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全省和我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根据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深化卫生计生事业改革的意见和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江干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第一章  背景分析

一、“十二五”卫生计生工作成绩

“十二五”期间,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共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区四套班子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把握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良好机遇,积极打造与“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区”相匹配的卫生计生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群健康、计划生育和卫生资源主要指标进步明显。与“十一五”末相比,居民人均期望寿命由80.67增长至84.29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由5.23%增至5.79‰,计划生育率由99.16%下降到98.24%,孕产妇死亡率均控制在7/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由2.66‰下降到2.0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3.73‰下降到2.67‰,全区每千人口医生数由4.06增至5.7,护士数由4.03增至6.7,床位数由4.21增至7。

(二)卫生事业投入呈逐年递增趋势。建立“核定收支、全额拨款、总量控制、绩效激励”的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持续加大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力度。2011年至2015年,全区卫生总投入分别为13156万元、12675万元、15788万元、16498万元和16745万元,年平均增幅9.8%。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2393万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40元。

(三)基层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新建丁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提升闸弄口、凯旋、采荷、九堡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改、迁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4个,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形成了1家区级医院、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服务网络。全面整合各级医疗资源,与邵逸夫、浙一等24家省市医院合作构建“区域健康服务联合体”。7个中心成功创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四季青、闸弄口、凯旋3个中心同时创建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示范化水平全省领先。

(四)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投入870余万元建成区域心电远程会诊中心、区域影像会诊中心、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区域远程医疗视频会诊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区人民医院为核心,省市医院为支撑的远程医疗服务网。自主开发的“社区医院边诊疗边付费”、“健康管理红绿灯系统”、“四定医药控费系统”等均为全国首创。国家、省、市三级主管部门分别在我区召开分级诊疗和信息化建设现场会进行推广,2015年我区成为浙江省全科签约和分级诊疗信息化试点区。

(五)区属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稳步推进。推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每年让利患者约1406万元,药品占总收入的比例下降到56.35 %。规范疾病诊疗路径,治疗床位平均住院天数控制在11天以内。实施单病种限价,共收治限价患者3044余人次,为患者节省费用90余万元。与省市医院合作开展专科建设,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烧伤外科被评为首批浙江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探索实施院长年薪制改革。

(六)多元化办医、多层次服务格局基本形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医,非公立医院与公立医院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鼓励社会力量在我区城乡结合部及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区域举办医疗机构;鼓励优质高端、专科特色明显的民营医疗机构优先进入,兴办康复、中医、护理、老年病、体检中心等医疗机构。共批准设置民营医疗机构81家,其中医院3家、门诊部38家,诊所40家,新增床位322张。

(七)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将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作为深化基层医改的突破口,创新出台“四诊四定”机制,即:预约诊疗、双向诊疗、定制诊疗、联合诊疗,定药品比例、定处方金额、定输液组数和定抗生素使用比例,有关经验做法被中央办公厅简报、国务院《医改简报》、新华社《内参》专题刊载,并获刘延东副总理、李强省长的批示肯定,要求予以推广。2015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等领导莅临视察并给予充分肯定。

(八)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工作全面推进。与台湾耕莘医院合作,在全国率先探索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医疗资源,重点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出院后需要、护理、康复和营养服务的人群提供医病、养病、康复护理一体化的健康服务。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郑继伟副省长、陈红英副市长等各级领导的肯定,省市现场工作会均在我区召开。截至目前,组织157名全科医生与112955名辖区居民签订《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协议》,累计提供居家医疗服务7378次,建立家庭病床254张。

(九)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更趋完善。完善区、街道、社(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体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重大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有效应对H7N9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新发传染病,及时处置流感、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暴发疫情。建立社区精神障碍患者一体化防治管理模式,规范开展病人服务管理工作,近五年全区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率为零。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区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全覆盖,先后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区,省级和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根据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自2013年10月18日起餐饮、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监管职能移交给区食药局;自2015年3月19日起,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现场监督管理等工作职责移交给区安监局。

(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持续提高。江干区人民医院成功申报省级慢病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区属医疗卫生机构获得国家、省、市医学科研项目立项27项。2014年完成门诊收治病人278万人次,实现医疗业务收入5.4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29%和46%。

(十一)爱国卫生工作成绩显著。创建省级卫生街道3个,顺利通过了浙江省卫生区复评,2011年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区)复评。2011年—2014年连续获得杭州市爱国卫生工作任务考核优秀城区和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城区评估优秀。创建市级健康单位59家,健康市场10家,区疾控中心成功创建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合作中心健康单位。

(十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投入人才培育培训经费共1575万元,重点加强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依托“杭州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和邵逸夫医院,共培训管理干部240余人次,全科医师师资30余人次,公卫医生150余人次,全科医生240余人次。住院医师、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规范化培训覆盖率达100%。先后选派45名管理干部和业务干部分别赴英国、香港、台湾等地交流学习。与“十一五”末相比,全区在编卫技人员由882名增至913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由43.08%增至79.63%,高级职称占比由5.67%增至13.25%,中级职称占比由36.96%增至51.48%。

(十三)妇幼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妇幼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生殖健康、妇幼保健、优生优育“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稳步实施“单独两孩”生育政策,生育水平未出现大的波动。有序推进生育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一孩生育服务备案制和再生育审批代办制。探索创新计生行政执法“零口供”定案机制,并在省市推广。全力打造“幸福家庭•关爱一生”品牌服务,建立完善立体式计生利益导向体系,各类奖励扶助资金累计投入1660万元,受惠群众达7.3万人(次)。深入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每年免费服务流动人群达20余万人(次)。荣获全国人口计生阳光统计示范单位、浙江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第一批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等称号,成功创建国家、省市级各类示范点19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以来,我区卫生计生事业总体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一些方面还走在了省市乃至全国前列,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心城区的发展定位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队伍素质仍然有待提高。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数量偏少。特别是推进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以来,社区群众多层次医疗康复服务需求被逐步激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二是省市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虽然与我区合作的省市医院数量较多,但技术指导、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仍然欠缺,双向转诊方面也以社区上转病人为主,大医院下转病人仍然很少。三是信息化建设力度仍然有待加大。互联网经济重要性日益凸显,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信息化产业蓬勃发展,因此需要获得更多资金方面的支持,用于信息化项目的研发和实施。四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全区流入人口规模呈不断增长趋势,区域人口迁移变动日趋复杂,对现有的管理方式、服务模式提出更高要求,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任务繁重而艰巨。同时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也缺乏根本性的有效治理机制。五是生育政策调整对计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势下计生工作重心逐渐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向多样化的综合服务,而目前服务资源的供给、基层队伍的建设、工作人员的素质都与群众预期存在一定差距。如何顺应国家生育政策调整,促进计生工作转型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此外,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与服务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干部群众对于爱国卫生和健康城市建设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等。

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升级,我区的卫生计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任务非常艰巨,特别随着“互联网+”趋势的兴起,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无线互联等信息技术渗透到医疗卫生及大健康领域,为优化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居民群众对卫生计生服务期望值的不断提升,给卫生计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目前,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民生保障问题,卫生计生发展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十三五”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攻坚时期,各项配套惠民政策将陆续出台,对卫生计生事业的资金投入还会进一步加大,为加快发展卫生计生事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指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卫生计生工作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打造“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区”的总目标,牢牢把握“全域城市化、区域一体化、都市国际化”这一主线,以提升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水平为目标,坚持顶层设计,突出导向性、宏观性、政策性和针对性,促进建立结构层次合理、功能布局优化、城乡统筹发展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确保到“十三五”规划末期,实现人人享有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创新社会管理,转变发展理念,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努力提高卫生计生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强化基层服务的公益性,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建设与我区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以维护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注重解决“看病难”、“医养结合难”、“失独家庭养老难”等影响民生的全局性问题,积极探索人人公平享有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的实现路径,切实提高群众对基层卫生计生服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三)坚持基层基础。注重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基层和基础,通过建立健全面向全区群众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改革创新医药卫生体制机制,认真落实计划生育目标任务,提高基本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的保障水平,切实加强基层卫生计生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全区人民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

(四)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建设公共卫生、社区卫生、爱国卫生、计划生育等服务体系,统筹抓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计划生育指标落实、卫生资源配置、人才队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等工作重点,统筹运用区内区外、局属非局属等卫生计生资源,兼顾供方和需方利益,兼顾近期重点与长远发展。

三、总体目标

以“提供优质医疗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为发展主线,促进卫生计生事业的全面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一套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分级诊疗秩序的制度,打响“智慧医疗”、“四诊四定”和“医养护一体化”三大服务品牌,从而建立起与我区“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区”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优质、均衡、普惠的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主要卫生计生指标位居杭州市主城区前列,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居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具体指标

——健康素质指标。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不低于杭州市同期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10万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居民健康素质明显改善,人群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并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

——计划生育指标。按现有政策生育,排除外来人口导入等客观因素,到2020年末,全区户籍人口总量控制在46万人左右。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达85%以上,出生性别比控制在110以内,多孩违法生育控制在3%以下。

——公共支撑指标。卫生事业投入增长不低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且占财政支出比例5%以上,中医药费用占卫生事业费10%以上,门诊、住院均次费用支出控制在规定范围。

——规模与可持续发展指标。每千人执业(助理执业)医师数达6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达7人,每千人床位数达8张,社会医疗机构床位占比达25%。

——健康管理指标。居民卫生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和基本急救技能掌握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力争走在前列。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规范管理率≥85%;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80%,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率≥80%。

——服务效率指标。医院窗口挂号、取药、收费等候时间缩短到15分钟,缩短治疗床位的平均住院天数,区级医院治疗床位平均住院天数控制在10天以内。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区人民医院及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新、改、迁建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

——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使中医类别医师占基层医师总数的比例达25%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占基层全科医师的比例达25%以上,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的比例达70%以上。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能够开展6项。认真实施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确保老年人和儿童目标人群覆盖率均达30%以上。

——完善医疗质量服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区级各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监管职能,强化质量评估工作,全力抓好重点部门和重点领域的质量管理。强化核心医疗制度执行、患者安全目标管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落实等内容,确保医疗安全。

——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稳妥有序推进新一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同步完善配套补偿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基本药物采购、使用等监管制度,规范基本药物使用,改变用药习惯。加强基本药物监督抽验,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加强区人民医院综合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医院硬件建设。全面完成区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正式启用新大楼,尽快弥补我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中东部区域缺乏综合性医院的不足。二是加快医院等级建设。优化烧伤科和糖尿病科2个强科,提升妇产科、呼吸内科、康复医学科3个重点专科,培育急诊科、重症医学科、肾内科、病理科4个空白专科,力争2018年前创建成为二级甲等医院,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医院制度建设。物色合适的医学院校或附属医院进行合作,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到2020年努力将区人民医院打造成一家具有烧伤特色,有效上联省市医院,有力支撑基层医院的具有区域枢纽功能的龙头医院。

二、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促进卫生应急能力提升。加强卫生应急组织机构建设,落实区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专职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医疗卫生单位有专门科室和人员负责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加强重点、新发传染病防控,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和应急装备建设,强化培训与演练,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及时率、处置率达100%。

——深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国家和省有关疾控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和我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合理配置区疾控机构人员编制。科学处置和有效控制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面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五扩大六加强”等措施,2018年达到杭州市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目标。落实结核病各项防控措施,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85%,新涂阴肺结核病人完成疗程率≥90%,肺结核病人系统管理率≥95%。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强慢性病监测和社区综合防治,推进社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医院伤害监测工作。规范开展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的利用。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确保儿童规定时间内建卡、建证率≥95%,周岁内“五苗”接种率≥95%;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90%;甲肝、麻腮风、流脑、乙脑疫苗接种率≥90%。

——推进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充实卫生监督队伍,形成以卫生监督协管网络为基础的综合监督执法新体系。推进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量化分级率≥80%;深入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工作,大型商场、电影院等量化分级率≥95%;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有证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监督检查覆盖率、非法行医举报查处率、学校卫生、职业健康体检机构及服务机构监督覆盖率均达100%。持续加大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有效遏制非法行医现象。全面推广使用卫生监督移动执法系统和卫生监督协管信息系统;逐步在全区重点公共场所开展生活饮用水、空气质量、游泳池水质实时监测;辖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废物监控系统。

——深化精神卫生工作。全面掌握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数量,严格按照“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原则,落实救治管理任务,符合条件的贫困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有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依法及时得到强制医疗或住院治疗;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治疗率≥80%,有效防控肇事肇祸事件。

三、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引导,进一步整合各级资源。加强卫计、民政、残联、财政等部门资源整合,合理分配各类资源和经费补贴,并积极鼓励社会资源参与,使居民能享受到居家医疗、家政、辅具、居家照顾等一系列连续性、完整的医养护服务,使家里的床、医院的床和养老的床整合成为一张家庭病床。

——有效管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全区统一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指南,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与考核。用好全科医生、居家护理师和首席糖尿病、高血压、康复医生队伍,开展多元化的居家医疗服务。拓展服务对象,将目前的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拓展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失智老人和失独家庭父母。

——强化评估,进一步完善绩效分配。完善涵盖居民满意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及服务资源指标的效益评估标准,强化预约到诊率、社区首诊率、签约知晓率的考核,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实现全区规范签约服务覆盖50%户籍人口,社区门诊就诊比例达60%以上的工作目标。

四、健全爱国卫生工作体系

——深化健康城区建设。按照健康江干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要求,加强健康细胞和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健康社区(村)覆盖率达到45%以上,健康单位的数量增至150个。4类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新增不少于40个,无烟单位创建新增不少于10个。巩固健康城区建设成果,深入推进健康街道、社区建设工作,提升区域整体环境质量,为居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巩固发展创建成果。深化浙江省卫生区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全面提高城区卫生水平。进一步加强城区综合卫生管理,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落实长效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区卫生质量。加强宣传,积极营造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民参与的爱国卫生工作氛围。力争省级卫生街道全覆盖,市级以上卫生社区(村)比例达到95%以上,在国家卫生城市复评中不失责任分。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持续开展“健康大讲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促进居民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整体改变,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居民卫生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和基本急救技能掌握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力争走在前列。辖区居民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人均油脂、盐摄入量下降等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深入推进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巩固全国灭蚊、灭蝇、灭鼠、灭蟑螂先进城区复验工作成果,发动群众开展除“四害”群防群控工作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清理“四害”孳生场所,有效控制“四害”密度。进一步落实督查工作机制,重点加强对窗口单位、“八小”行业、农贸市场、建筑(拆迁工地)、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和单位除“四害”工作的督查,确保在国卫复评、文明城区检查中不失责任分。继续推行除“四害”市场化运作,规范行业管理。

五、健全妇幼计生管理服务体系

——计生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基层计生与妇幼卫生管理服务资源的整合共享,逐步建立起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妇幼卫生保健、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卫生计生宣传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稳定和加强计划生育服务队伍,探索建立有利于基层计生人才队伍稳定的倾斜政策。加强计生工作者的业务培训、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提升参与计划生育和公共卫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健全“宣传倡导、依法管理、群众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改革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确保街道党委、政府履行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定职能,落实社区两委负责人计划生育“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政府向社会购买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经验做法。

——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坚持妇幼卫生的公共卫生属性,落实全区妇幼保健工作的组织管理、基层指导、群体保健、健康教育、业务技术培训、检查评估及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任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门诊基础设施,加强妇幼保健人员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和业务指导,切实提升服务能力。以社区、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服务网底,计生专干和医务人员为服务团体,做好妇幼人群的相关服务以及妇幼卫生基础信息的收集,协助中心做好追踪、随访等相关工作。

——生殖保健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念。设立优生咨询门诊,开通热线咨询电话和网上咨询,为育龄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宣传和咨询服务,提高群众优生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强化孕前预防,提高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检查质量,确保“国免”项目检查全优、年度目标人群覆盖率达80%。加强产前诊断技术管理,推广免费产前筛查先进经验,提高产前筛查率。在全市率先启动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项目试点工作,提升新生儿疾病筛查质量。落实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强化质量监管,加强病残儿医学鉴定管理,做好再生育技术服务指导。加强避孕药具管理,建立计划生育避孕药具政府采购目录动态管理机制,做好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体制,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新体制。加强卫生计生与综治、财政、人力社保、住建、公安等部门的协作,完善流动人口协同管理机制,统筹协调,齐抓共管。依托街道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中心、计划生育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平台,促进便民利民服务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相结合,继续开展流动人口“一站式”示范服务窗口建设,努力打造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20分钟服务网”。积极探索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流动人口的有效措施和路径,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率达85%以上。围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需求,落实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免费服务项目,关怀关爱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

六、健全智慧医疗服务体系

——搭建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医疗云平台。建设统一联网的江干区区域卫生信息云平台,使各医疗机构运行统一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并将现有的“四大信息中心”、诊间结算及自助挂号叫号等系统统一纳入云平台,实现区域医疗机构信息资源全区互联共享。

——升级拓展智慧医疗信息系统。根据“互联网+”新形势,积极应用物联网、可穿戴、移动医疗技术,使患者预约挂号、费用支付、检验报告、药品配送等传统流程在线上便捷解决,使输液、护理、查房等医疗行为在线上有序安排,使健康状况监测、健康生活干预、远程医疗服务等新型服务在线上无障碍获得。

——建设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信息系统。整合医保签约、家庭病床、居家康复及上门出诊等服务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特定人群提供可及、连续、综合、有效、个性化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

——建设大健康产业链云应用系统。开发建设一套集质量监控、行政管理及绩效分配等功能的数据采集分析及综合考评系统,并将原计生业务系统的主要数据库整合到云平台,实现实有人口信息动态采集、共享校核和应用服务。

第四章  支撑体系

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人才引进与招聘。根据区人民医院专科建设需要,积极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公开招聘一批临床与卫技专业优秀毕业生,分批选派到上级医院进修。充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队伍,基本实现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人才队伍建设。继续依托省卫生计生委国际交流合作处、市卫生人才培训中心等平台,选派全科骨干到境内外深造,学习先进的服务模式和理念。以省市合作医院技术为支撑,积极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内分泌、心血管、呼吸等专科医生,进一步提升专科服务能力。依托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组织全区500余名医护人员分批进行医养护技能培训和考核。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康复师、营养师以及心理咨询师各1名。依托上级医院和区人民医院,指导和带教各中心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开展居家康复、居家营养及居家心理辅导服务,进一步深化医养护服务内涵。

——职称评聘。根据省卫计委、省人社厅深化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岗位管理,努力构建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医德、能力、业绩为导向,更加符合基层医疗卫生实际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形成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绩效工资分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衔接,与单位和个人的绩效考核紧密结合,坚持“规范统筹”与“搞活激励”并举,向关键岗位和业务骨干倾斜,在规范收入秩序的基础上,建立形成符合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定位及特点的绩效工资运行机制。

二、科研教育支撑体系

——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区属医疗卫生机构获得国家、省、市医学科研项目立项不低于25项。区人民医院要根据等级医院标准,深化现有的2个强科,提升原有的院级3个重点专科,培育4个空白专科。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发展培育特色专科(专病),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医学教育培训。紧紧依托两个基地两个中心,即慢性病适宜技术基地、中医适宜技术基地和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培训中心,实施理论培训、自主学习、实践技能实训和实践轮转相结合的全方位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加强基层医疗人员队伍能力建设,提升我区整体医疗服务能力。要求学员到课率不得低于95%,考试通过率不低于90%。

三、卫生计生法制体系

——优化审批,支持社会力量办医。突出“中西医并重、上下互动、多元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指导思想,鼓励支持社会资本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举办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我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区域;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社会办医院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积极引进国际化、高端化的医疗机构入驻我区。

——创新改革,深化计划生育工作。严格依法行政,每个街道从事计划生育工作的执证人员不少于2名,做到执证上岗,计划生育执法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完善违法生育对象确认机制,积极探索社会抚养费征收新模式。探索推进计划生育审批和办证服务管理改革,简化生育服务证办理程序,拓展办证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核查群众办证所需信息,探索婚育情况电子证明,实现办证网络化、智能化、便民化。

——统筹发展,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积极配合浙江省政务服务网的建设,推进业务系统与政务服务网运行系统的融合,确保网上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进一步梳理卫生计生行业的便民服务事项,并在网上进行实时更新发布。借助江干区区域卫生计生信息云平台,打造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设施,深化业务应用,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项目的服务、管理等系列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绩效评估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