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3日在上城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上城区区长  缪承潮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1年,我区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沿着科学发展轨道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6亿元,同比增长9.5%;服务业增加值337.1亿元,同比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9亿元,同比增长18.5%;财政总收入90亿元,同比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55.5亿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5%;新增就业2.4万人;计划生育符合率98.8%。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财政总收入分别为2006年的1.8、1.8、2.1和2.1倍。人均GDP达2.9万美元、亩产税收32.6万元,均居全省区(县、市)首位。获得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城市社会工作示范城区等国家和省市级荣誉75项。 

  (一)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按照市发展十大产业规划要求,深入构建具有上城特色的“五主多副”现代产业体系,以现代商贸、金融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传统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为辅助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明晰。税收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3.6亿元,在房地产(含二手房交易)地方财政收入下降13.2%的情况下仍实现了增长6%的既定目标。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192.3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高于全区GDP增速2.9个百分点。现代商贸、金融服务和文化创意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累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14.5%,占比达34.1%,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积极推进“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建设,湖滨、南山路、清河坊(含南宋御街·中山路)三大特色街区营业收入和税收同比分别增长59.1%和101%。都市型工业启动新一轮转型升级,以海兴电器、中瑞思创等企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产值22.9亿元,同比增长47.7%。 

  集聚效应更加凸显。楼宇经济势头良好,84幢楼宇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11.2%,特色建筑和楼宇整体招引大项目入驻有新突破。以四大城市综合体为核心,新增现代服务业企业939家,玉皇山南创意产业园、复兴国际商务广场被认定为杭州市第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类集聚区,以玉皇山南一带为核心的私募股权投资集聚区正在形成。工业园区新引进项目18个,实现工贸总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20%。推进区市协作,落实产业协作项目14个;已有8家企业落户富阳,园区占地近千亩,总投资达18.2亿元;完成辖区街道与富阳市乡镇的协作对接。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引进市外实际到位资金120.4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并购项目以及3个首期到位资金5亿元以上的金融类大项目相继落户。我区被评为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先进区和2011年中国最佳商业环境城区。 

  为企服务更加深入。制定关于促进十大产业发展、重点区域业态调整和人才培养引进的政策意见,表彰奖励企业82家,确定重点发展企业133家;全年引进各类人才5612名,入选市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23名。发挥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池”基金平台作用;全年共兑付财政扶持资金1.8亿元,其中争取上级项目资助9162万元。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90项,新增省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9家、市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家;培育“四季星座”电子商务创业基地,成立海洋装备试验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杭州市上城区基地;区科创中心实现经营收入7.3亿元,税收284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0.3%和15.2%。建立为企服务代办中心,搭建“服务直通车”网络平台,落实领导定期走访制度,全年共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需求1100余项。支持“三村”经济发展,经联社全年总收入同比增长10.9%。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对口支援”和“山海协作”取得新进展。 

  (二)环境品质持续提升 

  功能布局更加完善。“51131”南宋皇城街巷综保、五柳巷综保二期、“御街·二十三坊”和中山南路双面街建设进展顺利,中华美食园顺利开园。湖滨二期提升工程基本竣工,地铁龙翔站上盖物业一期建设项目主体结顶。玉皇山南创意产业园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山南人家”和公交停保场地块二期安置房建设顺利竣工。复兴国际商务广场完成亮灯等配套及道路绿化整治,地下停车场二期建设基本完成。望江地区改造取得较大突破,完成征迁1180户、企业搬迁10家,控规修编报市政府审批。完成2个地块出让。工业园区科技孵化大楼竣工。全年共实施重点工程项目181项,新开工88.2万平方米,竣工62万平方米,拆迁1674户,安置1411户。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圆满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及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评迎检任务,深入打造“最清洁城区”。城管智能管控系统运行成效显著,案件发现和处理时效同比提高50%,重复投诉量同比下降39.1%。“四化”管理水平继续位居全市前列,开展13项市容专项整治,中河高架和富春江路绿化、劳动路序化整治、河坊街亮灯工程成为全市示范;完成屋顶绿化2万平方米,整治经验全市推广。推进“光纤到户”,用户接入宽带能力全市领先。修缮历史建筑61处,竣工20处。实施背街小巷改善、庭院改善等民生工程扫尾和“回头看”,物业改善工程提前收官,1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社区和示范基地为载体,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城区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生态垃圾房改造84座,完成5项亮灯工程和7项市“1250”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加强环境监管,扩大油烟在线监控区域,完成新开河、新塘河水质生态治理,实施中东河生态综合整治900余平方米、河道清淤6000余立方米,望江铬渣污染土壤处置有新进展,环境重点监管单位检查合格率达100%。推进“联街结社”共建,广泛开展以环保低碳为主题的劳动技术竞赛、科普、志愿者服务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重视“垃圾分类”收集,首创“定时定点”收集模式和“垃圾分类实名制”做法,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及省市主要领导关注肯定,并在全市推广。 

  (三)民生事业持续发展 

  社会保障更加全面。全年保障救助支出达3158万元,同比增长5.9%。实施职工技能培训提升工程,开展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全年完成各类培训3542人次,实现再就业1.3万人,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89家,带动就业600余人,成功创建市充分就业城区。养老、工伤、生育等净增参保人数均完成计划的200%以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和参保情况调查,深化养老服务和残疾人托(安)养工作。保障性住房开工10.3万平方米,竣工23.8万平方米。认真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探索困难群体基本医疗服务“零自负”机制,让利百姓3315.7万元,区级医疗机构门诊均次费用同比下降12.7%。 

  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出台学前教育“1+4”新政,8所幼儿园通过升等定级;积极开展教育发展性评价和“轻负高质”实践,小班化教育覆盖率达93.3%,公办初中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被命名为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浙医二院的医疗合作有实质性进展,卫生信息化建设全省领先;率先开展“专职医生进学校”,成立老年抑郁症管理指导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保持优势,被评为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区。创新“五化合一”计生工作模式,推进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均等化。精心举办社区艺术节、首届文艺团队联合会艺术节等富有上城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发放文体惠民活动券113万元,街道文化站规范化建设全部达标,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大力开展以“三边工程”为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成功创建省体育强区。 

  社会管理更加深化。健全社区工作机制,重视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和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完善和谐社区考评机制,“333+X”社区大服务体系被民政部确定为中国和谐社区建设“上城模式”,我区被评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全面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实施23个重点项目,建立平安上城110社会联动机制,设计探索“网格化”管理,“五化”联动的工作模式得到了省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构建“社情民意互联网”,整合完善“四调七对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信访总量和疑难积案数量有明显下降,全年未发生影响重大的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状况保持稳定。安全生产监管扎实有效,消防、交通事故较2010年均有下降;突出治理食品、药品热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30余次,加大处罚力度,消除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切实保障居民消费安全。 

  (四)自身建设持续加强 

  政府管理更加高效。完成部门和街道机构改革方案,分类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加强编制管理,优化编制结构,面向社区工作者定向招考试点反响良好。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制定国资运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积极开展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应用、部门预算公开和指挥部房产核查等工作。全面完成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启动以“科学管理、人性服务”为目标的“智慧上城”建设,被列为杭州“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试点验收,在市综合考评特色创新目标评比中名列前茅。深化作风建设和执行力建设,集中组织实施“效能亮剑”专项行动,着力治庸治懒治散,行政绩效有新提高。 

  依法行政更加深入。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人大、政协通报工作,坚持重点议案、建议、提案区长督办制度,共办理“两会”议案、建议和提案225件。积极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巩固“五五”普法先进经验,完成并启动实施第六个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区五年规划,“民主法治街道”试点工作初见成效。继续深化法制建设,全面完成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向人大报备规范性文件4件,对714件行政合同进行审查备案;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强化执法监督考核,认真做好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新增政府公开信息1187条。 

  权力运行更加规范。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完善惩防体系建设,加强对政府公职人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汇编5年反腐倡廉制度电子书,组织参观法纪教育基地、市反腐倡廉成果展等,强化岗位廉政教育。完善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完成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更新,纳入网上审批服务事项229项,全年共办结17319件。加大审计和行政监察工作力度,共完成审计项目237个,净核减资金3900万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14件,挽回经济损失223.4万元。严格执行“5个严禁、17个不准和5个一律”,为换届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同时,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不断加强;统计、保密、档案、地方志、人防、征兵、国防教育、拥军优属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红十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上城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具有国际水准高品质中心城区”的重要时期。我们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市各项战略部署,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发展资源短缺等不利因素,化挑战为机遇,真抓实干,积极进取,区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环境品质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管理进一步有序,圆满完成了区十三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过去的五年,是上城科学发展、开拓创新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围绕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战略目标,按照提升“厚重文化、高端产业、精致空间、人性交通、品质生活”五大内涵和“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的发展要求,从区域实际出发,坚持转型升级、城市有机更新、文化软实力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民主促民生等工作思路,正确处理好质量与速度、保护与改善、发展与稳定等方面的关系,深入打造旅游休闲商务区和生活品质国际体验区,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解放思想、拉高标杆带动工作创新,积极整合资源,凝聚发展合力,实行财政、建设、教育、卫生、房管、商贸等系统管理体制调整,组建国资统一运营机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全面开展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国家试点区、质量强省试点区、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以不断拓展政务信息化为基础,为企服务、城市管理、保障救助、促进就业、社区建设、公共安全、行政管理与绩效评估等体系更加完善,“六型政府”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累计获得123项国家级荣誉,发展成效始终处于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过去的五年,是上城抢抓机遇、克难前行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环境立区”战略,充分把握实施西湖综保、南宋皇城大遗址综保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历史机遇,努力突破土地、空间、资金、政策等瓶颈制约,着力推进大项目、大平台建设,以经典建筑、精致空间、精细管理、精美环境为特征的精品上城初步形成。累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49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8.9亿元。南宋御街·中山路、新中东河、五柳巷历史街区、八卦田、“四纵五横”等精彩亮相,中山南路综保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四大城市综合体打造、历史建筑保护等工程全面推进,待改造地块以外的民生工程基本完成,累计实施危旧房改善110万平方米、庭院改善1334幢、背街小巷改善298条、物业改善320万平方米、截污纳管310处、公厕改造125座、市场提升40家。工业园区新征土地410亩,建设标准厂房5万平方米、企业厂房7万平方米。楼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区市协作“十大平台”搭建初见成效。扎实推进“最清洁城区”和生态文明城区打造,城市管理目标考核连续7年获全市一等奖,生态街道实现全覆盖,城区环境得到较好保护和改善。 

  过去的五年,是上城实力增强、品质提升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构建具有上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占杭州市区0.6%的土地面积,实现了占杭州市9%的GDP和8%的地方财政收入。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7%,较2006年提高7.5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2亿美元,是上一个五年的6.7倍;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5个、世界500强项目3个;实际利用内资91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7个。拥有税收超千万元楼宇54幢,其中税收超亿元楼宇7幢。引进5家企业总部;扶持10家企业成功上市,占全市92家上市企业的10.9%。引进杭州首个院士工作站;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44家。以湖滨国际名品街和南山路“名车长廊”为核心,沿湖商圈日益时尚繁华;以南宋御街和4A级景区清河坊为核心,沿山商圈“宜居、宜商、宜文、宜游”氛围不断浓厚;以玉皇山南创意产业园和复兴国际商务广场为核心,沿江商圈金融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高地正在迅速崛起。 

  过去的五年,是上城成果共享、社会和谐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从群众根本需求出发,以破解“七难”问题为重点,致力于完善民生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维护和谐稳定,努力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按照“保基本、补不足”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政策救助的兜底机制,累计发放低保、“春风行动”等各类救助资金1.3亿元,49万余人次困难群众受益;创新实施“双零”工程和困难群体“安居”工程,率先出台为困难失业人员、失业残疾人提供社保补贴政策,帮扶救助工作连续5年获全市第一。社会事业突出惠民导向,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名校集团化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五大文化提升工程”,教育、卫生和文体网络布局更为合理,服务功能得到切实增强。探索打造居家养老、居家就业、居家医疗、居家教育、居家办事、居家安养等“居家”系列服务品牌,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82万余人次受益。2007年以来,共完成44项为民办实事工程,群众对政府解决“七难”问题的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在全国率先提出“5A”社区服务目标,探索建立和谐社区考评机制,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连续7年被评为省民政工作先进区。扎实推进“法治上城”、“平安上城”和“最安全城区”建设,荣获2006-2010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区荣誉称号,连续6年被评为“浙江省平安区”,群众安全感一直位居全市前列。 

  五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有着深切的体会:一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过去五年,我们通过不断强化科学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将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大力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协调推进环境改善、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好中求快的发展成效。二是要坚持改革创新。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宏观调控趋紧的挑战,针对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等问题,不断解放思想,立足自身优势,注重整合资源,善于借势借力,通过搭建平台、创新载体等手段,主动营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抢抓新机遇,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三是要坚持务实为民。五年来,我们坚持把为民谋利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把实现人民生活的安康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成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让发展成果实实在在惠及民众,从而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四是要坚持品质至上。我们始终秉承“追求卓越、品质至上”的上城精神,按照“精、强、优、美”的总体要求,高标准谋划和推动工作,在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创造了一批全国知名、省市领先的品牌亮点,形成了率先发展的良好态势。五是要坚持真抓实干。我们通过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和执行力建设,大力促进行政效能提升,认真贯彻省市和区委确定的重大战略决策与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各项政府工作,团结协作、紧密配合,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在多重挑战中干成了一批大事难事。 

  五年的艰苦奋斗,铸就今日欣欣向荣之上城。成就的取得,是省市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打下良好基础以及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以及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参政议政和有效监督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新杭州人”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上城区人民政府,向所有为上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须理性应对。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对宏观形势的研究分析不够,在高起点上稳增长、促转型、增强发展后劲面临的难题尚待破解;加快大平台建设提升、促进南北区域平衡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政府职能转变与群众期望仍有一定差距,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公务员履职能力与实现战略目标的要求还不尽适应,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区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具有国际水准高品质中心城区”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切实肩负起时代和全区人民赋予的重任,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全面推进上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十二五”规划与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国际化、提升幸福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富民强区、社会和谐为主旨,继续推进旅游休闲商务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生活品质国际体验区和质量强区建设,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着力抓好“八大提升”,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城市空间优化、民生保障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文明素质提升,切实打响“南宋古都·经典上城”品牌,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按同口径比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年均增长10%;力争到2016年,全区财政总收入突破12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70亿元,楼宇(含园区)单位面积税收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3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力争达到8亿美元。 

  协调发展呈现新局面。加快望江地区建设,做精玉皇山南区块和湖滨区块,努力构建沿江、沿湖区域“一体两翼”协调发展的格局;大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0%以上,区域污水截污纳管率达到95%,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以上。 

  社会事业得到新发展。新建或重建2所初中、4所小学和10所幼儿园,实现优质教育全覆盖,教育质量社会满意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完成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推广40项中医适宜技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100%,做好传染病防制工作,继续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完善区文化馆、老年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功能,改善街道社区文体设施,形成较为完善的10分钟文体服务圈,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区。 

  民生改善达到新水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实现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覆盖,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下;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推进,力争五年累计开工100万平方米、竣工130万平方米;实施“四改”“回头看”工程,实现社区准物业管理全覆盖;“居家”系列工程全面深化,“七难”问题有效破解。 

  政府建设实现新加强。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力争到2016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以上。依法行政全面深化,权力阳光运行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信息化和标准化网络体系健全,行政绩效有新提高。民主决策、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等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作风和廉政建设持续深入,“六不”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今后五年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以产业升级为核心,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增长。深入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十大产业发展战略,依托楼宇、城市综合体和园区基地三大平台,突出现有产业优势,坚持存量调优、增量引优两手齐抓,加快推动产业差异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优化税源结构,增强经济实力。以提升“一谷”、建设“一园”、培育“多点”为主线,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以打造吴山景圈私募股权投资集聚区和勾山里西湖国际专业金融区,提升延安路、庆春路和西湖大道金融辐射带,发展沿江区块为框架,推进金融服务产业集聚发展。以大企业、大品牌为龙头,结合地铁经济规划,做精湖滨商圈和吴山商圈,推进现代商贸服务业提升发展。以西湖成功申遗和运河、南宋皇城大遗址申遗为契机,深化生活品质国际体验区建设,推进城市旅游快速发展。以工业园区和科创中心为支撑,借力区市协作平台,大力提升都市型工业。依托街巷改善,积极发展工艺美术、中医保健、美食、休闲等特色潜力行业。 

  以打造精品为目标,推动空间环境更加优化。按照“双城三圈”的规划布局,扎实推进四大城市综合体、历史建筑保护和“51131”南宋皇城街巷综保等重点工程建设;集中力量实施望江地区改造,争取“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更加注重工程与文化、工程与民生、工程与产业、工程与景观的有机融合,构筑体现精致品位、能够引领发展的标志性空间,努力形成沿湖核心商业圈繁荣兴旺、沿山历史文化圈魅力独特、沿江商务居住圈蒸蒸日上的区域均衡发展格局。构建集“数字城管、数字执法、数字市政、数字应急”为一体的全方位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推进城市管理国际化。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开展“三江两岸”景观带上城段的保护与建设,深化水源、大气综合整治,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倡导低碳环保,着力打造一流的城市环境。 

  以破解“七难”为先导,推动生活品质持续改善。坚持民生优先,确保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改善,努力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优质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建立健全普惠型和特惠型有机结合的保障体系,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和帮扶救助全覆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五大行动计划”,建成国内一流的基础教育强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以构建“333+X”社区大服务体系为核心,不断深化和谐社区建设。坚持“项目带动、示范引路、网格管理”工作思路,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上城”建设,不断健全民众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和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机制,着力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和突出问题,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和谐稳定。 

  以文化建设为支撑,推动社会事业繁荣发展。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文化振兴”战略,大力实施“五大文化提升工程”,推动文化与经济、民生、社会全面融合,充分发挥文化在推进国际化、提升幸福感进程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文化强区。坚持文化建设与凝聚共识、凝聚人心相结合,以打造学习型城区为载体,全面践行“追求卓越、品质至上”的上城精神,深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积极健康、和谐有序的行为准则,努力培养国际化城市公民所应具备的参与、公德、公益等公共意识。坚持文化建设与改善民生、满足民需相结合,构建设施完善、富有实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坚持文化建设与发展转型、社会转型相结合,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依托特色文化先发优势,营造新一轮区域竞争的比较优势。 

  以依法行政为准则,推动政府建设不断加强。学习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国际先进经验,加快政府职能转型。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围绕以民主促民生,创新工作载体,畅通参与渠道,推进民主科学决策。大力加强法制建设,更加突出依法行政,继续完善政府工作和重大事项向人大、政协通报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坚持执政为民,扩大政务公开,健全政府职责体系;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效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努力践行“五要五不要”作风要求,进一步树立求真务实、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深入开展廉政建设,深化主题教育活动,加大监察、审计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惩防体系,促进权力规范运行。 

  三、2012年的重点工作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们要高度关注、认真分析、加强谋划、妥善应对,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安排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以上;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8900人;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7%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奋发有为、优化结构、转型发展,以质量强区为主载体,以“八大提升”为主抓手,做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富民强区的发展目标,着力转型升级,切实增强经济实力 

  优先发展领军产业。以市发展十大产业战略为导向,重点提升金融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全面转型升级。强化地块招商、楼宇选商和政策留商,突出总部经济和成熟税源,大力吸引世界500强、国内外行业龙头和知名品牌企业,着力扶持和壮大一批带动性强的项目。全年计划引进内资68.1亿元,实际到位外资17500万美元。落实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以玉皇山南创意产业园为核心,吸引国内外知名资产管理、投资机构落户,重点打造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业链;依托延安路、庆春路、西湖大道以及周边沿线,加快金融配套服务机构入驻。按照“一谷一园多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布局,做强设计服务、文化休闲旅游、艺术品和教育培训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信息软件、动漫游戏、现代传媒和文化会展四大新兴潜力行业,做精品牌,扩大辐射。立足区位优势,重视商贸服务业提升,加大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业的引进培育,推动现代服务业整体向高端化、特色化发展。 

  全力打造集聚平台。深入研究和规划,集中力量抓好楼宇资源的整合提升,盘活闲置特色建筑,推进“三村”资源和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着力优化存量楼宇品质。以1-2幢楼宇为试点,按照国际化标准完善智能化、信息化办公系统和相关配套设施,打造精品示范楼宇。大力培育发展一批总部楼、金融楼、商务楼、科研楼、中介服务楼等特色商务楼宇。结合望江地区改造、湖滨二期提升等大项目实施,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管理优质的甲级商务楼宇。依托地铁建设,进一步做好龙翔站地下空间和上盖物业的规划、建设和利用。认真经营四大城市综合体,加快玉皇山南创意产业园十个组团建设,打造全省文化创意产业20强园区;完善复兴国际商务广场配套环境,提升湖滨南山路和南宋御街·中山路综合体服务功能,打造有上城特色的发展大平台。充分利用工业园区,以“产出最高、效益最好、业态最高端”为目标,加快电子信息、物联网、节能环保、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夯实区市协作平台,确保项目对接落地,计划转移产业投资2亿元。进一步完善为企服务,强化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 

  重视提升特色产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强化科技创新载体,组织实施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0项,孵化科技成果6-8个,培育市级研发中心3家,以科创中心、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依托,进一步发挥创新载体和创新团队的引领作用,加快都市型工业转型升级。落实扩大消费各项政策,围绕推进旅游国际化和生活品质国际体验区建设,优化湖滨、吴山两大商圈业态品牌,提升发展特色街经济和特色潜力行业。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和扶持中小微企业,培育壮大上市梯队。深入实施领军型人才创新创业计划和专业技术人才、青年人才提升工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政策,拓宽引进渠道,加快留学生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力争全年引进人才4000名以上。 

  (二)围绕“双城三圈”的发展格局,着力优化环境,切实提升城区品位 

  深入实施重点项目。计划新开工50万平方米、竣工50万平方米;拆迁1500户,安置1500户。实施“奋战望江”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望江地区改造建设,做好近江单元、望南区块征地拆迁及前期审批工作,抓好近江单元新开工及续建安置房项目,确保新开工8.8万平方米、竣工15.2万平方米,搬迁单位16家,出让土地14.4亩。完成湖滨国际名品街环境提升,吴山路商业中心国庆开业,湖滨三期工程完成拆迁扫尾,地铁龙翔站上盖物业一期年底整体竣工。基本完成玉皇山南生态改善和环境整治,启动大畈鱼塘南、北地块建设,实施凤凰山东路三期整治,马儿山、甘水巷、安家塘和目术塘更新项目年底土建基本竣工。实施清河坊和南宋御街扫尾工程,四宜路地块建设项目土建竣工。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区行政服务中心、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及人才公寓动工建设,横河文体中心和区体育大楼项目争取开工。修缮36处历史建筑,竣工15处。实施“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启动樱桃山生态公园建设。推进“御街·二十三坊”整治,力争全面完成“51131”南宋皇城街巷综保工程。继续开展河道综合治理,提升河道养护水平,改善河道水质。全面开展“四改”工程“回头看”,加强道路低洼积水、人行道、公厕等市政设施管理和改善,完成10万个家庭“光纤到户”和20处截污纳管改造工程。 

  巩固深化精细管理。以推进城市环境管理国际化为目标,努力打造精品亮点,不断提升“四化”管理水平。深化城市管理智能管控平台建设,健全市政管理资源数据库,建立“城管执法进社区”工作机制,拓展智能管控覆盖面。编制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6家生态文明示范社区创建,完成5项市“1250”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加大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不断改善大气、土壤、水、声等方面环境质量。深化“联街结社”共建,普及环保理念。巩固“垃圾分类”成果,继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三)围绕为民惠民的发展理念,着力改善民生,切实推动协调发展 

  继续强化民生保障。完善困难家庭动态管理,深化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帮扶救助制度,实施困难群体基本医疗服务“零自负”和新的计生公益金政策,加大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力度。继续实施“双零”工程和困难群体“安居”工程,扎实开展充分就业城区、创业型城区及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力争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加大政府主办和社会举办养老机构建设力度,完成所有街道敬老院提升,实现每个街道拥有1家老年食堂。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工程,政府为老人购买服务受益面达3.5%。巩固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区创建成果,建立完善残疾人培训就业基地,落实残疾人单独施保政策,推进残疾人托(安)养工作。 

  认真办好民生实事。完成10项为民办实事工程: 

  1、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8万平方米,续建20万平方米,交付20万平方米。 

  2、优化居民居住环境,完成物改“回头看”工程20万平方米,提升改造老旧小区信报箱5万个。 

  3、改善区域道路环境,完成背街小巷改善10条。 

  4、加快停车场(库)建设,建设停车场(库)10处以上,新增泊位1000个。 

  5、改善2245户居民饮用水环境,取消仅存210只屋顶水箱,实现全区自来水直供全覆盖。 

  6、继续推进环境绿化,全年改造扩绿8万平方米、完成屋顶绿化2万平方米。 

  7、提升改造南星街道及小营巷社区、白塔岭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打造集公共服务、文体活动、社区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基地,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8、积极开展就业帮扶,继续落实居民就业社保补贴等政策,帮助255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9、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改善教育设施,启动新行知幼儿园项目,新天地实验小学开工建设。 

  10、积极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省市医院合作范围,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互联互通,同步共享省市专家预约服务,方便居民群众预约就诊。 

  大力繁荣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优质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推进教育“轻负高质”和均衡发展,开展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积极争创省教育现代化强区。继续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打造精品社区责任医师团队,广泛开展“中医药进社区”,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健康城区建设。深化人口素质工程,积极开展“三优”促进工作。围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好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主题实践,深入贯彻“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提升公民道德、科学素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群众文体活动的长效运作机制,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年”系列活动,完善公共文体服务设施,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努力构建“和谐上城”。按照“区有精品、街道有亮点、社区有特色”目标,整合“五小”行业社区服务资源,深化湖滨街道“湖滨晴雨工作室”、清波街道“123为老服务圈”、紫阳街道“邻里值班室”等已有特色品牌,重点打造小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望江街道和南星街道邻里中心等社区建设示范点;继续开展“和谐(满意)社区”创建,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提升民生工作水平和群众幸福感。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会管理“网格化”和平安上城110社会联动机制,建成社会管理联动指挥中心。全面推进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源头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信息预警机制,妥善预防和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充分整合社会治安资源,继续深入开展“一查二打三整四建”综合行动,深化“零发案”小区建设,广泛开展“平安守望”活动,积极构建动态型、联动型、高效型的治安防控网络。完善食品药品监管,创建市药品安全示范区。强化安全生产“十大”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围绕执政为民的发展要求,着力规范高效,切实建设服务型政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支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开展工作,认真办理议案、建议、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积极开展民意调查,扩大公众参与,强化舆论和社会监督。深化民主决策机制,健全重大决策事项的调查研究、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社会公示、实施情况跟踪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深入开展“六五”普法,以公务员学法用法为重点,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化法律援助。继续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深化服务民生、服务发展、服务重点项目等活动,切实帮助基层群众和辖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继续完善政务标准化和信息化体系,拓展网上行政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满意率。组织开展部门“三定”工作,有序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强化机关事务综合管理,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积极推进公车改革。深化干部队伍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培养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重视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强化政务督查和效能监察,切实提升公务员素质和履职能力。围绕增强执行力和提高绩效,继续开展作风效能建设各项主题活动,推行“一线工作法”和效能“五诺法”,进一步提升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戒除推诿拖拉、形式主义与行政不作为行为,确保政令畅通。 

  全面加强廉政建设。健全常态化廉政教育机制,深化“打造廉洁上城、建设品质示范区”主题教育活动,继续推进岗位廉政教育,探索上城特色廉政文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惩防体系,更加注重预防和制度建设,以“五大平台”为抓手,积极探索“科技制权”有效途径;深入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加强对重要领域、关键岗位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化财政预算公开,进一步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公共资源交易和政府采购行为。落实区委《关于加强对区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办法》文件精神,推进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执行领导干部“效能约谈”、信访谈话、诫勉谈话等制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 

  继续加强双拥共建和国防建设,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事务、档案、地方志、慈善和红十字等工作。 

  各位代表,上城未来充满希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在省市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奋斗目标,坚定信心,满怀豪情,锐意进取,发奋图强,积极推进上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