17

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

%

90

93.08

完成

1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处理率

%

100

100

完成

19

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

%

90

99.9

完成

(二)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上城区将开启全面建设独具韵味的国际化现代化共同富裕典范城区新征程,高水平建设健康上城、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进入克难攻坚期。一方面,卫生健康事业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卫生健康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地位更加凸显。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后,卫生健康服务越来越成为党委政府关注的重要民生事业、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和社会关注的重点产业领域,卫生健康事业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2021年,省市区全面推进了数字化改革,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将在整体上迸发出强劲动力。同时,行政区划优化调整为新上城的卫生健康事业大融合大发展也带来了新机遇。另一方面,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诸多风险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疾病谱不断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持续高发,传统和新发传染病疫情相互叠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状况将长期存在。在全区发展能级、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高质量健康需求,特别是“一老一小”的健康需求都将大幅释放,卫生健康服务供给压力、公共卫生安全治理难度持续加大。系统循环不利、医防融合不够、服务能力不强等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客观存在。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围绕“独具韵味的国际化现代化共同富裕典范城区”建设目标,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聚焦健康上城建设,持续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做强做靓“尚医生”特色品牌,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推动群众健康福祉迈上新台阶,高水平开启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努力打造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创新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政主导、共建共享。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引导全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健康服务,形成全民共建、人人共享的健康新生态。

2.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人民健康发展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坚持目标导向、真抓实干。牢牢把握“独具韵味的国际化现代化共同富裕典范城区”建设的目标定位,围绕卫生健康领域突出短板、改革关键问题和群众迫切需求,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以实干出实效,推动卫生健康各项工作持续走在前列。

4.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强化数字赋能,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有力推动卫生健康领域服务、管理和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卫生健康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实现大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

5.坚持医防融合、平战结合。持续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注重平战结合、医防融合,提升全区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6.坚持科学统筹、均衡发展。强化科学谋划、系统推进,更加注重统筹发展与安全,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中西医并重,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促进均衡,实现发展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区主要卫生健康指标位居省市前列。基本形成与“独具韵味的国际化现代化共同富裕典范城区”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医防协同、中西并重、功能完善、整体智治、运行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人人享有更加公平可及、优质均衡、智慧高效的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打造健康中国上城样本。

(四)具体目标

高水平推进健康城区建设。重点疾病防治效果显著,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降低到8.5%以下。健康行为全面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5%,健康浙江发展指数不断提高。“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城乡、区域、人群间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6.55岁。

高水平构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全面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标准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健全公共卫生基层网底,加强监测预警、专防专控、精密智控能力建设,确保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群众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主要卫生健康指标位居省市前列。

高水平打造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更加合理,基层基础设施更加健全,优质医疗资源集聚优势充分发挥,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效运行。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依托的分级诊疗体系深入推进。中医强区建设成果不断巩固,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实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中医适宜技术全覆盖,培养一批在全市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医人才。

高水平推进卫生健康整体智治。智能便捷“掌上”医疗健康服务新生态加快形成,“互联网+医疗健康”和未来社区健康场景应用协同发展,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综合指数达9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掌办率”达100%,实时、智能、全程数字化监管实现全覆盖,初步形成全流程智慧化卫生健康治理闭环。

“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5年目标(省)

2025年目标(市)

2025年目标(区)

健康

水平

1

人均期望寿命

80以上

83.88

86.55

2

婴儿死亡率

5以下

5以下

5以下

3

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

7以下

7以下

7以下

4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40

45

45

5

健康浙江发展指数

%

85

85

85

服务

体系

6

每千人执业医师数

4.3

4.8

5.98

7

每千人注册护士数

5

5.5

6.71

8

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

7.5

由省指定

14.98

9

每万人全科医生数

5

6

6

10

每千人拥有婴幼儿照护

设施托位

4.5

不低于省平均

4.6

服务效能

11

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机构占比

%

95

97

100

12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

72以上

72以上

72以上

13

出生人口性别比

-

110以下

107.5以下

控制在合理范围

14

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

%

8.5以下

8.5以下

8.5以下

保障水平

15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经费

稳步提高

稳步提高

稳步提高

16

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综合指数

-

90

90

90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一是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围绕后疫情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突出平战结合、扁平化管理,构建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网络,完善“动态清零”精密智控和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重点场所管控和重点人群管理,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是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完善以疾控机构为主体,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三位一体”的疾控网络。完成区级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人员力量配备,持续提升疫情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能力,依法科学、规范处置和有效控制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善传染病监测控制体系,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哨点建设全覆盖。

三是加强重大传染病和重大疾病的防治。全面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感染H7N9禽流感、登革热、霍乱、流感和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积极防控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完成杭州市第四轮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持续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确保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均达70%以上,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降至8.5%以下。积极开展重点人群民生疫苗接种工作,确保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

四是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全人群、多部门、综合化”的心理应急干预机制,强化心理队伍建设,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网络全域全覆盖。全面掌握辖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量,严格按照“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原则,开展各类精神障碍患者的综合管理服务,落实贫困精神残疾人服用基本抗精神病药物费用保障。实现严重精神障碍报告患病率≥4.5‰,有效防控肇事肇祸事件。

五是增强行政执法效能。主动适应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需要,着力提升传染病防治、职业健康执法能力。突出数字赋能,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多元共治新模式,强化依法行政和依法执业。实施执法能力提升工程,打造一支现代化技术过硬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

(二)高质量实施健康上城行动

一是推进健康上城建设。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形成全部门协作、全员参与工作格局。创建浙江省健康促进区,推进实施健康上城25项行动。实施全民亚运健康促进行动,持续开展“健康细胞”和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健康干预,科学指导学生有效防控近视、肥胖等。加快无烟机关、无烟家庭、无烟医院、无烟学校等无烟环境建设。到2025年,健康浙江发展指数达85%以上,二乙以上医疗机构省级健康促进医院全覆盖,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二是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发挥区域医疗资源优势,健全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完善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推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深入发展。巩固健康教育传统宣传阵地,力争实现14个街道所有社区和大型农贸市场健康教育宣传栏全覆盖。整合部门、街道、社区等各级各类宣传资源,不断健全健康教育网络。到2025年,全区每万人拥有1名以上健康科普讲师,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 45%以上。

三是深化爱国卫生工作。深入推进以小营巷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基地为引领的爱国卫生运动,实现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紧盯老旧小区、城郊结合部、建筑工地、“八小”行业等重点场所,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健全爱国卫生组织管理体系,督促街道落实主体责任,广泛动员居民参加“月末周五卫生大扫除”等爱国卫生运动,通过每月督查全覆盖和考核预扣分等制度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力争高分通过新一轮国家卫生城市复评。

四是规范病媒生物防制。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全面落实街道社区公共环境病媒生物信息化平台管理,积极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药物防制为辅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有效防控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媒介传染病。强化病媒消杀队伍建设,规范属地为责任主体的公共环境市场化运作,加强单位除“四害”技防设施建设,实现社区毒鼠屋设施全覆盖。按照“三圈三防”病媒防控要求,进一步巩固除“四害”C级成果,确保涉会亚运场所病媒评估和新一轮复审顺利通过。

五是做好亚(残)运会保障工作。牵头做好亚(残)运会“医疗防疫工作组”保障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健全组织架构,选拔场馆服务保障团队力量,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对标省、市亚运工作任务书,梳理涉亚保障工作任务清单,重点围绕疫情防控保障、落实闭环管理、核酸采样布点、疫情防控督查、卫生监督执法、医疗卫生保障、卫生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管理、病媒生物防制和控烟宣传、红十字志愿者培训等10个方面,全面推进亚运服务保障工作。

(三)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新、改建望江、紫阳、笕桥、九堡、彭埠、采荷等6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改造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层医疗机构逐步配置常规CT、“未来健康屋”等设施设备,满足群众更多健康服务需求。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用房建设,到2025年实现所有中心全覆盖。

二是提升医联体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辖区优质医疗资源优势,强化省市区三级医疗机构合作。高水平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继续做好“名医工作室”的孵化培育。持续推进以双向转诊服务、双向业务交流、双向绩效考核等为重点的医疗资源“双循环”合作模式,不断提升医联体各单位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三是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全签约服务激励和保障机制,强化政策协同性,逐步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推进“全专联合”家庭医生团队建设,依托医联体医疗资源及互联网、5G、人工智能辅助技术等,不断提升签约团队服务能力;围绕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推进健康处方、健康评估应用及电子健康档案向签约居民个人开放,注重有效签约、规范履约;根据签约居民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不断丰富签约服务内容和形式,满足不同签约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居民签约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是构建医防融合服务模式。完善医防融合工作机制,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保健等专业机构融合发展,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业务融合的合作机制。结合“两慢病”改革及基层特色专科建设,大力推进慢性病一体化门诊建设,优化诊前、诊中、诊后服务流程,依托城市医联体为“两慢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规范化服务。围绕“知健康、享健康、保健康”推广两慢病全周期数智健康管理模式,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提升慢病管理水平,提高慢病患者区域内就诊率和疾病控制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五是实现未来社区健康场景。以医疗健康领域数字化改革为抓手,围绕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努力打造全域化未来社区健康场景,以“幸福邻里坊”社区共富综合体为载体,构建精细服务、精准施策的“健康大脑+智慧医疗+未来社区”的工作机制,实现“线上+线下”的智慧医疗及新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探索数智健康管理、公共卫生、医养结合、婴幼儿照护服务、社区心理、营养健康等多跨业务协同应用场景,促进多元化健康服务全覆盖。依托未来社区数智健康共建联盟和未来健康人才培训基地,努力打造未来社区健康场景上城样本。

六是强化医疗质量安全。强化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健全各级各类质控组织和质控标准体系,加强专业队伍和信息化建设,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完善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持续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促进医疗服务同质化和管理标准化。全方位推进合理用药,二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实现全覆盖。

(四)加快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

一是升级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功能完备”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强化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打造卫生健康数据资源中心,汇集医疗、公共卫生等健康数据,促进健康大数据应用发展,实现便民服务个性化、决策监管智能化、业务管理协同化、信息资源标准化。

二是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应用。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夯实智慧医疗基础。基于服务端,探索“掌上”医疗健康服务新生态,实现“一码就医”,提供挂号、体检 、接种等分时段精准预约,优化在线诊疗、在线咨询、远程健康监测等掌上便民服务,实现检验检查报告、电子健康档案、健康体检报告等自主查阅。

三是强化信息安全防护。围绕数字化改革的需求,做好网络安全与智慧化改造,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成自主可控、运行稳定、响应快速、行为规范、信息交互合法、安全可用的信息网络数据平台。通过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网络安全审查,统一电子认证、运维管理平台,建立从安全防护、威胁检测、网络审计到终端防护的全面保障,使信息系统具备与智慧化水平相匹配的体系化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各个系统平台稳定运行。

(五)构建全人群共富健康版图

一是深化妇幼健康服务内涵。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强化高危妊娠风险筛查和分级管理,维持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在低水平。完善出生缺陷三级防治体系,婚前孕前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提质扩面,减少严重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促进儿童早期发展,以“医育结合”模式,围绕“健康、营养、安全、回应性照护、早期学习机会”五大主题,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关注女性生殖健康,健全妇女“两癌”防治工作体系和防控网络。继续推进“出生一件事”多证联办、母子健康手册 APP 等信息化服务。

二是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规范管理的基本原则,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布局一批与常住人口相适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并纳入社区配套用房统筹规划建设。鼓励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婴幼儿照护服务,逐年加大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效供给,每个街道原则上至少要有1家普惠性的婴幼儿照护机构。探索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和社区成长驿站建设和运营的财政补助长效机制。到2025年底,每千人拥有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4.6张,每千名3岁以下婴幼儿拥有2家成长驿站,每个街道至少有1家示范型的婴幼儿成长驿站。

三是提升人口家庭服务水平。积极响应“三孩政策”,推动人口均衡发展。通过政务服务2.0建设,优化生育登记、再生育审批、奖特扶等线上管理模式,落实 “一证通办”、婚育户“一件事”联办服务,优化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做好人口动态监测统计分析。继续实施计生特殊家庭联系人、就医绿色通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制度,实现“三个全覆盖”。探索母婴设施长效管理及运营维护体系,实现区域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标准化母婴设施“应建尽建”,助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四是统筹做好老龄委工作。认真落实区老龄委职能,加强对新形势老龄问题的研究,推动全区老龄事业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形式丰富的老年健康周、敬老月、“最美系列”评选等活动,营造孝亲敬老社会环境,2025年底全区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不少于56个。推动医疗机构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完善制度措施,优化就医流程,解决老年人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智能技术困难。继续办好老年电视大学,完善“互联网+”服务模式,加强对街道、社区实体化办学点的培育和指导,构建面向基层、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文化体系。

五是完善老年健康服务。成立上城区老年健康指导中心,统筹协调老年健康管理、临床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与人才培养等工作,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升级区域健康服务平台,探索与省市医院及民政、残联等部门资源融合、数据共享,实现区域医养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形成智慧医养服务管理闭环。积极开展中医药、心理关爱、老年失智症等特色老年健康服务,实现失能、半失能和9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家庭医生”配备全覆盖。探索构建机构、社区、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实现至少1家医院和2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

(六)推进中医药传承发展

一是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以及疾病康复中的作用。依托“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和城市医联体,持续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强化对家庭医生中医药服务的技术支撑,推进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不断提升基层整体中医药服务能力。到2025年,实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中医适宜技术全覆盖。

二是加强特色专科建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中医药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抓好基层中医特色专科培育,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不断完善疾病诊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疫病防治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中医服务圈”。实施“一中心一品牌”建设,支持慢性病、老年病、康复护理、肿瘤、疼痛、骨伤等优势专病专科发展。到2025年,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建立1-2个特色专科和2-5个专病门诊。

三是打造中医药发展高地。充分发挥区域中医药产业传统优势,依托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百年品牌医馆,开展国家、省、市级名老中医坐堂坐诊,推进清河坊医养特色街和建国南路中医特色街协调有序发展。重点加强以“治未病”为核心的中医药特色预防和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推广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健康咨询和养生保健服务。强化产业延伸,推动中医诊疗与中医药膳、中医旅游、中医药文化 科普等产业共同发展,持续提升上城中医药品牌影响力。

(七)推进健康产业发展

一是发展新型健康产业。构建以高端医疗、智慧健康、中医养生、养老服务、康复护理为核心的产业体系,积极培育一批新型健康产业业态。依托浙大一院、浙大二院、邵逸夫医院、市一医院等省市综合医院优势资源,打造医学影像、检验、消毒和护理等平台,健全高端医疗服务产业链。以眼科医院、口腔医院、妇产医院、美容医院等专科医院为重点,提高特色专科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依托方回春堂、胡庆余堂等老字号作用,进一步做精做优河坊街、五柳巷中医药产业。

二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和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医养结合等健康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举办护理中心(站),开展社区“嵌入式、小型化、连锁化”医养结合服务。逐步推进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资源有序共享,规范开展居家护理和安宁疗护服务,加强老年医疗、护理和康复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全面建立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

三是优化健康产业发展环境。落实社会办医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妇儿等专科医疗机构,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积极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开展医疗合作,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提供公益性医疗服务,形成与公立医院的有序竞争。加强对健康产业的规范引导和执法监管,促进依法执业、有效管理和健康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领导,不断健全科学决策、高效执行体系,为推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强的政治基础。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科学谋划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战略,凝聚强大合力,切实抓好组织实施。

2.强化法治建设。主动融入法治上城建设大局,全面加强卫生健康领域法治建设。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推动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区的贯彻实施,夯实公共卫生治理的法治基础。完善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有效关联,着力提升监管行为覆盖率。探索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3.强化政府投入。划清政府在卫生健康领域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足额安排基本卫生事业项目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多元投入,探索公共卫生领域社会投入渠道。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应急投入的支持,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队专业业务发展及设施设备的财政补助政策。持续深化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改革,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为基层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政策保障。

4.强化人才激励。建立健全区级基层卫生人才引进、紧缺岗位人员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人才评价等机制制度,充分利用各级各类资源和平台,分类实施人才培养项目,全方位提升队伍素质,实现区域内人力资源优质、均衡发展。至2025年,新增紧缺专业人才100人,新增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50人,市级及以上人才总数达到200 人以上;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6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医护比达到合理水平。

5.强化督导考核。把卫生健康发展指标有机融入局党委各项决策部署,将主要公共卫生指标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层层督导、逐级考核。科学开展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专项评估和总结评估,全面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中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