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上文广旅体党组〔2022〕5号                                                                                                                                                                                                                                                               签发人: 薛迓冰

 

 

关于印发《上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科室、直属各单位:

《上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局党组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中共杭州市上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

2022年4月19日

 

 

上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为推动我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构建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按照中央、省、市和我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总体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上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制定实施《上城区文化兴盛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通过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五个百分百”认定和“十百千”工程验收。成功创建省体育强区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全国飞盘运动推广中心” “国家排舞集训基地共建单位”等荣誉称号。清河坊街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试点创建单位,“南宋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海塘文化挖掘和保护利用”双双列入省市文旅金名片。原创广播剧《赤子情》获评省市“五个一”工程奖,实现零的突破。成功举办五届南宋文化节、四届钱塘江文化节,“弄潮杯”系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文化软实力得到新提升。持续擦亮“南宋文化”“钱塘江文化”金名片,成功打造南宋文化节、钱塘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品牌。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区非遗展示、刘江艺术馆建成开放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五年来,获国家级奖项27个,省级奖项94个,市级奖项112五年来,基层群众文化团队建设制度化、规范化,2018年省质监局发布以上城为实践蓝本的《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管理规范》。截至目前全区登记在册群众文化团队788支,队员21854人。

(二)公共文化设施得到新加强。全区建有文化设施225处,场地面积18.8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场地面积达0.23平方米。全区14个街道均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其中小营等5个街道被评为特级文化站,湖滨等9个街道被评为一级文化站。197个社区均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杭州书房14家,其中运动主题馆升级为杭州书房旗舰店连续两年在全市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建成艺术、美术、运动等主题图书馆11家。区图书馆藏书量16.5万种,82.5万册,其中纸质图书、报刊、视听文献藏量为47.5万册,电子书35万册。

(三)体育设施布局得到新推进。全区现有体育场地设施2540处,场地面积198.87万平方米,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达1.5平方米,获十三五省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突出贡献奖等荣誉亚运场馆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工全国首个阿里体育中心(九堡文体中心)建成开业,成为全国社会化运营文体场馆新标杆,政企合作运营实践在全省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丁兰文体中心建成开放,惠及周边群众40余万人。

(四)文旅融合发展得到新突破。新增国家级A级景区2家,现有国家级A级景区5五年来,全区文旅建设项目共计40个,总投资金额273.14亿元。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夏衍影视文化特色街区、白石会展中心被列入浙江省四十百千项目。建成钱塘江夜游等重点旅游项目,启动皋亭山景区龙居士项目一期建设,皋城村、沿山村全面启动景中村整治。

(五)公共服务体系得到新发展。区文化馆顺利通过第五次国家一级文化馆评估。实施“七送六进”文化惠民工程,五年来,平均每年送出培训1000余场,送戏700余场,讲座和展览800余场,受惠群众达50万人次。打造“钱江”“弄潮”体育品牌赛事,每年举办赛事活动100场以上区体育总会等3个协会获5A级组织等级称号。建成百姓健身房12个,其中尚蓝公寓百姓健身房案例成功入选2020年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典型优秀案例分享102所学校室外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开放率达100%,主要指标位列全市第一。五年来,新增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1237名,全区达到3238名。

(六)文化遗产保护得到新强化。南宋德寿宫遗址钱江新城古海塘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2019年度浙江十大考古发现。全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5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10处、市级27处,市级文保点8处。现有国有博物馆8家,国有名人纪念馆7家,民办博物馆11家,恒庐美术馆、茅以升纪念馆等各类民间场馆近30家。现有五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2项,其中人类口头和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4项、省级22项、市级38项、区级97项。

(七)事业产业活力得到新激发。制定实施《上城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19-2025)》《上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承办杭州全球旗袍日、“诗画浙江·百县千碗”成果展等系列文旅融合活动,释放新兴消费力。建成数字文旅专线4条,30秒入住累计覆盖酒店12520秒入园累计覆盖景区、场馆20家,实现多游一小时”。制定区体育产业扶持引导政策,落实政府对体育产业扶持引导资金,全区现有注册企业1100多家。引进阿里体育、李宁体育等20多家知名品牌,孵化培育围棋道场、飞盘运动、室内滑冰滑雪等20多项优质运动项目。

(八)竞技体育发展得到新支撑。以体教结合为基础,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长效管理机制。20172018年连续被评为省级竞技体育突出贡献单位,获十三五省竞技体育突出贡献奖。截至2020年,向省、市体育部门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累计136名。完成省、市运动员注册2600人,我区市级及以上注册运动员超4000人。省、市阳光赛事获奖牌超百余枚。

(九)文化市场监管得到新成效。在行业管理中坚持“稳”字当头,坚守安全生产底线。深入开展“清网”“护苗”“打违”等专项行动,深化“网吧分级管理”、“扫黄打非”进基层、“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举措,率先推行“文化市场安全生产固定日”活动,连续获评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先进集体。全面实现“最多跑一次”和“三个全覆盖”的目标要求,实现率、满意率“双率”均为100%连续多年被评为金牌窗口、模范窗口、“审改先锋”

二、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正值中华民族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拐点,处于从旧常态跃迁到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战略期。特别是面对打造一流国际化现代城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使命任务,全区文化、体育和旅游事业将进入一个更高层次、更深领域的发展新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宏观层面看,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定题、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浙江的光荣使命、金字招牌和重大政治任务。省委全会提出,要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浙江示范。市委全会提出,要坚持“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发展导向,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区委全会提出,要全面开启一流国际化现代城区建设新征程,奋力当好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着眼“上”的标准,强化“城”的功能,新的区域发展目标和路径进一步明晰。

从发展环境看,杭州将全面开启亚运会、大都市、城市化新征程的关键历史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加快促进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的消费升级。经过区划调整,新上城是杭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杭州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主阵地。新上城“拥江揽湖走运”,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市各区(县)前列,辖区内优质资源集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作为南宋文化、吴越文化、钱塘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和南宋皇城遗址的所在地,新上城文保场所和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均位居全市主城区第一,文旅资源储备丰富。

从群众需求看,随着区域收入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个性化、分众化、特色化将成为文旅体服务供给的新趋势,产业效能将随着新一轮线上、线下的占比实现新一轮迭代。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文旅体消费层次、需求和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三、“十四五”期间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文化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深入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着力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紧紧围绕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发展导向和打造七大示范样本面向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高水平打造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坚持文化赋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文化惠民为根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兴盛,促进文旅融合,持续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和文旅产业,努力为高水平全面夺取一流国际化现代城区奋力当好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新胜利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建引领,服务大局。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强化核心意识,突出主流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文化新高地,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持以文化人、以文铸城,做到服务大局与发挥优势相结合强化重要窗口思想自觉和文化自觉。

——坚持宋韵特色,打造品牌。坚持文化为魂,立足上城地域特征、民俗民情、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着力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精神和群众需求,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品牌群,进一步提升城区形象和品位。着力推动对外交流互鉴,提升文化走出去水平,拓宽深度广度,完善工作体系,更好发挥文化搭桥梁、交朋友、聚人心的作用。

——坚持数赋能,精准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优化公共文体资源配置,建立科学高效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坚持推进数字化改革,主动适应数字科技新趋势,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畅通文化旅游体育服务信息沟通渠道,切实推动人民群众共享数字社会建设成果

——坚持夯实阵地,拓展空间。牢固树立抓阵地的意识,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及时完善公共文体设施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引导逐步改变文体设施配套不均衡发展不充分的局面。文体设施不仅要建得好,还要管得好,用起来、活起来,服务要提质、专业资源要有舞台、群众要得实惠为原则,不断提升公共文体场馆服务能级,打通公共文体服务“最后一公里”。

——坚持社会参与,提质扩面。突破政府统包统揽传统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体服务,兴办公共服务实体,探索社会化发展模式。通过出让活动冠名权、推行市场化运作、提供活动保障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承接办文体职能,逐步实现公共文体服务由政府内循环向社会外循环转变。

(三)发展目标

宋韵文化建设为引领,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全面加强。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满意的多元公共文体现代化服务体系,数字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以拉动经济发展为引领,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文旅体产业对区域综合实力影响力显著提升。以党的建设为引领,进一步建立健全文旅体工作体制机制,基层文旅体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到2025年,成功打造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建成省级体育现代化区,建设文旅融合标杆区,努力成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文化建设的基层样板地。

四、“十四五”期间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打造时尚经典、古今交融的宋韵文化发展高地

坚持宋韵特色,大力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推动宋韵文化标识建设,打造宋韵文化品牌矩阵,大力传承弘扬上城厚重文化底蕴,彰显“南宋古都·经典上城”独特魅力,高水平建设新时代宋韵文化发展高地。

——加强宋韵文化价值挖掘。编制宋韵文化传承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宋韵文化理论研究全面升级。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建立宋韵文化研究智库,系统开展宋韵元素符号、精神价值、表达路径研究,出版宋韵主题历史科普读物和理论研究书籍。“设计一批旅游景区线路,创作一批文艺作品、打造一批品牌活动、开发一批文创产品”着手,推动文化基因解码成果转化利用。2025年,解码转化重点文化元素35个,形成上城文化基因“一表、一文、一册、一库”

——建设宋韵文化体验空间。加快推进南宋皇城遗址综合保护利用,高标准建成南宋博物院德寿宫遗址陈列馆加强与专业高端院团合作高品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浙江气派的宋韵文化标识。实施“城市记忆”修复工程,统筹钱学森居、夏衍旧居、清河坊历史街区等文保单位(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工商业遗存的保护利用,打造活态开放“没有围墙的建筑博物馆”2025建成一批高辨识度的宋韵文化标识打造一批宋韵杭式生活体验基地(点),形成遍布全域的宋韵生活区。

——放大宋韵文化品牌效应。宋韵文化节为主要载体,强化宋韵文化品牌建设。推动杭州市、绍兴市等地协同联动,整合南宋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全域有形化展示传播。链接大运河文化带、之江文化产业带、诗路文化带建设,推进国家、省、市重要文化活动阶梯落户实施宋韵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积极申报省市扶持项目,实现文化共建共享。进一步聚拢优势资源,策划宣传热点,创新宣传手段,向全亚洲、全世界推广宋韵之美。到2025年,创作一批百姓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宋韵主题文艺精品宋韵文化品牌国内国际影响力大提升。

(二)构建形式多元、品质升级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健全公共文体现代化服务体系。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文体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完善公共文体设施网络。统筹规划公共文体设施布局,进一步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体设施网络,充分发挥城市书房、主题图书馆、社区文化家园、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作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文化需求打造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面推进“六个身边”工程建设,实现社区健身苑点、多功能运动场地、健身步道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全覆盖打造10分钟高品质健身圈。到2025年,新(改)建社区体育设施100处以上,打造一批文化微景观、文化小公园、文化微空间。

——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好用好“礼堂、家园、书房、客厅”等文化矩阵,积极倡导全民阅读,逐年增加区图书馆馆藏资源,打造“书香上城”。加大公共文体设施场馆免费开放力度,推动经营性文体场所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七送六进”惠民活动,打造“钱塘江文化社邻之家”“架空层文化客厅”。2025年,年均举办社区级以上文化惠民活动3000场,累计惠及群众200万人。

——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普及。积极创建省级体育现代化区,依托区体育中心、九堡文体中心、丁兰文体中心、李宁体育园等“一园六中心”,高质量举办“钱江”“弄潮”系列活动和钱塘江国际骑行、钱塘江冲浪对抗赛、大宋108越野赛、高塔竞速赛、国际少儿马拉松等品牌赛事。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每年组织健身活动100场次以上、科学健身指导活动100次以上,力争40%以上的体育社团达到 3A级社团标准。到2025年,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4%以上。

(三)形成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文旅体高质量发展平台

坚持文化引领进一步挖掘利用文旅资源,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推动文旅体验升级。以数字化改革、数字治理为导向,全面激发文旅体事业发展活力,高质量打造文旅体融合发展平台。

——打造文旅融合标杆区。立足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建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联动清河坊、五柳巷、二十三坊巷、太庙、馒头山等景点、文化景区,高标准谋划宋韵5A级景区建设形成文旅体验新热点。持续擦亮“南宋文化”“海塘文化”文旅金名片,围绕南宋古城和钱江新城两个重要展示点,通过弄潮夜市、映像展示、文艺展演等形式,打造体系化、地标性的特色宋韵文化。以南宋皇城遗址、海塘遗址博物馆、江河汇“城市眼”等为节点,开发历史古迹文化游、老杭州市井民俗游、非遗游、研学游等精品游线,打造“品游上城”全域旅游首站地。

——扶持体育业态多元发展。发挥“阿里体育”“橙狮悦动”品牌效应,鼓励开展健身服务、竞赛表演、体育培训、运动指导、健康管理等经营与服务,促进体育用品、康体休闲、文化演艺等业态融合提质,激发体育产业发展动能。加强体育资源与商业设施联动,依托大型文体场馆,挖掘体育赛事资源,促进休闲娱乐、运动健康消费。到2025年,成功打造一批省级运动休闲基地、省级体育类特色小镇、省级运动休闲小镇培育单位,培育一批年度《浙江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入库赛事,培育一批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优秀项目。

——推进数字文旅体转型升级。152体系架构为基础,在智慧大场景构建中找准文化小切口,全面推动群众共享科技创新、文化变革发展成果。推进数字文旅子系统建设,充分实现“多游一小时”,推动市民游客体验升级。推进未来社区多跨应用场景建设,打造文旅共富最小单元。推进“互联网+监管”,全面运用智能化安全监管手段,推动监管模式创新,提升监管水平和效能。推动“最多跑一次”服务效能再提升,保持数字化转型率达100%

(四)健全点面结合、传承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建立健全三级文物安全管理体系,推动文物安全监管水平大提升。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力度,推动非遗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以文化遗产保护增强上城百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加强文物保护监管。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建立文物保护协同机制,落实好文物保护责任制。深入开展文物资源普查工作,强化文保工作力量,有效做好城市化进程中区域文物保护工作。加强申报国家、省市各级文保单位、文保点工作力度,开展钱塘江海塘、南宋皇城等潜在的世界遗产申报对象遗产价值研究评估工作。综合提高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效能,创建部颁三级标准博物馆。按照《博物馆评估管理办法》规范各类博物馆建设管理,成立上城区非国有博物馆(展示馆)联盟。

——加强非遗保护振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技艺保护,落实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扶持计划。推动非遗项目保护性记录,加强对民俗和民间文学的挖掘、记录和整理。实施传统工艺保护振兴计划,聚焦五级非遗项目,创设非遗技艺传习大擂台,办好“非遗体验周”等活动,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载体和空间的保护,实施周边自然、人文环境和集聚区整体性保护。到2025年,区级以上非遗项目达190项,形成1—2个非遗传播品牌。

——促进文化遗产融合发展。促进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相融合,进一步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加大区域重大设施文化承载力,“互联网+”为支撑,创新发挥文博场馆综合文化服务功能。推动非遗项目进景区、进民宿、进酒店,探索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项目开发与旅游市场推广,推动非遗与旅游有机融合发展。至 2025 年,建成一批区级非遗体验基地、非遗生活馆打造一批高辨识度转化率的上城文化遗产IP

(五)夯实安全稳定、系统牢固的文旅体发展基础

坚持以党的建设全面统领文旅体高质量发展,夯实体制机制,重视人才发展,打造素质过硬的文旅体铁军。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强化文化市场和旅游目的地综合监管,营造和谐稳定的文化旅游体育发展环境。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持续强化党建统领、行业引领、工作全方位、系统全覆盖为核心的“双领双全”工作体系,重视班子建设,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继续保留、发展好街道、社区文体工作骨干队伍,加强对基层文化人才的定向培养,把现有文化爱好者培养成文体骨干,把优秀文体骨干培养成文体辅导员,确保基层文体工作人员队伍稳定,做到有身份、有待遇、有尊崇。针对现有基层团队进行枢纽化改造,形成团队枢纽化、阵地网格化、指导员专业化的工作格局。到2025年,打造上城群文管理品牌区注册文化志愿者人数不少于常住人口数的2‰

——加强体育人才培养。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加强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形成与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的良性互动。大力推进“三球一盘”进校园工程,重点抓好校园足球普及。加强区少体校、区体育特色学校、区业训基地“三大平台”建设,开展市队区办、市队联办,落实青少年儿童业余训练项目布点,大力培育网球、篮球、足球等重点项目发展。到2025输送体育后备人才100名,承办国家级、省级体育竞赛10次及以上,培养一级及以上运动项目(含非奥项目)裁判员10人。

——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开展文化市场安全生产固定日、安全生产周、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层层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开展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服务等级评定,推进阳光娱乐和绿色上网,引导培育文化娱乐新业态。深入开展“清网”“护苗”“打违”等五大专项行动,深化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分级分类管理、“扫黄打非”进基层等监管举措,进一步提高市场治理能力。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增强综合执法效能。2025年,基本建成高标准现代化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按照“文化与旅游一体、资源与市场结合、开发与保护统一”的要求,探索破解行业分隔、管理分属、利益冲突等问题。围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实施的分级责任和时间表、路线图,集中力量推进工作落实。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制度,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做好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

(二)推动机制创新。扩大公共财政对文化旅游体育工作的投入规模,建立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能力相匹配、与文化强区建设需求相对应的投入机制。不断探索和完善大型场馆和文体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吸纳社会资源,节约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更好为群众服务。推进区级文体场馆运营模式改革,对于政府公共文化设施,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交由具备一定资质的社会组织、企业或有能力的个人等民间资本运营或管理,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保障体系。

(三)完善考核评估。构建科学的考评制度,以效能为导向,制定政府考核指标,并将其列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重大文化旅游体育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加强考评结果的有效传递与反馈,推动各部门、街道及时改进公共管理,推动及时优化公共服务。坚持考评结果与个人绩效紧密挂钩,进一步强化组织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文体行政部门和公共文体机构的工作效率。

 

 

 

 

 

 

 

 

 

 

 

 

 

 

 

 

 

 

 

 

 

 

 

 

 

 

 

 

 

抄送:区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局

杭州市上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办公室   2022年4月1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