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城资讯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浙江日报》专版报道我区“公民警校”工作3年间,杭州上城区“公民警校”走出8万学员,被誉为“枫桥经验”的都市版——西湖边,一所没有围墙的警校
作者:程建喜 来源:上城报 发布时间:2019-07-19 09:31 点击率:

从最初为护航G20杭州峰会而成立,之后全区54个社区都成立分校,再到如今开设“国际驿站”“妇幼分校”……3年来,上城区“公民警校”已走出8万名学员,他们成为守护家园平安的中坚力量。

全民皆“警”

以百姓力量,护百姓安全

自第一回见面后,建设银行年轻的柜员竹燕芳就每天惦记着50岁贵州保姆吴阿姨手里的那3万块钱。“您取这么多钱,要做什么用呢?”竹燕芳有意走出柜台,弯下腰在吴阿姨耳边柔声问道。从“公民警校”的防诈骗课程里,她学到:对待上了年纪、来银行取钱的人,不要太过严厉地询问对方的动机。竹燕芳尽量不让自己的语气中透露出质疑的意味。

“是我好姐妹说的,拿去一个地方投资,每月有20%的收益呢。”软磨硬泡后,吴阿姨终于说出了实情。竹燕芳断定,吴阿姨陷入了诈骗案。她借口泡茶,转身把这件事告诉了值班经理。之后,竹燕芳反复询问这家理财公司的信息、好姐妹的身份。一问三不知的吴阿姨,最后愤然离开。

吴阿姨想不到的是,一周后当她再次进入这家支行时,立刻成了“重点保护对象”。柜员第一时间报了警。最后,民警带着吴阿姨的儿子赶到现场进行劝说,她这才恍然大悟。至此,一桩针对老人的金融诈骗案被成功阻截。

这就是区“公民警校”诞生的目的——用全区人民的力量,来守护全区人民的安全。

经过3年发展,我区54个社区里,都已设立“公民警校”分校,并陆续成立八大平安联盟,如银行组成的“反诈联盟”、清河坊组成的“御街联盟”、外卖小哥组成的“岳王骑”、小区物业组织的“紫阳管家”等。千千万万个“竹燕芳”,通过掌握“发现风险、预防风险”的能力,成为默默守护平安家园的幕后英雄。

近3年来,每年接待游客量超过5000万人次的上城,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持续大幅下降,143个小区一直保持“零发案”。通讯(网络)诈骗发案量从2015年的1194起,下降到2018年的568起……这背后,依托“公民警校”形成的“平安共同体”功不可没。

群防群治

警察冲在前,群众做后援

仅18平方公里面积的上城,是全省最小的城区,住着近50万居民。3年前,G20杭州峰会举办在即,作为老城区,上城景区商圈遍布,驻地宾馆众多,人口构成复杂,安保面临着人手不足等诸多挑战。

因而,我区萌生出了招募一切可以动员的志愿力量的想法。

2016年3月,“公民警校”应运而生。“第一堂课开课前几天,上城公安联系我,让我上一堂‘金融风险防诈骗’为题的课。”汉鼎律师事务所律师郑若阳至今记得开课当天的场景:数百人涌进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80多岁的老人反复擦拭着眼镜,带着10多岁孩子的父母努力往前挤,他们有着不同职业、不同年龄……。

没有人数和年龄的限制,携带身份证件登记后就可以上课培训,就这样,警校“面向全社会、无围墙、零门槛、零学费”的口号,在市民之间迅速打响。G20峰会举办前,学员人数就达到了4万名之多。

教师名单和设置课程也在不断扩充。从民警、文化工作者到法律人士及各领域专家;20多门课程,从公民礼仪、公民自我防范技能,到防诈骗、防暴恐、应急救援,再到防互联网金融风险……每一堂课,讲师都根据不同的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

“公民警校”的培训让业余志愿者成了专业社工。G20期间,4万多名警校学员变身为“平安守卫者”,期间还发现220余名嫌疑人,阻止42起非接触性通讯诈骗案,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83万元。

“现在眼睛贼得很,学以致用嘛。”清河坊店主蔡先生前段时间看见街上一人形迹可疑,就拍照传给社区民警,后证实果然是一名犯罪嫌疑人。

3年来,清河坊460多家商铺主既成为同一间课堂的“同学”,也变身为守护一方治安的力量。商户、公安、辅警、保安、医疗卫生、社区街道等力量联手,构建起了群防群治的大格局。去年,清河坊仅发生14起扒窃案——放在3年前,类似案件一天都不止14起。

警察冲在前,群众做后援,这便是区“公民警校”的理念。3年来,“公民警校”累计开课1000余场,给到场学员发放近50万份资料,群防群治的规模不断扩大。

打造品牌

这是“枫桥经验”的都市版

今年“五一”假期,一群肤色各异的外国人每天跨越大半个杭州,从小和山赶到西湖音乐喷泉。每当音乐播放结束,人群如潮水般涌出时,身穿红马甲的他们就手拉手,排成人墙,帮助现场民警疏导交通。他们并非为了风景而来,却成了杭城的一道美景。

这些外国人都是来自“公民警校”国际驿站的学员。去年4月,“公民警校”在所有社区建立分校的基础上,开始建立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分校,形成“1+54+X”的办学模式。目前,已建成国际驿站、浙大二院分校、妇幼分校、看守所分校、交警分校、巡特警分校等6家特色分校。

一年来,国际驿站共发动国际志愿者组织各类活动60余场,处置各类涉外案事件60余起,志愿者队伍也从不足10人增加到130余人。他们在协助安保巡逻、为外国游客提供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社区分校相比,特色分校以专业见长,培训和服务对象也更为细分。如交警分校由交警任教官,通过培训,提升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联合杭州妇联,打造妇幼分校,让更多妇女儿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看守所分校对在押人员进行普法教育,将“犯事人”转变为“守法者”。

“只有将不同层面、不同职业的社会成员组织起来,让老百姓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才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中国公民警校少年警校论坛”上,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林直言,“公民警校”不仅培养了公民的治理能力,同时也树立了群防群治的意识,可谓是“枫桥经验”的都市版。

谈到公民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徐林认为,应该为公民搭建一个更广阔的、更易接近的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探索出一条警民协同共治的新模式。他建议,下一步,“公民警校”不仅要拓展特色分校,更要打响民间组织的品牌效应,同时细化分工、加强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短期长期相结合的方式,丰富课程形式。


加入收藏】 【打印】 【  】 【辅助线】【背景颜色】【关闭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浙江日报》专版报道我区“公民警校”工作3年间,杭州上城区“公民警校”走出8万学员,被誉为“枫桥经验”的都市版——西湖边,一所没有围墙的警校
发布时间: 2019-07-19
信息来源: 上城报 浏览量:

从最初为护航G20杭州峰会而成立,之后全区54个社区都成立分校,再到如今开设“国际驿站”“妇幼分校”……3年来,上城区“公民警校”已走出8万名学员,他们成为守护家园平安的中坚力量。

全民皆“警”

以百姓力量,护百姓安全

自第一回见面后,建设银行年轻的柜员竹燕芳就每天惦记着50岁贵州保姆吴阿姨手里的那3万块钱。“您取这么多钱,要做什么用呢?”竹燕芳有意走出柜台,弯下腰在吴阿姨耳边柔声问道。从“公民警校”的防诈骗课程里,她学到:对待上了年纪、来银行取钱的人,不要太过严厉地询问对方的动机。竹燕芳尽量不让自己的语气中透露出质疑的意味。

“是我好姐妹说的,拿去一个地方投资,每月有20%的收益呢。”软磨硬泡后,吴阿姨终于说出了实情。竹燕芳断定,吴阿姨陷入了诈骗案。她借口泡茶,转身把这件事告诉了值班经理。之后,竹燕芳反复询问这家理财公司的信息、好姐妹的身份。一问三不知的吴阿姨,最后愤然离开。

吴阿姨想不到的是,一周后当她再次进入这家支行时,立刻成了“重点保护对象”。柜员第一时间报了警。最后,民警带着吴阿姨的儿子赶到现场进行劝说,她这才恍然大悟。至此,一桩针对老人的金融诈骗案被成功阻截。

这就是区“公民警校”诞生的目的——用全区人民的力量,来守护全区人民的安全。

经过3年发展,我区54个社区里,都已设立“公民警校”分校,并陆续成立八大平安联盟,如银行组成的“反诈联盟”、清河坊组成的“御街联盟”、外卖小哥组成的“岳王骑”、小区物业组织的“紫阳管家”等。千千万万个“竹燕芳”,通过掌握“发现风险、预防风险”的能力,成为默默守护平安家园的幕后英雄。

近3年来,每年接待游客量超过5000万人次的上城,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持续大幅下降,143个小区一直保持“零发案”。通讯(网络)诈骗发案量从2015年的1194起,下降到2018年的568起……这背后,依托“公民警校”形成的“平安共同体”功不可没。

群防群治

警察冲在前,群众做后援

仅18平方公里面积的上城,是全省最小的城区,住着近50万居民。3年前,G20杭州峰会举办在即,作为老城区,上城景区商圈遍布,驻地宾馆众多,人口构成复杂,安保面临着人手不足等诸多挑战。

因而,我区萌生出了招募一切可以动员的志愿力量的想法。

2016年3月,“公民警校”应运而生。“第一堂课开课前几天,上城公安联系我,让我上一堂‘金融风险防诈骗’为题的课。”汉鼎律师事务所律师郑若阳至今记得开课当天的场景:数百人涌进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80多岁的老人反复擦拭着眼镜,带着10多岁孩子的父母努力往前挤,他们有着不同职业、不同年龄……。

没有人数和年龄的限制,携带身份证件登记后就可以上课培训,就这样,警校“面向全社会、无围墙、零门槛、零学费”的口号,在市民之间迅速打响。G20峰会举办前,学员人数就达到了4万名之多。

教师名单和设置课程也在不断扩充。从民警、文化工作者到法律人士及各领域专家;20多门课程,从公民礼仪、公民自我防范技能,到防诈骗、防暴恐、应急救援,再到防互联网金融风险……每一堂课,讲师都根据不同的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

“公民警校”的培训让业余志愿者成了专业社工。G20期间,4万多名警校学员变身为“平安守卫者”,期间还发现220余名嫌疑人,阻止42起非接触性通讯诈骗案,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83万元。

“现在眼睛贼得很,学以致用嘛。”清河坊店主蔡先生前段时间看见街上一人形迹可疑,就拍照传给社区民警,后证实果然是一名犯罪嫌疑人。

3年来,清河坊460多家商铺主既成为同一间课堂的“同学”,也变身为守护一方治安的力量。商户、公安、辅警、保安、医疗卫生、社区街道等力量联手,构建起了群防群治的大格局。去年,清河坊仅发生14起扒窃案——放在3年前,类似案件一天都不止14起。

警察冲在前,群众做后援,这便是区“公民警校”的理念。3年来,“公民警校”累计开课1000余场,给到场学员发放近50万份资料,群防群治的规模不断扩大。

打造品牌

这是“枫桥经验”的都市版

今年“五一”假期,一群肤色各异的外国人每天跨越大半个杭州,从小和山赶到西湖音乐喷泉。每当音乐播放结束,人群如潮水般涌出时,身穿红马甲的他们就手拉手,排成人墙,帮助现场民警疏导交通。他们并非为了风景而来,却成了杭城的一道美景。

这些外国人都是来自“公民警校”国际驿站的学员。去年4月,“公民警校”在所有社区建立分校的基础上,开始建立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分校,形成“1+54+X”的办学模式。目前,已建成国际驿站、浙大二院分校、妇幼分校、看守所分校、交警分校、巡特警分校等6家特色分校。

一年来,国际驿站共发动国际志愿者组织各类活动60余场,处置各类涉外案事件60余起,志愿者队伍也从不足10人增加到130余人。他们在协助安保巡逻、为外国游客提供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社区分校相比,特色分校以专业见长,培训和服务对象也更为细分。如交警分校由交警任教官,通过培训,提升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联合杭州妇联,打造妇幼分校,让更多妇女儿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看守所分校对在押人员进行普法教育,将“犯事人”转变为“守法者”。

“只有将不同层面、不同职业的社会成员组织起来,让老百姓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才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中国公民警校少年警校论坛”上,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林直言,“公民警校”不仅培养了公民的治理能力,同时也树立了群防群治的意识,可谓是“枫桥经验”的都市版。

谈到公民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徐林认为,应该为公民搭建一个更广阔的、更易接近的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探索出一条警民协同共治的新模式。他建议,下一步,“公民警校”不仅要拓展特色分校,更要打响民间组织的品牌效应,同时细化分工、加强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短期长期相结合的方式,丰富课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